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拿得一手好牌卻讓自己打得稀爛

近日,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計劃登陸創業板的一紙招股書,將這個《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再次推到臺前。從曝光的財務報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一個超級IP《中國好聲音》就讓燦星狂攬28個億外,更多的則是這個昔日貴族令人震驚的沒落速度。

在2015年創下27.1億營收與8.1億淨利潤高峰後,燦星迅速進入下滑通道,儘管過去三年吃掉了超過3億元的政府補助,去年上半年形勢更是急轉直下,到了6個月3893萬元政府補助也救不了的地步,主營業務收入2.6億元,不到前一年全年的13%,營業利潤930萬元,更是隻有前一年的1.7%,營收與淨利潤雙雙出現斷崖式下跌,一朝回到解放前。

從出生到登上神壇,燦星花了六年時間,從登上神壇到打回原形,燦星又用了六年時間,前後12年裡,這家第三方製作機構經歷了一個拋物線的命運。

這個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拿得一手好牌卻讓自己打得稀爛

銜著金湯匙出生卻頻遭大佬拋棄

2006年3月24日拿到營業執照的燦星是國內幾大知名第三方製作機構中較晚卻是最幸運的一個。

作為全球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佈局中國市場的一枚棋子,燦星是前者旗下星空衛視進入中國時專門成立的製作公司,隸屬於星空傳媒中國。

默多克原本對星空傳媒中國寄予厚望,打算藉助該平臺將其帝國豐富的產品引入中國市場,同時又將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產品帶到世界,並計劃發展為一家涵蓋節目製作(燦星)、電視(星空衛視、CHANNEL V音樂電視)、電影(華語電影片庫)、藝人經紀(夢想強音)的綜合性娛樂傳媒公司,謀求在香港上市。

前六年裡,燦星一直扮演著幕後英雄的角色,直到2012年才首次站到鎂光燈下。當時,燦星從一個名叫Talpa的荷蘭公司買下了“The voice of China”版權,改頭換面後打造出令國人耳目一新的音樂類真人秀《中國好聲音》第一季並一炮而紅,總決賽收視率一度突破6%,成為一段傳奇,彼時國內綜藝市場上幾乎沒有能與之抗衡的節目。

這個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拿得一手好牌卻讓自己打得稀爛

這並未能打動默多克,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實現自己的宏大構想後,新聞集團於2014年毅然決然地拋棄燦星、夢想強音等資產,國內電視界教父黎瑞剛掌舵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星空管理團隊接盤,成立星空華文傳媒,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佔53%,黎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燦星的掌舵人。後來,燦星管理層田明、金磊又通過MBO(管理層收購)吃掉了默多克剩下的47%股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黎瑞剛與田明、金磊等均來自上海文廣系,燦星憑藉深厚的人脈,長期牢牢地把持了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長三角地區三大主力臺的黃金資源,隨後又將觸角伸向CCTV,引入國外版權作品稍加改進、延伸後通過這些頂級渠道輸向全國。在幾大知名的獨立製作機構中成立時間較晚的燦星卻成功後來居上。

高處不勝寒。

在傳媒行業侵淫已久的黎瑞剛繼新聞集團之後也很快開始大撤退。2015年12月31日以前,燦星的股東一度只有上海星投一家股東,後者正是華人文化產業基金通過上海星爍擁有34.18%權股的一家企業。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運作後,黎瑞剛目前在燦星中實際控制的股份已經不到11%,2018年初甚至捨棄了董事長頭銜。

燦星主業單一,發展前景有限,或許成為黎瑞剛與默多克的共識,而燦星近三年來過山車般的業績表現也證實大佬們並非浪得虛名。

錯失新媒體時代

如果說主業單一是燦星先天的不足,那麼,因錯失新媒體時代而迅速放大燦星的風險就完全是一場人禍了。

在電視媒體為王、視頻網站浮出水面時,燦星奉行的是“先臺後網”的思維模式,即所有新節目在電視臺播剩之後再放到網上播放,“我們在互聯網平臺觀察了很久,始終沒有下定決心踏入,因為它的商業模式對於製作公司來講是不成立的。”

他們低估了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與劇烈程度。

這個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拿得一手好牌卻讓自己打得稀爛

2015、2016年,前10大網絡播放量綜藝節目中只有一檔網綜節目,但到了2017年,網綜已在該榜單上佔據三個席位,網綜市場經過數年孕育,騰訊、愛奇藝等優秀的平臺不再滿足於燦星們的殘羹冷炙,轉而搭建團隊自制節目,直接引發優質網綜的井噴,《奇葩說》、《火星情報局》、《明日之子》、《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吐槽大會》等層出不窮,更致命的是,人們的觀視習慣也在悄然改變,無數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紛紛拋棄電視,湧向在線視頻網站,智能手機成為隨時隨地追劇的利器。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86家機構獲准開辦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其中,騰訊、愛奇藝和優酷三大視頻網站在用戶流量、內容生產、商業模式等方面發展迅速,佔據領導地位,嗶哩嗶哩、搜狐視頻等第二梯隊緊隨其後。這些實力雄厚、機制靈活的平臺利用大數據不斷創新視頻製作模式,優秀的製作人紛紛投奔至視頻平臺,前幾年,燦星員工總數一直維持在610人左右,去年6月底已驟降至543人。

2018年上半年,後知後覺的燦星終於開始行動,與優酷一起製作出《這!就是街舞》,遺憾的是,小心翼翼的田明採取了受託承製方式而非合作分成,儘管該節目據說反響良好,但燦星僅收穫菲薄的製作費,而負責該合作的優酷楊偉東不久前因貪腐落馬,後續會有多大影響還未可知。群邑智庫《2018年1-7月熱門網綜回顧》報告顯示,去年1-7月,網綜在前100綜藝中佔36%,流量約153億。在如此龐大的流量池中,燦星幾可忽略不計。

一步錯,步步錯。

隨著新興製作團隊對網絡受眾群消費行為的洞察越來越深入,積累的大數據越來越豐富,推陳出新將越來越容易,而燦星這些老牌的製作機構轉型的機會也就越來越渺茫,面臨進加速邊緣化的危險。

接連踩雷:樂視、巴士在線、金嗓子一個都不能少

雪上加霜的是,在主營業務不斷滑坡的同時,燦星不斷踩雷,樂視、巴士在線還有金嗓子都讓田明撞上了。

這個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拿得一手好牌卻讓自己打得稀爛

2016年虧損2.22億元的樂視網資金緊張,當年底即以1.16億元的欠款榮登燦星五大應收賬款客戶第四名,賈躍亭跑路後,樂視持續惡化,除了歸還3000餘萬外,燦星再也沒能從這家原本與優酷、騰訊、愛奇藝並列為四大視頻平臺的企業拿回一個子兒,在燦星2017年末、去年上半年五大應收賬款客戶名單上,樂視一直穩據重要地位,隨著樂視退市成大概率事件,剩下的8030萬幾無收回的可能。

曾經以一款咽喉含片揚名立萬的金嗓子也給燦星重重一擊。這家偏居於廣西柳州之隅的企業2016年2月推出金嗓子食品,曾經依靠廣告發家的它再次將希望寄託在廣告中,旗下飲料產品上市當年就大手筆贊助《蓋世英雄》、《蒙面唱將》等娛樂節目,試圖提高產品曝光度。

投入鉅額推廣資金後,金嗓子食品折戟沉沙。除了與經銷商各種扯皮外,金嗓子食品與廣告商之間同樣一地雞毛,在燦星2018上半年五大應收賬款客戶中以5076萬元的總金額名列第三位,僅次於樂視。

因核心管理人員失聯而聞名的巴士在線同樣是燦星的欠債大戶,以2167萬的金額暫在最新應收賬款名單上位列第五位,該公司多個業務板塊已陷於停頓,燦星能否收回該筆款項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結語

人們推出資本市場的初衷在於,幫助有潛力的企業快速成長,並與更多的投資者分享發展成果,但並不是每一個尋求上市的企業都持這個目的,我們已經目睹了無數IPO後即變臉的例子。那麼,最為輝煌的時候沒能登陸資本市場的燦星,在急速墜落的時候究竟為了與投資者分享發展成果而上市,還是迫切渴望套現離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