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2018兩會直擊:建築信息模型技術人才需求旺 高校培養卻“缺位” 委員建議:高校土木專業增“BIM技術”課程。

上海中心、迪士尼這些“超級工程”的起步階段,都少不了一個環節——BIM,即建築信息模型。不需要耗費材料拼搭,通過數字信息就可仿真模擬建築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BIM技術在建築業需求很大,然而高校在培養這方面人才卻存在“缺位”,也缺乏專業教學人才和可操作軟件系統。在滬全國政協委員王美華關注到這一點,她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議,可以校企合作,加強高校土木類專業推廣BIM教學力度,增加系統課程,培養技術運用和軟件開發“二元型”人才。

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轉型促使建築行業信息化飛速發展,BIM首當其衝地成為了建築領域炙手可熱的明星技術。據調研發現,近年來建築施工企業推動BIM深度普及應用的動力非常強勁,施工單位應用BIM的迫切程度超過了設計單位。在此背景下,廣大施工企業不僅需要技術支持,而且需要人才支持。

隨著BIM技術在國內進入快速發展及深度應用階段,BIM應用也從推廣之初的試點性項目邁向普及性應用。在《中國建築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15)-BIM深度應用與發展》一書中提到:BIM人才培養是影響BIM深度應用的主要因素,施工企業推進BIM落地應用正在面臨人才嚴重匱乏的窘境。因此,培養BIM人才是BIM技術深度應用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高校是培養施工類BIM人才的主力

對於施工企業而言,施工類BIM人才主要來源於“內培”和“外引”。“內培”是對內部員工進行培養,“外引”是招聘建築類高校培養的專業技能人才或進行社會人才招聘,其中“外引”的需求比重佔七成以上。據瞭解,美國國家BIM標準(NBIMS)將與BIM有關的人員分為三類,即研究及制定BIM標準的人才、BIM工具及平臺軟件研發人才、基於專業特點開展BIM應用的人才,這三類人才之中BIM應用型人才數量需求最大、覆蓋面最廣,最終實現BIM業務價值的貢獻也最大,為各高校BIM人才培養的重點。BIM應用型人才的能力主要由工程能力和BIM技術能力兩部分構成,工程能力即專業技能,可以按照工程項目生命週期的主要階段分成設計、施工和運維三種類型,每一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專業或分工,例如設計階段的建築、結構、設備、電氣等專業;施工階段的土建施工、機電安裝、施工計劃、造價控制等;運維階段的空間管理、資產管理、設備維護等。

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經調研發現,建築施工企業對BIM應用型人才要求具有的BIM能力主要包括:BIM軟件操作能力、BIM模型生產能力、BIM模型應用能力、BIM應用環境建立能力、BIM項目管理能力、BIM業務集成能力6種。高校BIM人才的培養應從低到高,進行梯次提升,從會軟件、會建模到會應用。施工企業最希望看到的是,招聘人員從高校畢業後能夠快速適應基於BIM的項目管理,並在企業中經過項目實踐應用後逐步發展到能夠進行業務集成的高級BIM管理人員。由此可見,高校施工類BIM人才培養應集中在BIM應用型人才的BIM軟件操作、BIM模型建立、基於專業知識的BIM模型應用初級人才的培養上。

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硬軟件”幫助學子變身BIM人才

那麼,高校如何培養BIM模型應用初級人才呢?答案是:在開設有建築類各專業基礎及核心專業課的基礎上打造BIM技能實訓課。BIM技能實訓需要一系列的“軟硬件”條件來支撐,“硬件”為開展實訓所需要的場地、實訓機房等;“軟件”不僅包括實訓課程所需要的專業軟件,同時還包括師資、人才培養方案、教材、課程大綱、專業技能認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建築工程技術、土木工程等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盡相同,因此這些專業所針對的BIM技術培養也各有側重,例如工程造價專業應培養學生基於BIM的全過程成本管控能力、基於BIM模型的招投標應用能力,工程管理專業則應重點培養學生基於BIM的工程項目管理能力。

筆者認為,“硬件”很重要,但“軟件”更重要。建築類相關專業學生BIM能力的培養需要高校有針對性地制定一系列實訓課程。該系列實訓課程需要基於一體化實訓的理念、基於同一個BIM工程案例,可以實現BIM技術在建築工程全生命期的全過程應用,從而實現培養學生基於BIM的協同設計能力、建模及識圖能力、施工技術能力、計量計價能力、施工組織設計能力、招投標能力、施工階段項目管理能力。同時,一體化實訓課程需要配套相應的教學所需教材、教學PPT、相關的資料等內容,方便教學使用。一個工程多個課程,圍繞一個項目將工程建設過程的內容進行設計,重點在方法學習;每一個課程均與現有的理論課程相結合,成為理論課程的有益補充;課程內容的設計是以實際工程業務為主線進行任務劃分,讓學生通過體驗,在“做”中“學”。


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實訓課程是學生成才的“跑道”

那麼,實訓課程如何制定?需要哪些內容呢?

第一,實訓課程要以專業教學基本要求中的知識領域、技能領域為核心。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實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掌握知識、一類是為了掌握技能,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能人才。因此,筆者認為,實訓課程制定必須以紮實的知識理論作為基礎,例如:傳統的構造認知實訓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構造知識而進行的知識實訓;工程計量計價課程實訓則是為了掌握計量技能、信息化計量工具使用的技能而進行的實訓。如果專業基本教學要求中所提到的知識領域和技能領域都能做到實訓,那麼學生的專業能力必將得到最細緻實用的鍛鍊和提高。


第二,運用虛擬仿真信息化技術為學生知識領域培養提供高效的教學方式和資源。虛擬仿真技術最大的優點是三維可視化及情境仿真化,而信息化技術最大的優點是數據的快速傳輸、計算和分析能力,二者相結合將會給教學帶來降低表達難度、提高知識傳遞效率的益處,並給實訓課程帶來多人同場競技、情景式互動、趣味性體驗、快速考評等益處。


第三,以互聯網技術提供教學資源的共享,打通教學、考核、認證、就業各個環節。當前,“互聯網+”的模式正在改變各個行業,教育行業更是與互聯網經濟融合的焦點之一,教學資源的共享、學習生命的持續維護、技能認證的普及、與就業的銜接等均為互聯網可以提供的核心服務。


第四,以案例式、項目式、任務式教學為核心思想組織制定實訓課程教學內容。以一個案例為核心,劃分若干項目或任務,讓學生參與完成,是最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同時,信息化的學習工具也需要遵循以上教學方法進行設計,逐一完成各個學習任務。


第五,在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追求高效、趣味、可量化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求教學高效是不斷改進的方向,同時趣味性教學是成人教育中核心研究的教學方向之一,而可量化是保障結果可評價的重要基礎。因此實訓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應該圍繞上述3點進行大膽創新、細心推演、全面設計。


近年來,我國的BIM研究與應用發展迅猛,但應用水平和深度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具體原因在筆者看來是:國家在行動、企業在行動,但人才培養沒有跟上。想要加快BIM的深度應用就需要建築類高校加快人才培養的“革命”。高校應努力以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為目標,為學生的就業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兩會直擊:BIM人才緊缺,高校培養“缺位”,學習BIM刻不容緩!

如今各大高校都陸續開展了BIM專業、並且用實際證明支持學生學習BIM,甚至有的高校還開展了BIM競賽與各項活動,可以說BIM必然是趨勢,逆轉現狀也是遲早的事情。


現工程行業BIM人才十分緊缺

擁有這項技術的人員很少,

很多建築因此無法完全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預計到2020年,

全國BIM人才缺口預計將達60萬

而全國BIM等級證書,

正在成為工程人必備證書之一!

各地考試名額有限!

想要參加考試的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