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人生心痛是幻滅,前幾年看如懿傳小說,停留在如懿將死前沒有再追下去。題目的“願得一人心”像句無頭詩,後面接的一定是“白首不相離”嗎?說不定是“永相離”。追了這麼久《如懿傳》,近一週的劇情已經到了不忍心看下去的地步,世事無常,白雲蒼狗,從青梅竹馬情深意重到帝后離心,呼啦啦大廈將傾之感頹現。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作為《甄嬛傳》的後續故事,《如懿傳》沒有講難辨真假的齊眉之情和江山都可不要的矯揉造作,也沒全篇著眼宮鬥,而是認認真真地講一段身處權力中心的現實婚姻,導演想談談“愛情”。周迅飾演的青櫻格格一出場就拋出一句個人標籤:“我是故意沒讓三阿哥選上我當福晉的”。嚮往愛情,不愛拘束,不妥協討好是編劇賦予這個古典女性的現代化女性思維。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想想十三四歲的光景,弘曆和青櫻品茗、賞花,刺繡、描小像,樁樁尋常瑣事。太后賜名“如懿”,音義同“如意”,如懿還是青櫻,可弘曆卻變成了乾隆,那段關於弘曆青櫻的過往是她最美好的人生光景。如懿在劇中憧憬、成長、挫敗與絕望,看到皇上對容貴人的痴戀,聽到皇上請郎世寧為他和容貴人畫像,如懿只是輕輕得“哦”了一聲,心裡如翻江倒海。大概想起經年前,皇帝為彌補歉意親手為她所繪畫像的感動欣喜,還有郎世寧所描述的西洋風俗,一生一世一雙人。大雨中,如懿滿腹心事得回宮,眼眶含淚明明沒有落下,卻比這長街的落雨還來得洶湧。謝謝周迅,把“心碎”演繹得那麼心碎,風雨中憶往事,年少時的弘曆青櫻,曾經許下“永遠”的少年,已經不在了。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周迅用玻璃形容自己,如其一般透明不設防、易碎卻堅硬、赤子又本真,像極了如懿。帝王之家,總是利益重千金,愛情薄如紙。只有她自己知道,從始至終,困住她的不是紫禁城的層層宮牆,而是她自己心甘情願得將自己困在了他的身邊,打敗愛情的是帝王家族中的大局為重。如懿的愛情如同許多一入豪門深似海的當代女性一樣,在數次無聲無息地委屈與妥協中,熄滅了,唱盡了封建王朝女性的輓歌。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霍建華飾演的乾隆,給予後宮女子的是權勢的炫耀、澤被蒼生、雨露均霑,權力才是皇上生命的支撐,愛情和女人只是點綴和橋樑。當深情不在,信任不在,耐心不在,青櫻的硃砂痣終於變成了弘曆的蒼蠅血,如懿的倔強、不遷就和不將就,只能註定了她的結局。如懿那句“我看重的只是情分”,再想想太后當年的忠告,或許那才是本劇的中心思想。相信曾經的牆頭馬上,相信那句“我會護著你”,而實際上成噸的委屈和傷害都是來自對方。善於美化自己的言行,喜歡訴說自己的痴心,很多時候像炩妃一樣沒有心才能活到最後。而如懿的結局其實不是最悽慘,而是最合適的吧。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所謂“一飲一琢,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當如懿說出“蘭因絮果”,是對這場婚姻走到盡頭的釋懷。之所珍惜如懿的一點,是她已近五十歲,在“一入後宮深似海,從此泯然眾人”的框定人生裡,硬生生憑藉勇氣、信念,不妥協跳出了格子,用斷髮入冷宮不向皇權低頭來無聲表達,獲得了心靈的圓滿,如懿,代表著一種力量——不妥協。縱然死後無名無諡號,連畫像都被乾隆親手毀掉,但這是一個愛過、恨過、自私過、識大體過、最後豁出去的女人。愛情在波詭雲譎的權力鬥爭裡沒有了愛你如初的煙火氣,我愛的是你,心疼的是你,不是你的權力和利益共同體。青梅竹馬護我如初的心念都沒有了,位分又是什麼東西。如懿有女人太可貴的品質,絕不因世俗而將自己推崇的那一種人性拖曳至深淵。

《如懿傳》:願得一人心

女人因為愛情而誤入了權力江湖,在被壓抑的命運裡,卻義無反顧詮釋了男人在劇中沒有的氣質,有情有義。挺想看看之後的劇情發展,曾經的一人心逝去,當乾隆面對如畫江河,巍巍高山,生殺大權,如雲美女時,是怎樣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