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一本愛書,陽光透窗如桃花落瓣

一杯咖啡,一本愛書,陽光透窗如桃花落瓣

我的習慣是無論走到哪裡,包裡永遠裝著一本紙質讀物,這讓我安心。

曾見一同事,在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手裡總翻著一本書,這必定是愛書之人,我尤為欣賞與喜愛。

之前,書讀得雜,自從進入心理諮詢師的行列,帶回家的都是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不過,外出旅遊,必帶一本薄薄的詩集,尤其是博爾赫斯的。

那是從網上淘來的複印本,很有歲月感,每每讀它,總會輕易地擄獲我內心的共鳴。

難怪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他隔代的知音。

而孔子一生桃李滿天下,只可惜最瞭解他的顏淵早逝。

知音難覓,真正懂他的卻是個隱士荷蕢者。

一杯咖啡,一本愛書,陽光透窗如桃花落瓣

曾想,之所以喜愛閱讀,不是想從俗世中暫時脫身,或是為了尋找歲月流逝的痛楚和滋味,而是想停下來,傾聽智者,傾聽觸動心絃的那一絲悸動。

好書可以天天重逢,相知相惜,淘書同樣會有驚喜,像枕邊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在一偏僻的私人書店遇見,翻讀,其“文章優雅,思想高深,熟讀深思,自知其妙”。

不想因為閱讀,有酸臭之嫌,或是做高不可攀之態。

然,讀書確實讓我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的奧秘,使我們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只是多年閱讀反而內心惶恐,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底氣不足。

一杯咖啡,一本愛書,陽光透窗如桃花落瓣

民國時期的宣永光在《妄談瘋話》中說道:“讀書愈少,對環境愈不滿意。讀書愈多,對自己愈不滿意。”

“乍讀幾天書的人,最容易將自己認為聖人。多讀幾年書,才知道自己是個愚人。”

讀到這些話後,攬鏡自照,更不敢談天說地了。

只是,這年頭,像我這樣宅在家裡讀書,會不會被人取笑為痴?

不重要的,倒是很想與同道之人因書的奧妙弄出點小意境來,比如促膝長談或者圍爐夜話之類的,可惜,楊絳先生說的“讀書好比是串門兒”,已然沒了之前的乾淨和閒趣。

遺憾之際,堅定內心,捧書終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