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茶與酒,似“兩生花”。飲茶可清神醒腦,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共識。至於酒,人們寄予的情感就比較複雜了,喜怒哀樂都在一杯酒裡。酒一旦喝高,終難免一醉,而且酒後往往沒好事。“借酒澆愁愁更愁”、“酒後失言”、“酒後無德”……昏沉亂神,失去理智。

在許多文人眼中,茶也是解酒的佳飲。有次,劉禹錫因飲酒過量酒生病,他便給正齋戒的白居易送去菊苗、姜蒜韭碎末、蘿蔔、醃魚等下飯菜,換取兩囊六班茶來醒酒。

白居易算得上一位資深茶客,除了從早到晚都要喝茶,他對茶消酒渴深有體會:“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宋人陸游亦有詩云:“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再有,李清照詞雲:“酒闌更喜團茶苦”。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關於茶與酒的褒貶是非,歷來說法不一。

最精彩當屬唐人王敷寫的《茶酒論》。這是一篇發現於敦煌的變文,作者以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呈現茶酒“爭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互懟”。請看,茶是這樣抨擊酒的:“……即見道有酒黃酒病,不見道有茶瘋茶癲。阿闍世王為酒殺父害母,劉零(伶)為酒一死三年。吃了張眉豎眼,怒鬥宣拳。狀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

茶的此番“高論”,放在今天,恐怕就顯得有些武斷了,不光有“茶瘋茶癲”,“茶醉”也很司空見慣。這裡的“醉”,並非文學上的表述,而是一系列令人不適的生理反應。與酒醉不同的是,“茶醉”時意識是完全清醒的。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醉”是難忘

我就曾真真切切地“醉”過四次茶,至今難忘。

大學時,我學的是茶學專業,有門專業課叫《茶葉審評與檢驗》,實操課程就是評茶。記得那會兒是上午的頭兩節課,因為貪睡幾乎是掐著點起床,沒來得及吃早飯就匆匆趕去審評室了。

一早上,評了十多種茶,而且全都是清香型鐵觀音。更要命的是,不明就裡的我還老老實實地把每杯茶都喝進肚裡,要知道那時清香型鐵觀音可是大紅大紫啊。幾輪下來,空空如也的腹中,頓感搜腸刮肚,頭重腳輕,好在有個同學慷慨貢獻了一塊餅乾才緩了過來。也是從那一刻明白,要成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評茶師,無疑得日品百杯甚至千杯,來不斷提升味覺和嗅覺的靈敏度。當然,也就不難理解,評茶師在進行大批量茶樣審評(如名優茶評比、鬥茶賽)時,為何吸一口在嘴裡打幾個轉就吐掉了。否則,非得把腸胃喝傷了不可。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後來兩次的“茶醉”則是因為茶太濃。一次是夏夜晚自習,為了解渴提神,一次性往大容量太空杯裡放了3顆普洱小沱茶(8克/顆,熟茶)。等茶泡開,茶色已是濃如墨汁,但我毫不在乎,仰頭牛飲,一口氣就喝去了大半杯。大約過了五六分鐘,心跳加速,呼吸變得有點急促,並伴隨著頭暈噁心。當時,我還想會不會是中暑了呢!

另一次是我在一家茶企工作時,也是在審評室,也是大熱天,審評幾個原料供應商寄來的紅茶樣品。快結束時,技術總監準備把評過的茶湯倒掉。有幾款茶,著實好喝,我還意猶未盡,加之口渴,就要求把剩餘的茶湯都消滅了。總監自然成人之美,而我又再次“醉”了。至於症狀麼,還是“原來的配方”!

說起濃茶犯醉,我還要再“傍”一下明星。“娘娘”孫儷曾發過一條微博:“鄧先生喝完我的老白茶,說心跳加速,有點醉茶……我打開壺蓋一看,他放的量夠我喝一個星期了……”。嘿嘿,原來鄧超也是醉茶“患者”!對於賣白茶者來說,此博最大的亮點不是醉茶,而是孫儷鄧超無形中為老白茶做了一次免費廣告!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不知不覺,事茶已近20年,原以為自己喝了這麼多茶,早就對茶醉有免疫力了,沒想到,還是會“中招”。這一回,既非空腹,又非濃茶,而是新茶!

去年春茶時,我應邀到朋友工作室試新茶。先是品了2款雲南古樹普洱生茶,接著她又拿出3款武夷巖茶毛茶,分別是肉桂、水仙和金觀音。較之成茶,毛茶不論是香氣還是滋味,都別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品鑑毛茶還能及時發現一些製茶工藝上的不足。我才喝了第一輪,就有症狀出現了:心悸胸悶,手腳發麻,感覺五臟六腑都被掏空了。朋友正要添茶,我馬上叫停:“喝不動了,醉啦!”最後,還是一塊巧克力解了醉。也難怪清人周亮工說:“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心急喝不了健康茶,新茶還是放一放再喝比較好。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犯醉分子”

相信,上述這些醉茶的體驗,大家也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最常聽人說就是:“茶喝多了,睡不著!”,這也是一種症狀。

關於醉茶的醫學解釋為:飲茶造成人體內電解質平衡紊亂,進而使人體內酶的活性不正常,導致代謝紊亂,從而引起血液循環加速、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茶,如此清新、綠色、健康的飲品,何以變得如此“面目可憎”了呢?

凡事皆有兩面性。深究“犯醉分子”,竟是咖啡鹼!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咖啡鹼是茶葉中最重要的功能性成分之一,約佔茶葉幹物質的2%~5%。它是構成茶湯苦味、爽口的重要物質,並有興奮、利尿、強心、解酒精毒害等作用。成也咖啡鹼,敗也咖啡鹼。作為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它能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如果茶喝得過多過濃,咖啡鹼攝入過量,茶醉就會輕而易舉找到你。

新茶中咖啡鹼、活性生物鹼含量較高,易引起神經系統興奮,加之新茶裡還含有較高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物質、醛類、醇類等物質,它們對胃腸粘膜有刺激作用,腸胃不好的人飲後容易腹痛便秘、口燥咽乾等。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通常,一杯150毫升的茶,約含80毫克咖啡鹼,而一個人每日攝入量宜控制在0.65克左右,這意味著每日飲茶不宜超過8杯。儘管如此,也不可一概而論,畢竟茶類、沖泡次數、沖泡手法、個人體質及飲茶習慣等不盡相同。譬如,潮汕一帶的功夫茶,就是以“濃釅勝者”(梁實秋語),非茶老饕不能駕馭也。

茶中富含的氟則是咖啡鹼的“從犯”。氟在體內蓄積過多,就會導致慢性中毒,出現牙齒變色缺損、四肢脊柱骨骼全身關節疼痛、全身乏力,嚴重者骨骼關節變形甚至癱瘓。而且經常醉茶,易造成體內維生素B缺乏,從而食慾不振、體質下降。

治醉有方,如何治醉?

適度第一!飲茶雖有益健康,過多過濃,就過猶不及了。

第二,切忌空腹。否則,茶湯會對刺激胃粘膜,特別是一些比較“烈”的茶,如普洱生茶,刺激性就比一般茶來得大。所以,喝茶前,得吃點東西,墊墊肚子,才比較穩妥踏實。

第三,茶品的選擇也有講究,除了慎飲新茶外,發酵度高或有一定年份的茶,如武夷巖茶、紅茶、普洱熟茶、陳年鐵觀音等,比當年制的白茶、普洱生茶等低發酵度茶或不發酵茶(如綠茶),更不易犯醉。

第四,不宜多茶類混飲,這跟喝酒混飲易醉一個道理。

第五,喝茶過程中,可適當佐以一些口味較清爽的茶食,如花生、瓜子、糖果、蜜餞、小糕點、等,既不影響品賞茶的本味,又能補充一些鈉、糖分,可有效減輕或避免醉茶。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這一點,英國人就很聰明,還形成了獨特的下午茶文化。他們喜歡喝紅茶,尤其是以滋味稠濃鮮烈著稱的印度紅茶、錫蘭紅茶。喝茶時,在茶中加入奶、砂糖等調飲,並搭配多款精緻美味的點心,琳琅滿目。如此一來,似乎喝茶反倒退居其次,更多的是閒適與優雅。在中國,最懂得享受喝茶樂趣的莫過於廣州人。他們喝早茶,吃早餐,相得益彰,而且早點相當豐盛,茶醉是不會有了,但吃完恐怕得扶著牆走。

還有,商超裡的茶飲料、街頭的時尚茶飲,會在茶中加入蜂蜜、水果、花草等來呈現不同的風味,深得年輕人的喜愛。不過,這些調味茶飲也不宜多喝,小心糖分攝入過量成“茶肥”。

喝茶遇上“犯醉分子”,腫麼辦?

時尚茶飲,在茶中添加了多種風味

此外,茶業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也催生了低咖啡因茶。目前,低咖啡因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通過培育低咖啡因茶樹品種而製成的茶,一種是利用脫咖啡因技術製成的茶。這類茶,在最大保留茶之色香味品質特徵及有效成分的同時,咖啡因含量大大減少。

目前,德國、美國等國利用超臨界萃取設備脫除咖啡因,將其含量控制在了1%以下,而我國也研發成功了低咖啡因綠茶產品。如果這些產品在市場上推廣開來,就能在很大程度地滿足老茶鬼們的需求,而不用擔心醉茶或失眠了。

茶可醒人,亦可醉人。秋,正翩翩而來,是每個愛茶人“醉”美的期待。但是,“秋香”雖美,可別太貪戀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