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區塊鏈年度關鍵詞

2018區塊鏈年度關鍵詞

2018年即將結束,每逢歲末年初,媒體、機構、專家、分析師們都熱衷於覆盤過往的得失成敗,以期於將各種經驗教訓應用於對未來的判斷。

事實上,未來趨勢預判存在種種不確定性,現實世界普遍存在的非線性系統的不穩定性,短期預測往往不準。

對未來的判斷,唯一可靠的是想象力。

知道過去的事,會驚訝於世界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存在,有一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神奇,也有把高樓大廈頃刻毀滅的腐朽。

一切不可思議的事情都發生過,也似乎還會發生。

回看2018年,區塊鏈的一年裡有哪些事件值得復讀呢,優優財經總結了9個關鍵詞,讓我們熟知過去,對於現實的很多巨大變遷將不再產生過度的擔憂,也不會理所當然地享受現實的美好。

因為這一切都會改變,把我們主動放到時間長河的尺度下,平和從容。

【崩盤】

2017年的12月17日,是多少人的價值巔峰?比特幣達到19565.5美元的短暫峰值後急轉直下,2018年的第一天,達到了13410美元,6月30日到6379美元,本年最低時甚至跌至3172美元,目前價格停留在3726美元元,年度跌幅達80.9%。主幣的下跌,帶動其他幣的跟隨,部分幣已然歸零,整個幣圈人心惶惶,這個熊市寒冬,冷且長。

比特幣的歷史充滿了動盪,2011年比特幣從29美元跌到了2美元,2013年3月價格至259美元跌至了45美元,一個月內跌幅83%。2014年2月推高到837美元,然後同月下跌49%。而現在,就是第四次崩盤,比特幣熱潮的退去降低了投資者的信心,這種缺乏信心表現為市場的緊張甚至恐慌情緒。短期的聖誕振盪,儘管連續兩日上漲並不意味著牛市的開啟,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數字貨幣寒冬的絕望情緒。

【上市】

隨著2017年加密貨幣市場的繁榮鼎盛,礦業巨頭嘉楠耘智、億邦國際和比特大陸分別於今年5月、6月和9月申請在港交所上市。但據消息人士稱,2018年的熊市行情凸顯了加密領域的不穩定性,港交所對這類公司的上市感到緊張。

除了上市困難的問題,比特大陸還深陷誤報財務信息並有重大遺漏、最新礦機S9遭神馬礦機趕超、專利糾紛案,以及BCH分叉等漩渦。

同時,另外兩大礦機生產商上市之路同樣不順。

嘉楠耘智下調了籌集資金數額,上市申請在今年11月失效;億邦國際則傳出,已經暫緩上市步伐,甚至有媒體傳出,其“涉嫌參與非法集資行為”。

【三點】

2018年春節,由“3點鐘無眠區塊鏈”微信群傳出的各種區塊鏈言論持續刷屏朋友圈,微信群。三點鐘群裡的好友加起來,身價大概要上萬億了。蔡文勝、李笑來、沈南鵬、薛蠻子、徐小平、周鴻禕……還有汪峰、佟麗婭、胡海泉、高曉松等娛樂圈大咖! 大佬們對區塊鏈的討論已經上升到了神學的高度。“3點鐘區塊鏈”的火熱帶給人們對區塊鏈技術更多關注的同時,也製造了一種人們對區塊鏈、比特幣、數字貨幣不瞭解的焦慮。用區塊鏈培訓師的話來講,你錯過了長達十幾年的樓市牛市,錯過了股市的瘋牛行情,錯過了電商紅利,微商暴發,難道你還要錯過區塊鏈嗎?再後來,個別大佬發TOKEN割韭菜,成功地把焦慮和一串數字代碼販賣給了韭菜,真金白銀進了大佬的腰包。

【峰會】

2018年3月,在線下活動平臺以“區塊鏈”為關鍵詞搜索線下活動,查詢顯示深圳是211個,北京447個,上海337個。區塊鏈峰會不僅在北上深杭如火如荼,澳門、海南、柬埔寨、新加坡都成為幣圈鏈圈人士的舞臺。隨著區塊鏈的紅火,很多原來做微商的,成功學培訓的,或者之前在幣圈鏈圈名字都沒有聽過的人,搖身一變為“區塊鏈投資創業導師”,上臺講經佈道。有些區塊鏈創業者的項目,感覺無論是從技術應用還是商業邏輯,都可稱之為“偽區塊鏈”項目,成功的概率很低。不少創業者是近幾個月才跑步進場,邊學邊賣。區塊鏈峰會及其他活動的盛行,倒是讓組織者、承辦方,賺得盆滿缽滿。

【公鏈】

2018年是區塊鏈的公鏈元年,公鏈類產品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在2018年4月底開始,以EOS、AE、比原等為代表的公鏈,走出了一波獨立行情。公鏈之爭可以分為多個陣營,如老公鏈與新公鏈之爭,EOS想取而代之以太坊,以太坊結合Casper和分片技術升級。新公鏈之爭——如同屬第一陣營的EOS與AE之爭。EOS的改動版PK,如EOS原力與ENU。第二梯隊的公鏈,如ZIL、credits等也在奮勇直追。

【分叉幣】

2017年,分叉幣火了一陣,中本聰的徒子徒孫們,心懷宏願,分叉到底。不過,到了2018年,絕大多數的分叉幣都接近歸零。分叉幣中最成功的,比特幣現金也跌了近六成。比特幣黃金遭到51%的算力攻擊。事實證明,代碼可以複製修改,但社區無法複製,用戶數量無法靠空投糖果來培育。不管是算力壟斷還是預挖,沒有龐大的用戶基數,沒有生態的支持,最終這些分叉幣都是走向沒落的。

【平臺幣】

平臺幣的興起是2018年幣圈的大事件。前有BNB上漲超百倍、後有FTCOIN上漲近80倍。在區塊鏈還沒有更多的落地應用之前,交易所的權益證明是投資者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目前頭部交易所攫取了行業大部分利潤,站在整個生態鏈條的頂端。個別交易所推出了指數,民間已經有人在炒數字貨幣指數了。傳統金融的玩法,如股指期貨、FOF、平準基金、傘形信託等,都已經及將在幣圈一一上演。但從更長遠來看,我們很難想像如納斯達克或上交所,推出自家的股票並上自家交易所。交易所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是不合理的。平臺幣的紅利期可能不會太長。

【通證】

對於區塊鏈行業的先行者或區塊鏈生態中某個領域的領跑者而言,現在可能是最好的年代。在2018年的上半年,我們看到TOKEN(通證)滿天飛。撇開那些空氣幣傳銷幣不提,稍微有社群基礎或有點應用場景的,都在發TOKEN。幣看發了KAN,王大炮團隊發了DPRating,非小號發BQT,甚至有個只有幾千粉絲的微信公號都在發TOKEN。上半年另一個景象是幣圈的名人發TOKEN,如蔡文勝等大佬弄了個愛思幣(AISI),郭二爺搞了個CHANDLER代幣。

【STO】

今年8月份,海內外就有了不少關於STO模式的討論,9月11日開發者Stephane Gosselin在GitHub提交了以太坊新提案,適用於STO的“ERC1400”標準。

10月份,又爆出了納斯達克有意向推出STO交易所的可能性,於是當時有人認為STO可能是the next big thing,是熊市逆風翻盤的轉折點。

STO放棄了首次代幣公開發行的無監管屬性,規避風險,具有證券的屬性,接受證券監管機構的監管,僅為謀求合規地位,然而,國內金融機構宣告STO涉嫌非法金融活動,應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監管規定,立即停止關於STO的各類宣傳培訓、項目推介、融資交易等活動。

STO其實是新瓶裝舊酒,是用token的形式包裝了傳統的證券,並未在實質上有新的突破。既是首次代幣發行的一種類型,同時又有IPO的影子,要求一定的合規程序,但合規標準要比IPO低。

除了SEC批准了一些STO項目合規的案例外,各國的監管政策依然不明朗。

雖然STO是加密貨幣行業擁抱監管的一次嘗試,也是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融合新方向,但是似乎政府還沒有接納STO的打算。

結語

誠然,2018年區塊鏈行業風雨飄搖,區塊鏈發展之路並沒有原本想象的那麼順利與迅速,但我們相信,區塊鏈行業在洗盡鉛華與浮躁後,一定會迎來更燦爛的未來。

另外,擁抱監管也是區塊鏈能夠走向正途的必經歷程,自由永遠都是法律體系內的自由,區塊鏈可以追求法律的進步,但不是急於實現對法律的“超越”。凡事貴在堅持、貴在探索,區塊鏈的路上更不能忘記秉持一個充滿好奇的“初心”。對於身處這個行業中的人而言,明天不一定會更好,但明天一定會來。

http://uucj.com/article/59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