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培訓六大特徵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培訓六大特徵



移動網絡、物聯網絡、人工智能的發展促使“互聯網+”持續發力,教育信息化成為促進教師培訓變革的核心力量。

我國教師培訓工作成績斐然,進入新時代,也要應對新挑戰。由於教師培訓所具有的大規模與常態化特點,人們對於培訓品質的期望不斷提升,產生了一些突出問題,包括如何在大規模培訓的背景下關注教師的個性差異?如何幫助教師培養實踐智慧、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雖然有一些富於創新的培訓或管理方法,但往往個性化有餘、普遍性不足,專家成本過高,可複製性缺乏,等等。

2018年,教育信息化以高歌猛進的姿態進入2.0時代,在移動網絡、物聯網絡、人工智能的發展進步下,“互聯網+”持續發力,成為促進師訓變革的核心力量,有望使師訓領域應對來自數量與品質的雙重挑戰,最大限度地以個性、靈活、精準、優質的樣態支持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培訓將呈現六大特徵。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培訓六大特徵

1 尊重教師個性

由於資源、成本、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傳統師訓很難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求。這一問題在日積月累之下可謂“冰凍三尺”,“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恰恰能夠助力突破堅冰。首先,移動網絡與傳統網絡的結合,使得學習更為方便、靈活。數字化課程幾乎零成本複製與傳播,使得在線培訓可以不再考慮小班額授課的成本問題。其次,自適應技術的發展,幫助教師提升了選課的自主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內嵌了自適應推送規則的培訓管理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科、學段、學習軌跡、學習風格與能力現狀等,動態調整課程推送內容,為學習者推薦最適合其能力水平且最需要的課程。當前,各省份正在陸續推出選課系統;基於能力自查的“診斷測評”自2015年開始也逐漸應用……這些嘗試,說明教師培訓已找到了在大規模背景下尊重教師個性的可行方案,更多關注個性化的培訓實踐將接踵而至。

2 開放資源生態

為了滿足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的學習需求,需要一個非常龐大且良性生長的課程庫,並且,遵循成人學習的規律,課程庫中的課程要具備小模塊、低結構、重關聯、問題導向、案例支撐等特點。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創造資源的技術門檻極大降低,廣大的中小學教師都可以成為課程建設者。除了可以由建課人自行把握的特點外,還要特別強調“學導測一體”。同時,在人工智能的技術支持下,課程本身可以含納智能導學與機器測評,支持培訓課程的高品質、低成本複製。容納如此多特點的課程資源庫,必須是一個由新技術支持的開放體系,允許具有專長的教師、企業發佈課程、提供培訓,並由此獲得聲譽與利益。只有開放生態,才能盤活整個教師培訓體系的動力機制。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培訓六大特徵

3 追求無縫連接

其表層內涵是指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平臺、數據、場景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其中的數據可以流暢地銜接,完成各種業務流程,從而實現人人、時時、處處連接。深層內涵指教師專業成長與個人終身發展的無縫銜接。美國斯坦福大學發佈2025計劃,創立“開環大學”,徹底顛覆全球高等教育。該計劃創新性地解除了入學年齡的限制,17歲前的天才少年、進入職場的中年以及退休後的老年都可以入學。由此可見,新技術、新思想不斷碰撞,人類對於終身學習的想象力與實現方式不斷拓展,教師培訓自當努力跟進,通過機制變革,幫助教師將廣泛學習、終身學習銜接到自己的專業成長之中,使之成為常態化、多元化、終身化的學習模式。

4 重視數據意識

在傳統的教師培訓領域,基於經驗的判斷與決策無處不在,無論是管理與培訓都存在著粗放的現象。而技術的發展為“精準”師訓創造了可能。傳統網絡功能只侷限於收集在線數據,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信息系統逐漸可以通過傳感技術來自動獲取自然和實物信息源,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機制實現對外部物體的直接控制,使數據的採集不再侷限於在線情境,還可以對教學場景中的真實數據進行自然採集、過程記錄與統整分析。學習分析技術則可通過挖掘學習者的行為和環境信息,以複雜、多樣的分析方式為教育決策與管理呈現精準、可視化的分析結果。這些技術優勢為精準培訓帶來豐富而強大的支撐,同時也將數據意識帶入培訓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思維之中,教師培訓將向基於數據、基於實境的方向邁進。

5 教師參與決策

在新技術背景下,大數據的價值被充分挖掘,學習者在網絡上留下的用戶信息、學習軌跡都會成為決策的依據,而如果預設一定的規則和結構,比如讓學習者為學習的滿意度、學習的難度、案例的豐富性打星級,學習者的學業情緒和疑問被自然收集及分析,那麼,管理者就可以利用群體智能來迅捷判斷課程的質量。如此一來,教師就參與到了課程培訓的質量管理中來。我國在這方面已有相關實踐,例如某省師訓系統就採用了“專家入門評審、學員持續推評”的做法。華東師範大學開展的關於“大規模教師在線培訓的質量分析工具”的研究,具體分析出了影響教師在線培訓的21個公共變量,並利用技術支持使這些評價伴隨性呈現,從而常態化、系統性地對大規模教師在線培訓質量進行形成性分析,以實現精準預測和及時干預。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培訓六大特徵

6 培訓模式創新

在當前的教師培訓中,由於長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各地培訓模式差異不大,模式創新頻度不高。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課程建設、評估認證等領域均有了模式上的突破與創新。在課程開發方面,面對快速更新的培訓需求,“敏捷課程設計”應運而生,它作為一種方法論和思維觀念將成為縮短課程研發週期、提升課程實用性和內容相關度的有效舉措。在非正式學習的認可方面,“微認證”提供了一種以教師“能力本位”為出發點的教師能力評估與認定的創新機制,教師可以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得相應能力認證和數字徽章,從而顛覆了傳統培訓模式,為拓寬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提供了全新機制。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教師培訓,是一個聯通教師、技術、資源、場景、培訓者與管理者的生態系統。教師培訓研究者、管理者與實踐者面臨著全新挑戰,跨界融合、基於數據、敏捷迭代的研究與實踐,將是教師培訓迎接挑戰的制勝法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