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智取威虎山》裡的手榴彈有些長?三分之一日軍敗在它手上

為什麼《智取威虎山》裡的手榴彈有些長?三分之一日軍敗在它手上

盡享電影魅力,尊重電影本身,哈嘍,大家好,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東西的叫法也跟著在變,比如以前叫樣板戲的東西,放現在叫主旋律,放國外叫主流價值觀,說開了本質上都是一回事。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電影是《智取威虎山》,選自小說《林海雪原》,是當年“八個樣板戲”之一,被演繹的次數數都數不過來,卻還是第一次被搬上銀屏。

影片主要講述一支驍勇善戰的解放軍小分隊和盤踞在東北山林的數股土匪鬥智鬥勇的故事,劇情這塊估計大家都熟,也就不多說了,主要講講軍事小知識,相信看過的人都對“雙方戰鬥同時丟出手榴彈,兩個手榴彈還撞上了”的神劇情印象頗深,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手榴彈。

為什麼《智取威虎山》裡的手榴彈有些長?三分之一日軍敗在它手上

細心的小夥伴看電影的時候應該已經發現,影片中的手榴彈有點特別,明顯比國內其他戰爭片中出現過的手榴彈要長一些,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款手榴彈是德國的M24式手榴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直在被使用,二戰中的盟軍士兵把它稱之為“高爆手榴彈”,優點有兩個,一是投得又準又遠,如果立姿投彈,能投30~50米那麼遠,其他手榴彈想達到這個距離有點難;二是能集束使用,實戰的時候,德軍往往會把六個的木柄去掉,保留中間一個當引爆器,這種集束手榴彈的威力非常大,既能摧毀堅固工事,又能對付裝甲目標。

手榴彈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算是比較早的,汕尾制彈廠在1917年就開始製造手榴彈,剛開始的時候,製造出來的手榴彈五花八門,有柄的無柄的,什麼樣的都有,1930年以後工廠陸陸續續開始生產木柄手榴彈,主要是德式和俄式兩種,俄式的結構複雜,慢慢就被淘汰了,而德式的結構簡單,裝的藥也多,投擲方便,像是漢陽兵工廠、濟南兵工廠都在仿製。

為什麼《智取威虎山》裡的手榴彈有些長?三分之一日軍敗在它手上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好奇,既然當時大家都仿製了M24,為什麼國內戰爭片裡的手榴彈和M24外形不一樣?原來,M24手榴彈最初仿製的體形比較大,不適合中國士兵使用和攜帶,1939年的時候,進行了一番研究改進,彈體直徑被縮小,木柄被改短,裝藥也發生了變化,威力變大,非常適合中國士兵攜帶,不僅方便匍匐前進,還節省了很多重要物資,所以1940年以後,工廠製造的都是這種改進版的M24手榴彈,也是國內大多數戰爭片裡出現的手榴彈原型。

據資料顯示,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手榴彈一共三千萬,其中M24和仿製版佔大頭,大概有40多萬的日軍傷亡在這款手榴彈上,不看不知道,一看竟佔了侵華日軍總傷亡的三分之一。看過《智取威虎山》的,或許可以考慮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部電影,感謝大家收看這部電影,喜歡的記得點贊收藏吼,我們下期再見。(立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