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能改能變她的命運?如果不能,有意義嗎?

我們知道香菱先和寶釵說學詩的事,以寶釵的價值觀,公子小姐學了也不過旁門左道,對仕途生活並無益處,笑她"得隴望蜀"。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能改能變她的命運?如果不能,有意義嗎?

在她看來一個侍妾,學詩不過異想天開,自尋煩惱罷了。世界越溫和,其實越冰冷,它有一種無形的反文化的制梏。

"為什麼有些家長,明明知道孩子學舞蹈不會有什麼結果,還要讓孩子學習舞蹈?"這個問題問得不錯,看似無用的愛好,真的沒有學的必要嗎?

在今天急功近利的社會,無用之學,其實是窮人和富人思維的差別。曾經有個電視紀錄片,講得是留守兒童的問題。片中的八歲的小女兒非常喜歡畫畫,當爸爸打工回來,其實是失業了。見爸爸愁眉苦臉的,女兒拿出自己心愛的畫本給他看。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能改能變她的命運?如果不能,有意義嗎?

父親並沒誇獎她,反而憤怒地一把將畫本撕爛,扔到地下賤踏。"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寫字,畫畫有什麼用,別浪費時間了!"女兒嚇壞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一邊默默地撿起畫紙,一邊委屈的流淚……

窮人來說學以致用並沒錯,什麼唱歌跳舞,繪畫詩歌並不是高考的內容,(會不會埋沒天才暫時不說)。於困苦的生活來說,又不能吃又不能穿,倘若還要花大價錢,去學這些閒情逸致卻無用的東西,實在是浪費和奢侈。

當然另一種表現是趕鴨子上架,從這個舞蹈班到那個小提琴課,拔苗助長增加孩子的負擔,不過另一種急於求成。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能改能變她的命運?如果不能,有意義嗎?

何況在舊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社會背景下,香菱學詩,顯然並不能改變悲慘的命運。然而身在泥濘和苦難中的她,仰頭欣賞到了詩月的美麗,世俗靈魂得到了昇華和救贖。

這種不帶功利性的追求,在旁人看來是痴是呆,但她悟到了詩的真諦,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妙意境,由此帶來的滿足和快樂,局外人無法理解,連寶釵也應自愧弗如。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能改能變她的命運?如果不能,有意義嗎?

讀詩寫詩,讓香菱卑微的人生有了亮色,從此與眾不同,超越了平凡世俗,這就是意義。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是也。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能改能變她的命運?如果不能,有意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