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的再出發,看2018年茶葉新國標大豐收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生產和消費的大國。近年來,我國茶葉消費迎來轉型,茶產業整體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仍需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茶葉的工業化、標準化水平仍有待加強。

“七萬家茶企比不過一家立頓”是業界最為痛心疾首的問題之一,這個產業事實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國茶產業大而不強、茶企業“小、散、弱”的尷尬處境,也讓我們窺見我國茶企生產管理粗放、技術水平不高、組織化程度較低的現狀。

2012年,時任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信息部主任、茶葉市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朱仲海就指出了中國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不容樂觀的形勢:

“我國制定的涉及茶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超過470餘項,但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標準化體系不健全。”

“另外,茶葉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後也不容忽視。目前該行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地方標準存在交叉重複現象,部分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的技術指標要求不一,存在明顯衝突;再者,標齡普遍過長,更新速度緩慢,標準技術指標落後於生產發展。”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茶產業大力推進標準建設,在2018年迎來了大豐收。自2018年1月1日起,有二十餘項茶葉推薦性國家標準陸續實施,對現行有關茶葉標準中不合理的內容進行修訂完善並補充了相關標準的空白。今天,小編就給各位茶友解讀新國標的幾個看點。

茶產業的再出發,看2018年茶葉新國標大豐收

產品標準體系的完善與更新

2018年實施的標準中共有12項產品標準,其中4項是新出臺標準,8項是對過往標準的修訂。茯茶、單叢、佛手、抹茶4項標準首次出臺,體現了標準體系對茶產業最新變化的及時跟進,而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等標準的修訂則反映了市場需求帶來的產品標準提升和完善。

此外,烏龍茶、紅茶、茉莉花茶等加工技術規範的出臺,將很好地對行業加工技術規範提供指導和支持作用。

全面接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茶葉汙染物限量、農藥殘留限量、食品添加劑接入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具體規定了茶葉中鉛的汙染物限量、48項農藥殘留限量,並規定了茶葉生產不允許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使用鉛鉻綠、檸檬黃、日落黃、莧菜紅等著色劑將作違法處理。

檢測標準逐步完善

因接入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茶葉也必須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製定食品安全標準。目前國家農藥殘留標準審評委員會正在依法對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中的農藥殘留檢測方法進行修訂、清理和整合。另外,茶葉中感官審評的術語及規範,部分品質指標等5個標準也得到了修訂,確保了茶葉品質評價和檢測數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實施茶葉的農產品追溯

茶葉的農產品追溯標準出臺,對茶園管理及茶葉生產、茶葉加工、茶葉流通、茶葉銷售各環節規定了追溯要求。茶葉加工環節記錄的追溯信息包括了加工企業信息、原料來源、產品信息、初加工過程和精加工過程、拼配過程信息、包裝信息、出入庫信息和倉儲信息、運輸信息。該標準對構建茶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茶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提供了法規基礎。

茶產業的再出發,看2018年茶葉新國標大豐收

新標準的實施,是中國茶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重要一步。標準不僅使茶產業在發展中做到有標可依,促進茶企技術進步,規範茶葉生產、加工和貿易行為,同時也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茶產業的再出發,看2018年茶葉新國標大豐收

此外,新標準的出臺將會帶來多贏。隨著茶產業的國家標準不斷完善,虛假宣傳、過度包裝,添加色素以次充好、冒充質量等級等亂象將被杜絕,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會逐漸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茶企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將變得順暢,消費者將無需為質量問題而擔憂,安心地購買、品嚐質量過關的好茶會成為常態,茶企、市場和消費者都能從中獲取便利。

茶產業的再出發,看2018年茶葉新國標大豐收

2018年,茶葉國家新標準的大量出臺讓我們看到了茶產業自我變革的決心。相信這僅僅是茶產業升級的號角,今後一定會有更多標準相繼出臺,推進茶產業的現代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