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頻繁尿褲子 和孩子被把尿有直接關係

上了幼兒園的寶寶卻開始頻繁的尿褲子,這可能和孩子被把尿有關。

朋友的孩子小寶,今年剛上幼兒園,孩子在家已經可以開始自主排便了,但是去了幼兒園之後,卻開始了頻繁的尿褲子。朋友很苦惱,沒有辦法,希望老師可以提醒小寶尿褲子,但是班級裡的孩子很多,老師也不是時時能夠提醒孩子,小寶也總是隔三差五的會尿褲子。

和朋友聊過之後,才知道,原來小寶雖然是媽媽帶的,從小沒有被把尿過,但是孩子能夠走路之後,媽媽總是會讓小寶定時定點的去坐小馬桶或者去尿尿。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但是沒有人提醒的時候,就出現了孩子尿褲子的現象。

生活中,我們總以為把尿就是家裡長輩把著孩子的腿,來讓孩子排尿,事實上,這只是最狹隘的把尿,如果非要給把尿下定義,那麼就是成人強迫孩子來排便。通常情況,以下這幾種方式都算是把尿了。

學齡兒童頻繁尿褲子 和孩子被把尿有直接關係

把尿的表現形式

小嬰兒的排尿時間由成人決定

很多老人,在孩子剛滿月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把尿,定時定點的抱起孩子來尿尿。對於一歲前的小嬰兒,因為他們沒有表達的機會,家裡老人會習慣於自己抱起孩子,來讓孩子尿尿。這是我們傳統認為的把尿。

還有一種把尿方式,這種方式看起來是孩子自主在做,但是實質上還是成人在操控孩子。

定時定點的提醒孩子排尿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歲前並沒有對孩子進行把尿。但是當孩子一歲後,父母開始強迫孩子定時定點的進行排尿,或者總是通過提醒孩子,來保證孩子不尿褲子。很多寶寶也做的很好,在父母的幫助下,很少尿褲子。但是這並不是孩子自主的去衛生間進行排便,所以定時定點的提醒孩子或者強迫孩子去尿尿都算是一種“把尿”的形式。

學齡兒童頻繁尿褲子 和孩子被把尿有直接關係

為什麼說定時定點的提醒孩子去上廁所也算是把尿,因為和小嬰兒把尿一樣,這是我們成人在強迫孩子的,並非是孩子自主做出的選擇。

另外就是,小嬰兒的把尿和定時定點提醒孩子去排便對孩子危害是相同的,很多父母並不認為孩子的把尿會有危害,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如此長大的,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危害,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被很多父母所忽視。

把尿的三大危害

危害一,長時間的把尿,影響孩子括約肌的發育。

寶寶的括約肌是怎樣來發育的呢?膀胱就好比一個水袋,當尿液積滿之後,會刺激到括約肌,當括約肌接收到這種感覺的時候,孩子才會有便意,才會開始排尿。但是人為的不斷去提醒孩子小便,就是當膀胱尿液沒有滿的時候,括約肌就要排洩出尿液,長時間如此,孩子括約肌沒有接受到足夠的刺激,當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會導致孩子尿褲子。

危害二,孩子尿褲子的行為會延遲。

正常情況下,很多寶寶三歲已經可以自主的排便了,但是很多被定點提醒上廁所的孩子,如果有成人的提醒,她會保持褲子的乾爽。但是一旦沒有人來提醒孩子上廁所,孩子會再次尿到褲子上,這就是很多父母說的,在家好好的,上了幼兒園反而開始尿褲子了。

這是因為孩子自身的排便機能沒有被建立,因為孩子的排便不是自身來決定的,而是人為來決定的。一旦沒有人再去提醒孩子需要去上廁所,小孩子就會再次出現尿褲子,因為她的身體需要學會控制排便。

危害三,會影響孩子成長中的自尊心。

孩子的排便反射被人為的破壞,最直接的後果是孩子雖然已經過了尿褲子的年齡,卻依舊會尿褲子,對於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尿褲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如果長時間尿褲子,遭到同學的嘲笑、排斥身子老師的斥責,都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進一步可能會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把尿的這三大危害是環環相扣的。因為孩子被強制性的要求去廁所,導致了括約肌的遲緩發育,從而導致孩子身體的排便機能沒有被建立,因為排便機能的缺失,一旦孩子沒有人提醒,尿褲子的現象重新出現。

學齡兒童頻繁尿褲子 和孩子被把尿有直接關係

上幼兒園的寶寶頻繁尿褲子怎麼辦

因為孩子被定點提醒上廁所,所以當孩子在幼兒園沒有人提醒孩子上廁所的時候,他開始頻繁的尿褲子,這是因為孩子在重新學習怎樣自主的掌控排便的機能。

就像著名兒童性教育教學家,胡萍所說:生命的本能發展是一個永恆的法則:在發展中被耽誤了的生命本能,會尋找時機重新發展和構建。

這個時候,父母的做法很重要,只有完全接納了孩子的修復過程,孩子才能真正學會怎樣來自主排便。作為父母需要做到:

1.請完全接納孩子,不要去指責孩子;

2.給孩子時間,學會自主排便,只是時間問題;

3.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焦慮,父母的焦慮只會傳遞給孩子;

給孩子時間,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三個月,孩子成長需要時間,學會自主排便也會需要時間,作為父母,請保持耐心,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