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文丨玖肆

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是中國電視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製播分離,而其背後的燦星製作作為國內第一家實行製播分離模式的綜藝製作團隊進入大眾視野。當電視平臺在製播分離的模式上進行探索之時,視頻平臺也開啟了自制模式。

在此利好的形勢之下,燦星臺網兩條腿走路,成為節目製作行業的一大贏家,而與此同時,體制內製作人相繼出走,各類網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初生的網綜市場呈現“野蠻生長”之態,大量內容噴湧而出。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回顧2018年網綜內容製作市場,儘管偶像養成元年、機甲元年、街舞元年等概念的興起,促使眾多新類型綜藝大熱,但據中國網絡視聽報告顯示,2018年共有157檔網綜,只比去年多十來檔,從近年的走勢來看,網綜節目在數量增長上進入了良性循環的緩衝期。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客觀而言,內容公司能夠持續產出內容,是背後的整個產業在支撐。而2018年這一行業現象說明網綜上新總量穩中求進,高品質高口碑的精品節目增加。這對網綜內容製作公司而言無疑也是更大的挑戰。

頭部內容破局為艱,腰部垂直深化,尾部分羹求存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整個網綜內容製作產業的梯隊化格局愈加明顯。

作品是公司最好的代言人,頭部網綜製作公司憑藉作品在業內外打開知名度,建立品牌形象。比如,提到米未傳媒,就會想到《奇葩說》;提到笑果文化,就會想到《吐槽大會》;提到銀河酷娛,就會想到《火星情報局》……

與此同時,“綜N代”系列的頭部節目都遇到了一定的瓶頸。比如,新一季的《奇葩說》因辯題大多是以情感為發散,導致口碑兩極分化;新一季的《火星情報局》豆瓣評分創歷史新低;對於節目製作方而言,這些綜N代節目更多是希望能夠在觀眾的期待和掌聲出再次登場,而不是在觀眾的哀嘆聲中謝幕,這也給綜藝節目製作者更多的壓力,破局為艱。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再觀腰部級別的內容製作公司,在自身擅長的創作領域裡摸索出發展方向,垂直細分品牌化發展無疑是一條出路。比如製作《嚮往的生活》的合心傳媒在詩和遠方、遠離城市生活的內容創作上,已然得心應手,今年上半年兵分兩路,在南方製作《嚮往的生活2》,同步在北方錄製《幸福三重奏》;深耕泛文化領域的“看理想”亦是如此,製作了《圓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等相關類型的節目。在筆者看來,在綜藝節目垂直細分的趨勢之下,打造相呼應的垂直類節目,是小體量公司在業內定向發展的一大方式。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儘管超級網綜時代到來,但對於以製作網綜為主的公司而談,依然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在頭部和腰部公司正向發展之時,尾部內容生產公司一無資金加持,二無優質團隊支撐,只能在網綜市場的縫隙裡分一杯羹,或是加入拼盤製作節目,或是參與節目宣發短視頻周邊的製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多的是求存,晉升空間大,但前行之路亦難。

不難看出,目前幾大頭部內容製作公司的創始人大都是從體制內出走的電視精英,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在網綜浪潮到來之前自立門戶,坐上網綜的第一班車享受紅利。這兩年來也有體制內高層出走向市場靠攏,比如原子娛樂、七維動力的創始人俞杭英、都豔都在今年分別帶來了代表作《野生廚房》《創造101》,晚來一步的二人能否在明年憑藉作品躋身前列,更待觀望。

節目製作公司衝刺IPO有先例,投資方與內容方“裙帶關係”削弱

節目製作行業的老大哥燦星今年重點在籌備衝刺IPO。在經歷長達9個月的券商輔導之後,燦星文化已於近日報送招股說明書,擬於創業板上市,主承銷商為中信證券。業內人士指出,根據目前證監會每週過會一家的節奏,最樂觀的時間點也要等到2020年以後。儘管如此,燦星作為首家以綜藝節目製作為主要業務的公司上市,無疑在行業內有里程碑的意義和教科書般範本的存在。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如今這些公司不僅僅侷限於網綜內容生產,憑藉旗下優質IP和人才儲備,在融資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的確,內容生產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最終怎少得了資本的青睞與廝殺?孤木難成林,就目前頭部內容製作公司而言,基本上都是通過了一輪以上的融資才完成“最原始的資本積累”,並以此為支撐進行版圖擴展。

縱觀全局,唯有燦星一家在IPO道路上身負重壓踽踽獨行,更多的公司還在藉助融資求生存謀發展。筆者初步盤點了米未傳媒、銀河酷娛等8家在業內知名的網綜節目製作公司,

從其投融資歷程以及發展趨勢來看,部分網綜公司製作的節目與BAT旗下視頻網站的合作在投融資方面有一定的“裙帶關係”。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早期,騰訊產業共贏基金投資了皙悅傳媒,而皙悅傳媒初入局之時,所製作的《我們15個》《約吧大明星》都與騰訊視頻進行深度合作,並藉此在業內打開局面。

但今年捆綁勢頭稍緩,皙悅除了與騰訊視頻合作《橫衝直撞20歲》之外,還與優酷合作了《想想辦法吧爸爸》,其CEO謝滌葵還在優酷招商會上親自為節目站臺打call;而合一集團投資的七維動力綜藝製作首秀《創造101》則給了騰訊視頻;而銀河酷娛除了與優酷進行固定項目的合作,還和西瓜視頻合作了《頭號任務》。由此來看,投資方與平臺方的雙向綁定趨勢逐漸削弱,網綜公司不再侷限於為投資方的視頻平臺進行內容生產,而更多的是進入到整個行業的生態體系中進行發展。

當然,也有燦星這樣“左右逢源”、多面合作的贏家,在今年7月份獲得了阿里、騰訊共3.6億元投資,上半年與優酷合作了《這就是街舞》等節目,下半年為騰訊視頻合作了《即刻電音》。

網綜公司與投資方的鬆綁,無疑獲得了更大的生存探索空間。但“脫下鐐銬”的它們,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庇護。在格局三分的當下,它們在2019年會如何在各大視頻平臺之間周旋,奪得一席之地還待觀望。

資金、口碑雙向加持,多管齊下構建全產業鏈

產業化發展是頭部網綜公司的整體發展趨勢。米未傳媒早年提出的底層商業邏輯是“X、Y、Z軸”發展體系,“X、Y、Z軸”分別指代內容生產、衍生業務、投資佈局;銀河酷娛則是搭建了綜藝、影視、藝人、MCN四個事業群,朝著多元化傳媒集團的發展;笑果文化則是打造一個年輕態喜劇的生態閉環,線上打造節目,線下培育生態。在各自戰略指引下,產業鏈的打造或是平行衍生,或是縱橫交錯,多管其下,在探索中拓寬網綜內容製作公司的發展邊界。

燦星向來音樂類節目擅長,打造了一系列音樂相關的綜藝節目。尤其是在今年製作了《這就是街舞》之後,街舞這一潮文化大火,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共同創辦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做中國音樂舞蹈教育的頭部,提供優質舞蹈教育資源。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而後起之秀們更是趁著電商的東風,協同內容創意開發趣味電商,構建社交內容電商新場景。米未傳媒以趣味電商的形式在淘寶、京東和微店等電商平臺開設了米未小賣部,售賣粑粑瓜子、爆米花等零食,新奇之處不在於食物本身,更在於米未人加註在其身上的創意,讓其在同類產品中差異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意義凸顯。

資本對壘,同題相爭,內容瓶頸……梯隊化的網綜公司們的2018

如果說趣味電商是米未創意外化之下的產物,那麼新消費跨界合作則是笑果針對潛在用戶前瞻性的實驗。

笑果文化秉承著讓脫口秀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理念,在今年5月,開了全國第一家以喜劇為主題的線下消費場景噗嗤HUB。同時也選擇與其他品牌進行跨界合作,比如,丁香醫生、喜馬拉雅、自如等。集展覽、市集、玩樂等多種形式於一體,藉助品牌的消費場景構建,讓年輕態的消費場景裡注入喜劇元素,讓年輕態的喜劇精神滲透進日常生活。

整體來看,這些頭部公司在資金與口碑的雙向加持之下,根據當下商業熱點趨勢,多管齊下在電商、知識經濟等領域產業鏈打造,但在發展路徑上又有各自不同的打法,和而不同,各有所長。

結語

行業發展有序化,頭部內容同題對壘常態化,腰部內容精緻化……當網綜度過野蠻生長的初始階段之時,也意味著網綜內容製作公司要走出以靠概念做節目的舒適區,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單檔的節目精耕細作,更主要的是站在行業的高度對於公司全局的前瞻。

燦星、米未、笑果等公司已然走在了前列。而腰部、尾部梯隊的公司到底是專注於內容生產這一垂直領域還是打破壁壘、跨界合作全產業鏈佈局?這一答案不僅僅承載了掌舵者的野心,更是背後資本運作補給的剪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