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化德縣裕民新石器時代遺址榮獲2016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四麻溝遺址是裕民文化又一處典型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其文化時代可能從距今8400年左右延續到7800多年左右。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北方草原地帶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研究的空白,為研究早期東北亞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線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裕民文化,是迄今為止內蒙古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這一類遺存分佈於陰山東段北麓的草原地帶,填補了這一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空白,為內蒙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化德縣裕民新石器時代遺址榮獲2016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

「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化德縣四麻溝遺址,是2016年在化德縣境內開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專題調查工作時發現的。是裕民文化發展過程典型代表性遺址,與裕民遺址有著時空關聯的承繼關係。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北方草原地帶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研究的空白,為研究早期東北亞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提供了線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其文化時代可能從距今8400年左右延續到7800多年左右。

「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四麻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國家文物局根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增強文化自信”的具體部署而批准的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之一。

2018年初,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批准了“化德縣四麻溝遺址的考古發掘與調查項目”,同時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烏蘭察布陰山北麓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與研究課題。”其目的是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生態交錯帶,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遺存以及環境、氣候、生業的變遷過程,探索早期農業和牧業的起源,構建草原地帶新石器時代的時空框架,尋找早期人類的草原之路脈絡,揭示本地區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內涵。按照國家文物局“考執字(2018)第(103)號”考古發掘證照的批覆要求,對化德縣四麻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

「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2018年8月中旬,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合作單位有故宮博物院、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共同完成了該項目的考古發掘工作。項目負責人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包青川,考古發掘領隊是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館長鬍曉農,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研究員李恩瑞任執行領隊。

化德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及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三角地帶,烏蘭察布市的東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陰山山脈東北部支脈的邊緣地帶。北部及東北部與錫林郭勒草原相交,東南部與冀北丘陵相接。境內多山,屬淺山丘陵區,丘陵與盆地、谷地、坡狀高原、山間窪地相交錯。境內基本無常年性河流,只有水泊淖爾和季節河。系屬北溫帶、乾燥草原地帶。土質多屬微鹼性和砂質土壤,還有部分粘土和膠土,其中黃砂土、褐砂土分佈最廣。天然草場植被比較豐富,適宜半農半牧生計發展。

「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四麻溝遺址,位於化德縣白音特拉鄉解放村自然村南1.5公里處,坐落於丘陵山間泉水溝岸東側的坡地之上,坡向南高北低,四周山丘環繞。依泉水溝南北向條狀分佈,南北分佈長約500米,東西約60米,總面積近30000平方千米。地層堆積為粉沙狀土壤,遺址地表散佈有大量的石製品、石器剝片及少量的碎陶片。順著溝岸自北向南,依據地表遺物散佈稠密,編為6個區域,位於遺址的中部第III區(南北80米,東西50米)遺存保存較好,其餘5區破壞較嚴重。2018年在2017年度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揭露第III區的遺存。遺址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呈坡狀分佈,地層堆積基本相同。地層堆積厚約45—200釐米,共分為4層。兩次發掘共發現古代房址17座,平面為圓形、長方形、方形等不同形狀,成排排列,並有早晚關係。所有房址均開口於第④層土下,打破黃色砂土(生土)。未發現有灰坑。

出土遺物數量相對較少,主要出土在第④層土與房址內的填土中。共出土器物4000餘件,其中大部分為石製品,出土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少量為磨製或局部磨製。器形有石鏟、石鋤、石斧、石錛、砍砸器、錛形器、磨盤、磨棒、磨石、石杵、石砧、石墊、穿孔器、刮削器、石鏃、細石葉、飾件等。另外還出土有大量的石製品剝片和石核。出土陶器中可復原器形極少,多為陶器殘片。主要為夾砂黑褐陶、夾砂黃褐陶和泥質黃褐陶,質地疏鬆,火候低。紋飾有編織網紋、編織麻點紋、指甲壓印紋以及一定數量的素面。製法為泥片貼築法。器形簡單,出土有釜、筒形罐、敞口小底罐、片狀器、紡輪、飾件等。片狀器為橢圓形或方圓形,素面。出土骨器有骨錘、骨鏟、骨柄石刃器、骨錐、骨針、骨飾片等。此外,在部分房址內,較為集中的出土了數量不等的動物骨骼和少量蚌殼。

「專題」化德縣四麻溝遺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

從遺址出土遺蹟、遺物的文化面貌看,應該是延續裕民文化的發展,說明了裕民文化在本地區發展延續時間約600餘年。遺址反映了不同階段的村落遺址,是該區域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遺址。其生業形態為狩獵、採集,或兼有少量的原始種植。遺址地處生態交錯帶的北部,可能是北方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的重要節點地區,從調查資料看,該文化已經影響到內蒙古中北部的草原地帶。該遺址的發現,豐富了本地區的古代文化遺產內涵,為我市增添了更為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胡曉農 李恩瑞)

審核:郝鳳雄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专题」化德县四麻沟遗址——裕民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