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四十年|中國美院院長許江獲「改革開放40週年 中國設計40人特別獎」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12月12日,第十四屆光華龍騰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為了表彰改革開放40年以來為推動社會進步、經濟騰飛做出傑出貢獻的設計業代表人士,本屆大獎特別推出「改革開放40週年 中國設計40人特別獎」。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作為設計教育家,引領中國美術學院持續為國家戰略和城市發展服務而獲此殊榮!

光華龍騰設計創新獎2005年在團中央支持下誕生,2010年光華設計基金會成立,2011年獲得國家獎勵辦批准,正式成為國家級獎項,是唯一一個評選設計人才的國家級獎項。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近年來,在許江院長等校領導的帶領下,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堅持世界一流大學的責任擔當,以文化振興推動城市更新, 以藝術勞作重建鄉土社會,以藝術創造參與城鄉營造,譜寫出學院與社會和諧發展、 美美與共的新篇章。

- 以藝術創造參與城市營造 -

中國美術學院在90年的發展中,其在社會中的功能早已超出傳統美育範疇,更直接地介入社會創新力量的開啟、民族創新能力的提升。早在十年前,杭州市政府便與中國美術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探索「市校發展一體化模式」,藉助藝術的力量加快建設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麗杭州。以藝術創造參與城市營造,是中國美術學院參與杭州城市建設的理念之一。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近年來,通過象山校園的建造,中國美院向世人彰顯出一種「空間建造與精神塑造共構」的大學理念,以人文山水的觀念營造精神家園,通過山水化的校園,去建構一個涵養性靈的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以一份現代書院的表情,塑造著從藝者身心俱足的家園;以一種詩化的本土建造語言,重塑現代人群與自然的關係。這一切凝聚成一種大學建設的當代「望境」。

作為此「望境」的踐行者,中國美院王澍教授在2012年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其最重要的建築實踐「中國美院象山建築群落」(業界人稱「象山建造」),贏得了全球建築界與教育界的矚目;而中國美院也因其深刻的學術思想和前沿的教學模式,在國際一流美術院校中始終位居前列。

- 以多維設計詮釋國家形象 -

2016年G20杭州峰會成功舉辦,其「湖橋」的標誌設計以麗水橋影的韻律,感動人心。杭州籌辦的2022年亞運會,其新出爐的「潮湧」標誌也是以潮水的節奏,聚焦關注。兩個標誌均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袁由敏團隊設計完成。在標誌的設計提升討論中,美院專家高度重視重大城市活動對城市精神的鑄造和提升,明確提出用「湖橋」和「潮湧」組成一個城市標誌體系,鑄造知水、親水、美水的精神譜系。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2016年G20杭州峰會會標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2022年杭州亞運會會標

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團隊還傾力參與各項國家重大活動。吳海燕領銜G20杭州峰會及首屆進博會志願者服飾設計團隊,王澍設計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陳正達和周峰帶領團隊完成世界互聯網大會Logo設計,成朝暉設計團隊打造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永久會址整體形象系統設計等等,美院人始終以設計詮釋國家形象。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G20杭州峰會志願者服飾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首屆進博會志願者服飾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世界互聯網大會Logo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永久會址——德清國際會議中心整體形象系統設計

- 以文化創意驅動城市發展 -

中國美術學院還積極以設計來引領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思考,全程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策劃與設計工作,完成世博會城市生命館、浙江館、杭州館、寧波館等展館設計任務,提煉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且獨具特色的城市美學理念,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生命館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2010年上海世博會浙江館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2010年上海世博會浙江館

面對蓬勃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國美術學院積極探索以文化創意創新驅動產業轉型的多元模式,以其強大的文創設計力量,成為浙江省創意經濟與時尚產業的重要「發動機」。 受浙江省政府委託,中國美術學院連續主辦三屆「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旨在以「時代智識、生活智慧、 設計智造、東方智性」為核心價值觀,倡導設計迴歸「智造」本源,構造一個藝術、 科技與商業融通的跨界全球競賽,一個社會化實體化的創新加速器。以大賽為契機,中國美術學院整合全球創意設計資源,強力推動浙江省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增強發展新動能。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2018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獲獎者合影

- 以文化振興推動城市更新 -

中國美術學院提出「城市有機更新」發展新理念,完成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白馬湖生態旅遊區規劃、杭州地鐵公共藝術工程等重大項目,弘揚此城此地的人文精神面貌和家園理想。

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接受杭州市政府委託,啟動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工程。學校200多名師生分建築、景觀、業態、旅遊、社區等多個小組到中山路考察,並展開課題式討論。團隊突破傳統城市街道仿古改造「舊包新」的藩籬,把中山路的改造面拉大,突顯立體的城市空間環境,將提升今日城市品質、彰顯市井趣味、提倡多種業態並存的思路納入進來,使其成為「宜居、宜遊、宜商、宜文」的新市區。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

讓傳統文化煥發新顏,作為撬動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和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新引擎,已成為中國美術學院實現城市更新的重要理念,獲得諸多成果。2006年,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主持開建的寧波博物館,面對周邊農村拆遷的現實,他從村民手中回收了600多萬塊、超過40種不同年代的廢磚瓦片鋪設外牆。新館建成,王澍在博物館裡碰到一位多次來訪的老太太,她告訴他:「我原來的家沒有了,但在這座博物館裡,到處都能發現家的痕跡。」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寧波博物館(呂恆中 攝)

2015年,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和西湖區政府在轉塘核心地帶、湖山與城鄉交匯處共同創建的「西湖藝創小鎮」,以構建「全球最大的藝術教育社區、全國最強的數字文創航母、全民共享的藝術生活家園」為三大目標,打造成為體現藝術生活、藝術生產、藝術生態三生融合的文化創意綜合示範區。作為藝創小鎮客廳的象山藝術公社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凱生領銜設計,並將於12月17日啟動全球發佈。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西湖藝創小鎮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西湖藝創小鎮象山藝術公社

- 以社會美育打造文化高地 -

2018年4月,作為美院90週年校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正式開館。至此,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民藝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潘天壽紀念館組成「四館一體」的美術博物館群正式落成,並被文化部評為國家重點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致力於打造社會美育高地和公共文化服務高地,是建設世界一流特色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特色視覺藝術學科群教學研創成果的展示平臺。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群

下鄉,歷來是中國美術學院師生深入生活的基本範式和重要傳統。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在此基礎上提出「以鄉土為學院」的教育思想,它不再是簡單的寫生採風,而是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於一體。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中國美術學院開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十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師生行走在全省各地的城鎮鄉村,開展中國村落及鄉土資源普查,持續梳理中國鄉土社會的變遷,構造「鄉土中國」社會檔案;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制定村落規劃、設計標誌標識、改造村舍環境、設計門戶網站等,開展浙江「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用藝術才華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韓緒、俞佳迪帶領師生團隊設計的「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視覺形象及符號系統設計」,就講述了一套喚鄉土、識天地、曉人生、論作為的完整世界觀,由此衍生而來的「禮制研究譜系圖」,更是為鄉禮鄉情找到了合適的盛放容器。

同行四十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視覺形象及符號系統設計

中國美術學院也將這種藝術力量傳播至全國各地,持續實施「千村千生」「今日民藝」等系列基層服務計劃,積極參與全國各地新農村規劃建設,以「本土營造」塑造鄉村新風貌,以「今日民藝」服務城鄉新經濟發展。

自2007年起,中國美術學院不斷加強與全國各地城市的校地戰略合作,遍佈浙江、輻射全國,促成與廈門、自貢、貴陽、慈溪、椒江、桐廬、仙居、縉雲等全國40餘座城市,在城市美學、城市營造、公共藝術、視覺傳達、環境藝術等領域的合作,尤其以樣本生態考察作為方法,以文化藝術創造來推動歷史傳承,深耕中國社會,有效推動城鄉發展。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為廈門鼓浪嶼制訂「海市蜃樓」計劃,為這個曾經的閩南孤島、西洋殖島的多元文化生態,繪就一張繼往布新的藍圖。2010年,中國美術學院獲批設立國內首家以藝術創意為特色的大學科技園——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2018年中國美術學院聯手仙居縣打造「仙居鄉村振興學院」。這些實踐標誌著中國美術學院在實現社會美育、助力城鄉發展等方面進入新階段。

發揮學院力量,以獨特的創意實踐,彰顯高校研創力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也是堅持世界一流大學的責任擔當,對國家戰略做出積極響應和服務的應有之義。

審核 |王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