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愛的表達方式太生硬,孩子成長的痛讓他們學會成長!

電影《狗十三》正在熱映中,看過的人無不在感慨: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嗎?這不就是我嗎?一部中國式的親情電影,反映的是病態式的親情,用孩子成長的痛讓他們學會成長。

中國家庭:愛的表達方式太生硬,孩子成長的痛讓他們學會成長!

相信看過影片的人都覺得這就是中國家庭,中國家庭中的大人角色。電影中女主父母離異,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重男輕女。因為爸爸再婚生下一個兒子,為了讓女兒接受,他給女兒送了一條狗,可是陪伴女兒的狗被爺爺看丟了,全家人找不到狗只好為了寬慰女主,大家又送了一條類似的狗,但女主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那條狗。她反抗之後是所有人的責備,是她不聽話的表現,是被父親的暴打一頓。是所有心傷之後大人們的教導: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懂事。

女主“長大了”不再反抗了,她學會壓抑自己的感情,討好大人,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甚至在爸爸的應酬上敬酒領導。

中國家庭:愛的表達方式太生硬,孩子成長的痛讓他們學會成長!

影片封面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小孩才會仰頭大哭,大人才把哭調成靜音。流淚不再是發洩而是壓抑,連哭的權利都沒有了,快樂又怎會將至?

好學家一直認為自己的童年是快樂的,但那僅在我初中之前。當我開始體會到青春開始體會到陪伴之時,才發現小時候的我要的快樂簡單,所以才忽視了親情中表達與陪伴的重要。因為不懂所以要求低,所以只要作業做完我開心,只要零花錢給夠我開心。當物質不再是唯一時,好學家才突然發現,在我的整個成長中父母的崗位一直是缺失的。母親因為要養活整個家庭以及供我們兄妹三人讀書,一年只會回一次家。小時候她從來沒在家裡陪伴我超過一個星期,我該換內衣了她不知道,我來生理期了她也不知道......,父親因為身體原因,又因為為人孤傲,整天不回家,甚至將在外面受到的氣發洩在我們身上。所以在母親那兒我聽到最多的是:你們要聽話,我一個女人支撐這個家很辛苦。在父親那裡聽到最多的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就能考600多分。那時,我們都是痛苦的。

一次,看了一篇課文,講到每天如果對著父母說一遍“我愛你”,能讓兩人的距離拉近。我照做,父親當沒聽到,母親:你不是愛我,你只愛我的錢。沒有心痛沒有任何感覺,因為當時我也根本不清楚愛是什麼。

中國家庭:愛的表達方式太生硬,孩子成長的痛讓他們學會成長!

但電影中,父親是愛女主的,他會在女兒得了物理獎後獎勵女兒。爺爺是愛女主的,因為他說過:我不疼她誰疼她。奶奶是愛女主的,因為她為了找狗出了十幾年都沒出過的門。就連堂姐也是愛她的,她在影片的結尾還在找狗。好學家的父母也是愛我的,母親會在現在還給我寄老家的吃穿用品,父親也是愛我的,他還是喜歡在我遠方歸來之時在車站接我,外出回家永遠是他給我開門。

所以,不是不愛,好學家覺得,在我們這樣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很少有人會表達感情,我們不習慣說,也不習慣接受,我們表達親情的方式很生硬,不僅說不出口,也做不出什麼滿意的行動。但某日,我們一定會在某個瞬間突然發現,一件事我們做過,一件事父母做過,原來不知道,後來才曉得那就是愛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