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玉:調整樓市調控政策不能跟風,要防止投資投機捲土重來


劉洪玉:調整樓市調控政策不能跟風,要防止投資投機捲土重來


劉洪玉 視覺中國 資料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重點工作任務,為明年經濟工作指明瞭方向。記者27日就2019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專訪了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

劉洪玉說,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要求我國住房制度和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理念和指導思想,實現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劉洪玉說,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體現了中央決策的定力。在持續的房地產市場調控下,歷時兩年多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效果明顯,市場預期發生了積極變化。

在分析前期調控措施特點時,劉洪玉說,前期調控主要包括限購、限價、限貸、限售、限商等措施。從長期來看需要從以行政措施為主向綜合施策轉變,財稅、土地、金融和行為規制等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長期制度將發揮更大作用。

劉洪玉說,值得提醒的是,各地在房地產市場調控中,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避免對市場預期造成負面影響。調整調控政策不能跟風,要科學分析、比較評價,建立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防止投資投機“捲土重來”。

如何有效落實“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劉洪玉說,一是要統一思想,各地要把思想統一到十九大報告中關於住房制度建設的內容和目標要求上來;二是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通過完善當地的住房發展規劃,確定城市住房發展和市場穩定目標;三是要在中央統一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特點的調控政策,並嚴格貫徹落實;四是在中央層面建立起監測、評價、考核和問責機制。

劉洪玉說,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調控自主權,同時也把房地產市場穩定的主體責任真正地落實到地方,以有效避免調控政策“一刀切”的現象,實現地方政府從被動調控到主動調控的轉變。

市場和保障是實現“住有所居”的兩個基礎。劉洪玉說,目前,還有一些“短板”需要克服。一是在市場供應方面尚未形成多主體供應格局,開發商供應壟斷還沒有打破;二是在住房保障方面尚未形成多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局面;三是租賃市場發展還處於探索期和試錯期,尚未成為一支規範有效的力量;四是在市場與保障的結合上,還缺少對政府支持下的市場供給或政府與市場合作供給的實踐和模式探索。

劉洪玉說,我國住房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清晰、目標越來越明確、制度體系越來越完整科學系統、保障措施越來越精準有力高效。可持續的住房政策,將一定是市場多主體、保障多渠道、政府市場合作為重要補充、租購併舉的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