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01

房租.即獲得店鋪的成本

現在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重資產的模式,也就是直接持有物業,即同時獲得物業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另一種是輕資產的模式,也就是我們說的租賃,即只獲得物業使用權,不佔有物業產權。

在三大主力零售業態中,一般購物中心採取的都是重資產模式,也就是持有物業,即使在未來資本運營的模式下,也只是通過基金的形式將投資分散化,但是對於基金本身而言,還是要完整的持有物業。

百貨和超市以輕資產租賃為主,也有少數項目會拿地自建或者是整體收購,這跟國外的情況有所不同,國外的百貨和超市這些主力業態,都是以持有物業為主的。

國外有一種購物中心叫能量中心,就是整個項目都是由主力店組成的,它有點類似於萬達的二代店,但是這種模式在國內就無法做,因為主力店租金太低,如果全是主力店的話,開發商根本沒有收益,所以萬達的二代店沒有做過幾個項目就停止了。而在國外能做是因為這些主力店都是將物業買下來的,開發商相當於代建。

除了這三大主力業態,其他店鋪多數都是以租賃為主的,這樣可以降低自己的初始投資以及經營風險。

持有物業是資產最重的一種運營模式,它會加大企業的經營風險。但是持有物業不但可以獲得運營收益,還可以獲得資產增值的收益。

而且在大多數市場,資產都是增值的趨勢,很多時候資產增值的收益會遠遠大於日常經營的收益。

在租金模式下,還有進一步降低風險的做法,就是將固定租金變成扣點租金,也就是把租金從固定成本變成了可變成本。

有時候採取扣點租金時,實際租金會比固定租金更高,但是我說過店鋪並不怕可變成本,怕的是固定成本,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就是降低了店鋪的經營風險。

但是在採取扣點租金時,對物業持有方來說存在道德風險,即店鋪可能會隱瞞收入,從而導致物業所有人實際租金收益降低。當然,這種失信行為,對店鋪本身而言,也是一種道德風險,只不過這種風險是在一個較長的經營週期內體現出來的。

店鋪採取扣點租金,在生意不好時,其實相當於物業方在向店鋪做租金貼補,那麼店鋪生意好轉時,物業方獲得更高的租金也是應該的。

因此,這種模式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所以店鋪一旦採取了扣點租金,就一定要有做事原則,堅守商業底線。否則的話,內部養成一種不誠信的文化,對自己損害會更大。

店鋪想要進一步降低風險,還可以採取合作的模式,即將租金轉化為股權,讓物業方以租金的形式入股,共同經營,共擔風險。

這種模式會將租金風險降到最低,但是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合作模式裡,股權是最貴的一種。在初期,由於沒有付出成本,對方就將資源供你使用,看似佔了便宜,可是,一旦店鋪運營起來,你就要不斷地給對方分配利潤。


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02

人 工 成 本

人工成本現在應該是所有店鋪的成本之痛,因為它一直在上漲,而且有些店鋪會發現即使工資漲了,也招不到合適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降低招人標準。

當然,這種狀況是正常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進步必須使所有人都能獲益,如果只是一個階層在享受社會財富的增長,那這個社會早晚要出問題,因此,要想讓社會穩定,就必須增加所有人的福利。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社會在正常發展的狀況下,工資必然是上漲的趨勢。

所以對於工資,老闆們要有一個正常的心態。我覺得這裡面有兩點需要注意:

1 、工資要有競爭力

這一點很簡單,工資有競爭力,才能吸引好的人才,有好的人才才能有好的業績。我們在管理購物中心時經常會發現一種狀況,某一家店鋪各方面都沒有問題,就是業績上不去,這很可能就是店長的問題,往往換一個店長,業績就會有突飛猛進地增長。

那麼這個店長對店鋪而言就是核心資源,你怎麼留住他呢?不能只講感恩、企業文化、未來發展這些東西,有競爭力的收入才是基礎。

在店鋪經營中,有兩家企業是業內公認的學習標杆——胖東來和海底撈。

圍繞這兩家企業有很多傳奇,但是有一點是你繞不過去的,就是這兩家的薪酬福利都要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對於店鋪而言,其屬於服務行業,不論你是賣商品,還是經營餐廳,在傳遞商品的同時,還有一個服務的傳遞,而後者的關鍵就是需要靠人來傳遞,而且在未來後者會越來越重要。

如果從服務來看,就不能再簡單的把員工看成是成本,而應該把員工當成重要的資產來看待,這就需要一個店鋪最起碼能保證員工收入要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2 、合理控制工資總額

當然,要保證工資有競爭力,並不代表不用去控制成本。我們要控制的是工資總額,而不是單個員工的工資。

很多老闆會說一句話,我不希望多招人,五個人的活由三個人來幹,這樣可以把五個人的工資發給三個人,大家雖然多幹了一點,但是收入會增加。

這個理念是沒錯的,如果是在工作強度的合理範圍內,確實可以增加員工的工資,同時企業也可以控制人工成本的總額,道理很簡單,因為人工成本並不僅僅是工資,還要其他一大堆的東西。

但是現實中並不是這樣的,大多數情況下,是隻見減人,不見漲工資。而且減人時,也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導致員工的勞動強度一直再漲,但工資卻沒有漲。這樣是很難保證員工的積極性和服務品質的。

因此,硬性減人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控制成本的方法,理想的方法也有,而且非常成熟;

>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使用鐘點工

麥當勞、肯德基早就在使用這個方法。現在這種方法已經擴展到很多企業,像快時尚、影院都在大量使用鐘點工,不但導購在使用鐘點工,連收銀也是使用鐘點工。因為鐘點工可以只在營業高峰上班,因此,工資總額比正式員工低,而且不享受企業的福利。所以是一個有效控制總成本的方法。

> 另一種方法是重新設計服務流程

減少人的服務,就是讓顧客自助,其實洋快餐也好,星巴克也好,還有快時尚,都是這樣做的。像快時尚這類店鋪,你能想象它要是採取傳統服裝品牌的店面管理技術,它得需要配多少人呀。這一點做的最好的,我認為是宜家的餐廳,不但取餐是自助的、取飲料與續杯也是自助的,連收餐都是自助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可能有一天收銀都會變成自助的。

這種服務流程的設計,不但能降低人工成本,還能保證服務品質,甚至會提升顧客的體驗,比如在快時尚,雖然沒有人為顧客做服務,但是由於選購、試穿,都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反而讓顧客覺得比傳統服裝店鋪購物更舒服了。

在店鋪控制人工成本的過程中,要想使控制策略有效,必須要做到兩點:

1、如何吸引人

現實中會出現,有些店鋪願意給出有競爭力的薪酬,可是也招不到人的情況。很多店鋪就抱怨人難招,其實就業人口是存在的,市場是存在就業需求的,但是為什麼企業卻招不到人呢?

這是因為你的企業在就業市場上缺乏吸引力,大家不願意到你的企業來。特別是在新一代年輕人成為就業主體時,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了。

對於七十年代的人來說,他們走入社會時,是無依無靠的,完全得靠自己打拼,工作就意味著生存,因此,他們會為了保住工作,而做出很多妥協和忍耐。

而今天的年輕人則不需要,他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所以他們在求職時,除了薪酬之外,對企業還會有更多的要求,工作氛圍、企業形象等都會成為他們考慮的因素。因此,如果達不到他們的期望,他們寧肯閒著,也不會到你的企業來。

這個是需要我們反思的,比如國內餐飲企業員工的學歷水平一般比較低,很多是連初中都沒畢業的。如果這些企業想吸引更高學歷的人進來是有難度的,那就不僅僅是薪酬問題了。

但是你會發現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一開始人員層次就在大專以上的,為什麼一個大學生不願意到你的店裡去擦桌子,而願意到麥當勞去擦桌子呢?

要做到像那些優秀的店鋪一樣吸引人,你就不能總是抱怨人家為什麼不選擇你,而是要從自身找出原因,做出改變。

首先,你得有追求吧

你這個店要有更高的理想吧,否則就只是為了賺錢,怎麼能吸引人呢?

其次,你做事要有底線吧。

對顧客、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這些利益相關者都要照顧到吧,如果你天天想的是如何去佔別人便宜,那是沒有人願意跟著你的。

最後,你的有一個好的氛圍吧。

你是把員工當夥伴還是工具,這個你怎麼說是沒有用的,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得清清楚楚的。

2、如何保證團隊穩定

其實保證團隊穩定跟上一點是相關的,也許你的工作環境是壞口碑在外或者一目瞭然,根本無法吸引人,你招人都難。

但是也許別人並不瞭解你的真實情況,被你招了進來,不過他很快就會明白,這裡並不是他的長久之地。

這一點在很多企業也是很明顯的,就是人員頻繁流動,人力資源部最大的工作就是招聘,企業就像流水一樣,天天換人。

一方面會增大你的人工成本,因為招人是有成本的,招來人你要培訓他,還是有成本的。如果你的人員是穩定的,這些成本就是一次性的或者是有計劃的支出,否則這些成本就會反覆、頻繁地發生。

另一方面,因為人員頻繁流動,就很難保證服務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這會降低顧客的體驗,導致不滿與投訴的增加,進而使老顧客流失,收入下降。

所以人工成本為什麼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個成本控制問題,它還是個管理問題。

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03

設施設備成本

設施設備是剛性投入,開店經營是少不了的,要想控制就只能降低品質了,因為品質不一樣,價格就不一樣。

關於設施設備究竟應該使用什麼樣品質,是用進口的,還是國產的,是品牌大廠的,還是作坊工廠的,並沒有一定之規,這個要看店鋪的經營需要、形象定位以及開店時的財務狀況。

但是在做決策時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設施設備並不是只有一個成本,它有兩個成本。

1 、出事的購置成本

這個成本一般我們是比較關注的,我們總是想盡辦法來降低它。

2 、後期的使用成本

因為大多數設施設備都需要耗費能源,所以使用成本里第一個就是能耗問題,在店鋪運營過程中,能耗也是一項主要的運營成本,而不同的設備能耗是不同的。

第二個是維護成本,好的設備可能用個八年十年都不會出現大問題,而一些小廠的設備,雖然便宜,可一年下來就問題百出了。

第三個是更新成本。設備都是有壽命的,使用週期到了就得更新,而一個設備能用十年,跟能用五年,在成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在考慮設備設施的投入時,必須全面性的綜合考慮,不宜過於追求使用頂級品牌,但是也不能使用質量過低的品牌。一定要在初始投資與運營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關於這一點,不但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還必須在責權上做好規定。

一般小的個體店鋪可能僅僅需要老闆有平衡的理念即可,因為是老闆親力親為。只要理念到,即可做到。

但是在已經公司化運作的企業中,進行連鎖化發展,如果開店與運營是分開的,就需要注意責權的問題了。

因為開店是個花錢的過程,對其考核肯定是成本導向的,如果沒有運營參與的話,開店部門肯定會壓低前期投入,自己出成績了,但是加大了後期運營的壓力。所以一般來講,店鋪投資籌備都應該交給運營部門來負責,前期部門僅需要負責選址、談判即可。

這個問題在購物中心中是比較明顯,因為建設和開發往往是兩家公司。特別是在持有項目中,對開發公司是沒有銷售考核的,僅有成本考核。這就會導致開發公司完全以成本為導向,從設計就開始壓低成本,從而給後期運營造成不必要的成本負擔。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前期開店投資預算比較緊張,對於一些大型設備可以採取融資租賃的方法來降低投入,也就是說有些大型設備你不用去購買,可以由租賃公司購買,然後你按月繳使用費即可。交夠一定年限,再由租賃公司將設備過戶給你。

設施設備的投入對於零售店鋪的決策來講,相對簡單。因為零售店鋪只是商品銷售的終端,它不涉及加工製造環節,一旦涉及生產就變成製造業了。

但是如果你開的店鋪是餐飲業,在設施設備的決策上就會相對複雜。因為這個時候對設施設備的選擇就不僅僅是投資高低的問題了,它還涉及到你的經營戰略問題。

因為零售業是產銷分離的,店鋪只需要確定商品結構就可以了,而餐飲業是產銷一體的,它不但有銷售環節,還有加工的環節。

也就是說,對於餐飲店鋪首先要確定的是加工深度的問題。一般來講,最後一道烹製的過程肯定是在店內完成的。

但是餐飲的製作並不只是最後的烹製,在過程中它還有很多加工環節。比如烘焙店,從麵粉到麵糰就是一個加工過程,如果你開的是麵館,麵粉變成麵糰,還要再變成麵條才行的。

我們現在的社會分工高度發達,這些環節都是有供應商的,可以進行外包的。比如快餐裡的漢堡包,那個漢堡胚一般都是由供應商完成的。

這時候對店鋪而言,就要做一個決策,你主要的食材加工是自己做,還是外包?它決定了你設施設備採購的種類和類型。

比如你開的是麵館,而且不是手工面,是機器加工的成品面,那這個時候你就要決定,這個面是自己來加工,還是採購別人現成的。

如果你採購別人現成的,那你就沒有制面機的投入。如果你要自己做,就會有相關設施設備的投入。

自己做的弊端是你要多一筆固定投入進來,它不僅是設施設備,你還要招一個加工師傅,加工過程中,你還要消耗水電。

特別是設施設備和加工師傅的工資,按照前面的分析它們都是固定成本,不管你前臺能賣多少碗麵,它都必然發生。我說了我們在經營中是不怕可變成本的,我們怕的是固定成本。

但是自己加工也有有利的一面:

> 第一,單位面的成本肯定比外部採購便宜

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有銷量的保證,就是你的銷量必須達到盈虧平衡點。

> 第二,是面得的品質可控

做餐飲店鋪,質量就是生命,根據當下的市場環境,外部的產品品質是很難控制的。當然,大型餐飲企業對供應商的商品品質是有控制力的,比如像麥當勞、肯德基這類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控制是很嚴密的。但是你的店鋪有沒有這樣的控制力,就是很難說了。

> 第三,可以打造店鋪的核心競爭力

在主要食材上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可以形成店鋪的競爭優勢,而且是對手無法模仿的。

所以這個決策沒有最優解,只有符合店鋪的經營戰略才是正確的。

在店鋪經營中,最大的固定資產是房子,但是由於多數店鋪都不會自建或者是自己購買物業,所以店鋪最大的固定資產就變成了設施設備。

固定資產是要計提折舊的,很多人由於沒有財務知識,所以不太理解折舊的概念。

店鋪經營中的大部分成本都是按月來計算的,可以理解為實際發生的時間和成本計算的時間是一致的。也就是成本會根據每月的實際發生額來進行核算,比如貨款、人員工資、房租等等。但是如果成本對應的是固定資產時,情況就會有所變化,實際支付時間和計算時間就不一致了。

對於固定資產來說,我們的實際支付早在正式營業之前就已經支付了,但是我們並不是一次性把它計入成本的,而是根據使用年限進行分攤的。

比如一家餐飲店鋪,在設施設備上投資了100萬元,店鋪租期是五年,那麼這100萬就要分五年計入成本,每年是20萬,這20萬就是折舊。

在計提折舊的同時,固定資產本身的價值是在逐年遞減的,也就是說我們購入設施設備的投入是100萬,這100萬是計入固定資產的,第一年計提20萬折舊之後,固定資產就變成了80萬(假定我們沒有其他固定資產的情況下),五年之後,我們固定資產的餘額就變成0了。那麼這100萬固定資產去哪裡了呢?我們通過五年的折舊把它收回來了。

也就是說,折舊實際上是我們的收入,只是我們在財務上把它計為成本而已。但是這個收入並不是利潤,它是用來彌補我們前期在固定資產上的投入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第一年就要把所有固定資產投入都計入成本,這就導致我們在第一年時是鉅虧的,然後之後四年全是盈利的。這樣就不能真實的反映經營狀況,從而影響店鋪做出科學的決策。

而且設施設備也並不是只在第一年使用,它在五年中都要使用的。因此,把它的成本分解到每一年,從實際情況來講,也是合理的。

這樣通過五年的折舊,我們就把設施設備的投入收回來了,原則上,這時我們就可以把老設施設備淘汰掉,然後用這筆錢換一批新的進來。

在這個時候就反映出初始投資的重要性了,如果你的初始投資採用的是一些低廉的設備,可能還不到五年它就不能用了。而如果你採用的是高性能的設備,可能它能用十年,而你前五年已經把投資收回來了,那剩下的五年就全是利潤。

當然,這裡面你還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是技術進步,就是這個設備會不會更新換代。第二是你經營的穩定性,就是五年之後,你還能不能繼續開這家店。

最後還要注意,折舊年限並不是你想定幾年就定幾年的,它是有法律規定的。因為折舊年限會牽扯到你另外一個成本,就是稅金。

如果你縮短折舊年限,就意味著你每年的折舊金額會加大,那麼相應的你的利潤就會減少,利潤減少,你的所得稅就會減少,這個是稅務機關不會同意的。因此,折舊必須按照法律規定來計提。


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04

裝 修 成 本

裝修是一件很磨人的事,特別是對於第一次開店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是裝修對店鋪的重要性又越來越大,現在有個說法叫“顏值即正義”,而顏值相當大一部分就體現在裝修上。

顏值這件事並不是現在大家才重視的,其實人類自古就是顏值控。古希臘時,特洛伊王子誘拐了希臘王妃海倫,於是希臘聯軍遠征特洛伊,城破之日,海倫現身城牆之上,希臘士兵一睹其芳容感嘆到,為了這樣的女人,值得打十年仗,死上萬人。

所以說愛美之心是人性,特別是在消費轉型的當下,開店就更要在裝修上花費點心思了。

裝修成本具體包含三部分:設計費、材料費和施工費。

其中,設計是裝修的基礎,材料和施工都是以設計圖為藍本的。因此,設計就是店鋪裝修管理的重點,它又分為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設計的難點在於方案設計,因為它不是一個可以科學量化的過程,它依賴的是裝修設計師的靈感發揮。一個有經驗並且肯用心的設計師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在設計費上就不要太過省錢。

而很多人往往不是很重視設計,不願意在設計方案上花錢,甚至會去使用那種提供免費設計的施工隊伍,但是所謂免費就是沒有設計。有時候店鋪剛剛裝修完,就想把它砸了,就是這樣來的。

如果你開的是加盟的連鎖店,一般盟主會給你提供裝修設計的,圖紙做好之後,施工隊伍你自己來找。也有品牌商為了保證裝修效果,會要求加盟商必須使用公司指定的裝修隊伍。品牌級次越高,對這方面的要求也越高。這種情況下,對於店主來講裝修的壓力就輕鬆了很多,只需要出錢就可以了。

如果你開的是自己原創的店鋪,就會相對複雜一點。這時候你首先要選一家設計公司,當然,除非是戰略定位的需要,否則,也不需要請大師級的設計師。找一家有相關品類店鋪設計經驗的公司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只是提供一種品質的背書,作品好壞,關鍵還是要看人。所以你選的那個設計師有時候比公司更重要。

為了保證方案達到效果,找到了設計公司跟設計師還不行,你還必須親力親為,因為這個店鋪究竟怎麼運營只有你知道,所以可能需要你去做一些必要的考察,找一些資料,然後與設計師一起去實現一個理想的方案。

因此,在設計費的預算上,你要規劃的稍微寬裕一點,你的設計費不能太低,另外還需要一些考察費和資料費。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方案往往是反覆打磨出來的,你還要準備一份方案調改的費用。

至於材料費和施工費,其實也是在方案階段來控制的,一般圖紙出來,70%的成本就已經確定了。因此,一個好的設計師不但可以給你提供好的設計創意,還能幫你省錢。原則上講,裝修效果是要靠設計師的創意來體現的,而不能是靠錢砸出來的。

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05

銷 售 成 本

銷售成本就是已經完成銷售的商品進貨成本或者是製造成本,它是一個可變成本,是隨著銷量變化而變化的。

這塊成本的管控涉及到企業如何規劃和打造自己的供應鏈,是一些成熟的大型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而對於個體店鋪而言對這塊的控制力很弱,很多時候爭取的並不是價格高低,而是有沒有銷售的資格。

對於零售類店鋪,如果是加盟商或者代理商,銷售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即使品牌廠商向下遊壓貨時,可能會給予一定的進貨折讓,但總體來說銷售成本比較穩定。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由於加工深度不同,其銷售成本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果是隻做最終的烹製環節,其他的都外包,其銷售成本基本也是穩定的。

但是如果是有一些深加工的環節,比如麵館,自己來加工面,那麼其面的銷售成本會隨著加工數量的增加而降低。

道理我們在前面經分析過了,因為加工成本包含兩塊:一個是固定成本,一個是可變成本。

由於固定成本是不變的,隨著量的增加,它會被攤薄,也就是單位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那麼銷售成本也會越來越低,如果成本低了,利潤就會增加。

這裡其實有一個陷阱,如果要想真的實現利潤的增加,你的產量跟你的銷量必須是對等的,就是說你可以多生產,但是你必須能銷出去。否則的話,看似你的利潤在增加,實際上有一個成本被隱藏了起來。

這個被隱藏起來的成本叫庫存,因為你沒有銷售出去,它就不能轉化為銷售成本,它就變成了庫存成本了,而庫存在你的財務上叫資產。

在你產量增加而銷量沒有增加時,在財務上的反映是店鋪的資產和利潤都增加了,表面上這是好事,但實際上,這時資產與利潤的增加都是虛的。因為庫存是有保質期的,如果你不能在保質期內把它消化掉,它就會變成損失,然後把你的利潤給吃掉。

店鋪想要盈利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成本(上)

06

庫 存 成 本

店鋪經營的本質就是用貨幣換回商品或者是用貨幣換回原材料,再把原材料加工成商品,然後以高出商品成本的價格賣出去,從而把投入的貨幣收回來,同時獲得利潤。

這是個一買一賣的過程,在一般情況下,是買在先,賣在後的,如果在賣的時候,不能及時將買回來的商品銷售出去,就會形成庫存。

上篇我們講過,庫存是項隱藏的成本,如果處理不好,會給店鋪經營造成損失。但是,在店鋪經營中,必要的庫存又是必須的。否則就可能會形成缺貨,無法維持店鋪銷售的連續性。

在零售界有句話叫“缺貨就是犯罪”,因為如果顧客已經想要商品了,但是由於你缺貨,從而造成該筆銷售無法完成,那店鋪所有的努力與投入都白費了。而且由於你這裡沒貨,顧客就會到其他店鋪去購買,消費行為是有習慣性的,這次顧客在競爭店購物了,下次他就可能還會去競爭店,一旦形成習慣,這個客戶就流失了。

因此,缺貨不但會讓店鋪損失交易,還會導致店鋪客戶資產的流失。

所以如何控制好庫存,既能保證店鋪的銷售,又不會形成積壓,就是非常考驗店鋪運營能力的一項經營技術。

很多做零售的都會說,辛辛苦苦做了幾年,根本沒有賺到錢,只是賺了一堆庫存。這就是反映了店鋪在經營中庫存沒有控制好。它的具體表現就是賬面並沒有虧損,但流動資金越來做少,而且會額外增加經營成本,比如庫存多了,就得多租庫房,這要付出倉庫租金。到了進貨季,流動資金不夠的話,還要想辦法借錢,而借錢是要付利息的。

很多店鋪最終做不下去就是出在這個問題上,做到最後沒有流動資金了。

我曾經考察過一家國內著名的男裝品牌,他的老總開著車,帶著我在他的廠區轉,自豪的指著一排排的庫房告訴我,這都是他們的貨。他的意思是在向我展示實力。其實,我的感覺是這個老總是個新手,他根本沒有抓住運營的癥結。果然那家企業當年上市就被否決了,證監會否決它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庫存過大。

餐飲店鋪也是一樣的,我昨天講過加工環節庫存管理的重要性。事實上,就算餐飲店鋪不進行深加工,所有食材都採取外採的模式。它的庫存管理仍然很重要。

我們說餐飲企業時也有一句話,“一個餐飲賺不賺錢,不要看它銷售好不好,而要看它扔掉多少東西。”

這句話其實講的就是庫存,因為餐飲店鋪很多食材都是生鮮類商品,保質期很短,所以餐飲店鋪的庫存損失會更直接,它還不像零售店鋪那麼隱蔽,很多食材當天不銷售出去,第二天就要扔掉了。

因此,對於店鋪運營來講,有時候管好庫存比管好銷售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