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電子存證法律效力,首次在中國得到認可

區塊鏈有能力顛覆法律事務,並載入史冊——據多家區塊鏈媒體報道,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對採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

區塊鏈電子存證法律效力,首次在中國得到認可

據悉,這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首次認可區塊鏈電子存證。但此前就有相關專家預測,區塊鏈將會對法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六個方面。

1. 智能合約;

2. 知識產權;

3. 區塊鏈法律;

4. 產權;

5. 監管鏈;

6. 公證人。

在數字化時代,法律一直在為圖像、音頻文件、設計及標誌等著作產權的保護努力著。藝術家和作家試圖保護他們的作品,但往往會被無授權使用,而盈利能力較弱的音頻流媒體也無法給予他們版稅。區塊鏈有望解決著作權這一難題。

區塊鏈電子存證法律效力,首次在中國得到認可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互聯網數據庫技術,也被稱為分佈式賬本技術。其特點有去中心化、開放性等。在原理上,儲存的數據具有不可篡改性。

鏈訊頭條是一款能實時提供區塊鏈實時快訊、交易行情的資訊類APP。據鏈訊頭條報道,該案原告為杭州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7年7月24日,被告深圳市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其運營的網站中發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權的相關作品,原告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要求對方刪除相關稿件,並賠償原告著作權侵權損失6200元。

該案件中,原告為證明被告在其運營的網站中發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權的相關作品,通過第三方存證平臺,進行了侵權網頁的自動抓取及侵權頁面的源碼識別,並將該兩項內容和調用日誌等的壓縮包通過相應技術上傳至factom區塊鏈和比特幣區塊鏈中。

區塊鏈電子存證法律效力,首次在中國得到認可

杭州互聯網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採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進行存證固定的電子數據,應秉承開放、中立的態度進行個案分析認定。既不能因為區塊鏈等技術本身屬於當前新型複雜技術手段而排斥或者提高其認定標準,也不能因該技術具有難以篡改、刪除的特點而降低認定標準,應根據電子數據的相關法律規定綜合判斷其證據效力。

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後認為,這一電子數據通過可信度較高的自動抓取程序進行網頁截圖、源碼識別,能夠保證來源真實;採用符合相關標準的區塊鏈技術對上述電子數據進行了存證固定,確保了電子數據的可靠性;在通過技術驗算確認一致且與其他證據能夠相互印證的前提下,該種電子數據可以作為本案侵權認定的依據。

現今,區塊鏈技術,無疑是當今熱度值頗高卻令人倍感神秘的“黑科技”。區塊鏈是應用於法律行業的理想工具。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因其可以確保數據真實、完整性等特點,成為電子證據發展新趨勢。而且法律部門,有必要開始專門研究區塊鏈這一門技術,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