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部門管理者,價值貢獻在哪?如何正確的評價管理者?一點感想

昨天刷到一篇短文。一個老闆開會,突然問一個經理,管理者的價值體現在哪?這位經理腦門一蒙,瑣碎的回答一通,顯然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是啊,企業有幹活的普通員工,有指揮的領導,領導工資比員工高,領導還能批評員工,指導員工,但員工卻不能發過來批評領導。多少年來,似乎大家對這一切都順理成章,習以為常。如果突然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還真是會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回答。

作為部門管理者,價值貢獻在哪?如何正確的評價管理者?一點感想

我看了這個問題後思索了一下。管理者價值在哪?就是管理者的貢獻在哪?其實就是為什麼需要管理者。

我嘗試從最初的形態開始琢磨。企業要做某一類工作,並且需要多人完成,於是招來了幾個人坐在一起共同工作。經過商定後互相之間會有簡單的分工,但依然很隨機,或被部分人說了算。在這個群體中,有做的好的,有做的差的,有些人看得遠有好方法,有些只能理解有限想到眼前。有些人擅長思考,有些人擅長行動。有些人強勢,有些人弱勢。有些人能說會道,有些人羞澀靦腆。有些人認真負責,有些人耍奸溜滑。

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構成一個群體。企業有很多個這樣的群體分佈在不同的區域,靠流程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如此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你會發現,依賴自我管理的自然狀態下:

作為部門管理者,價值貢獻在哪?如何正確的評價管理者?一點感想

1)工作難度,輕重,責任大小會被不公平的劃分。

2)相應的利益分配也會被不公平的分配。

3)工作所需的人,財,物,權等資源會被不合理的利用或爭奪。

4)成員之間的鬥爭不斷,工作停滯不前。

5)遇到問題,各群體之間推諉,扯皮。並且沒有唯一能夠代表群體的責任擔當人願意出頭處理。

6)各類工作儘管有標準,有要求,但是卻無人監管,異常百出,進度緩慢,質量無法保證等。

……

假設企業有老闆,有制度、流程等規則,有充足的資源,有成熟的工作方法或工藝技術。但是,失去了管理者,每個群體內部,群體之間,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效率慢,質量差,工作氛圍糟糕,目標無法完成,山頭林立,霸權叢生。有人說,不是有健全的規則嗎?那麼誰來監督規則的執行過程呢?

於是,我們每個職能群體,需要一個負責人。他要作為這個群體唯一的代表,負責解決以上問題,儘量讓每個成員心情愉悅,資源充足,利益分配公平,從而促進個體效率最大化。這是管理者存在的第一個意義。

(可以依據上述情況,衡量本部門管理者是否發揮了應有作用)

作為部門管理者,價值貢獻在哪?如何正確的評價管理者?一點感想

再來看,一個群體的成員中,總有些人表現的很優秀。但一個人做的好,只代表了一個人的成績,而整體可能很差。老闆希望每個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變得像那個積極主動,經驗豐富又能想辦法,肯吃苦也願意教導別人的人。這個時候,就需要賦予那個優秀的人管理的權力,職位上高出其他人一個層級,帶領著大家一起做。把他的方法教給大家,用積極主動的工作熱情感染大家,用自己的遠見和胸懷影響大家。總之,就是把一群層參不齊的人,變成一群“他”,讓人人都變得跟他一樣優秀。實現“1+1>2”的效果。這是管理者存在的第二個意義。

作為部門管理者,價值貢獻在哪?如何正確的評價管理者?一點感想

從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成為一個管理者,他的職責主要體現在3方面:

1)引領。通過個人或對標,品德,眼光,胸懷,方向,思路,策略的擴散與指引。

2)管理。團隊建設,資源管理,權責利分配,目標、規則與執行管理,過程評價監督,縱向鏈接與橫向協同等日常維持性管理。

3)提升。站在更高角度與其他群體協同,對有助於目標達成的所有要素進行提升。

通過梳理上述3個方面數十種職責,對管理者的價值貢獻總結:

1)組織目標的實現。包括目標分解、團隊分工、執行與監督,橫向與縱向協同等。

2)團隊中每個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力量發揮至最大,並使團隊整體力量最大化

3)減少內外部各種風險與異常。包括業務異常,協作異常,人員異常等。

4)持續對運作成本的降低與業務要素的提升。內外消耗減少,業務能力提升等。

如果要正確的衡量一個管理者,就可以從這4個方面進行對比評價。

如果您喜歡管理與優化相關知識,點擊右上角“關注”,可時常看到我的一些實踐性總結與知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