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談戀愛了是什麼心理?

1、“其實我們這一代人,並沒有因為互聯網就學會更大膽去愛。反而因為看多了知乎上各種分析的回答,看多了公眾號各種文章,覺得戀愛更加複雜了。懂得了各種各樣的雷區,但在這段關係中,我們也越來越不輕鬆了。一開始難道不就是因為兩個人互相喜歡,相處舒服才會在一起嗎?如果因為在一起反而讓生活喘不過氣,那這戀愛,不就是不談也罷嗎?誰還敢談啊?”

不敢談戀愛了是什麼心理?

因為戀愛被條條框框化之後,越發複雜了。人們把一樁樁一件件一點點分得太清了,所以總是很難去心動,很難去陷入愛情。把愛情當做了邏輯題來做,就註定涼了感性。

與有感覺的異性來往時仍然會有歡喜的情緒,但多了衡量,多了試探。

你一定看過不少避免雷區的分析答案,但因為少了親身經歷的感受,一切只能生疏操作,很刻意去避免。也難怪你會害怕戀愛,這戀愛要是真談起來,可就真累人了。

而且與那些“喜歡就上,想談就追”的人不同,你什麼都畏懼,卻又什麼都渴望,一旦對方與你想象中有一些差異,你就不敢進入這段戀愛,因為你覺得自己會一直失望下去。

你渴望得到一份無比溫暖的愛情,自然就會在面對愛情時躊躇不定,“這份愛情,會給我想要的溫暖嗎?”

你渴望有一個儘可能完美的戀人,自然就會對他抱以挑剔的眼光,擔心這不是你想要的人,

之前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一定要等到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時才適合戀愛嗎?”

不是的,人都是越變越好,沒有限度的,如果真的用這個條例加以規定,那才真的是得孤獨終老。

同理,一定要等到對方時最好的對方時才適合戀愛嗎?一定也不是,因為你想要的也是不會截止的,你想要的最好的對方,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得“最好”的定義越來越曠闊。

互聯網上看的多了,要麼就是塑造一種極悲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要麼就是打造一種自己最嚮往的戀愛模式,這時候的不敢戀愛,無非只是害怕現實與料想生了太大偏頗而已。

可是,為什麼,你不能選擇一起慢慢變好呢?

不敢談戀愛了是什麼心理?

2、“在所有別人能給你造成的傷害中,破壞性最強,後果持續最久的一種,是讓你懷疑自己配不上擁有任何美好的事物。”

“我的戀人告訴我,他喜歡上別人了。”

“我被談了8年的男朋友分手了。”

那些被愛情傷過的人,不敢動心,不敢動情,不敢主動,不敢觸碰。那些一個個自己悶在被子裡的夜晚,那些雙目無神望著天花板的時刻,那些捂著額頭嘆氣的早中晚,那些被擊潰的瞬間,誰想重溫啊?

而且,扶起頹唐的自己本來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了。一次次去懷疑自己,好受嗎?

“那時候我真的懷疑過,我不配擁有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了。我會不自覺想,是不是在這個世上,我只配低等的生活,湊合的婚姻,不配索要任何內心渴望的事物。”

一遍遍懷疑自己,一遍遍有個惡魔的聲音在腦海迴旋,他會扯出嘲笑的嘴臉,高傲的姿態告訴你:你不配。

然後還有個苟延殘喘的自己不願意放棄繩索,拉著最後救命的稻草,嘶聲裂肺喊著:不,你要相信你自己,不要被打擊,不要去懷疑,你值得的,你真的值得更多更好的。

有的人會在與惡魔的周旋中無法自拔,最終陷入自卑的輪迴;只有少數人走得出這一輪波折, 蛻變成為一個懂事的自己。

但他們都會有一個共同點:不敢去愛。

不敢談戀愛了是什麼心理?

這種心理,不是矯情,不是窩囊,是真的只是害怕再來這麼一輪罷了。

3、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在1950年代提出的依戀理論中,迴避型依戀的人就是典型的想靠近卻又迴避。

在友情中,他們很難與朋友交心,因為當他認為關係有些過於親近了,就會自動打開保護機制,開始疏遠對方。

同理,在戀愛方面,不僅隨時做好離開的打算,避免自己受傷之外,也會在有人想朝著自己走近一步的時候,對他的好感蕩然無存。

甚至,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還抗拒伴侶的親暱行為,比如牽手、擁抱等。

而且,因為迴避型依戀的人不喜歡他人影響到自己的私人空間,害怕因為關係拉近就產生一種被控制的感覺,所以平時他們就好像隨時會掉頭走人一樣,不容許別人侵犯他們的私人空間。

也就是“不該管的你別管,該管的你也少管。”

其實,你真的也該相信,總有一天你可以遇上一個你願意為了他適當妥協的人,當你遇上這個人的時候,請試著不以比較不以挑剔的目光,試著讓他走近你的身邊,說服自己不去思慮過多的煩惱,相信對方,適當依賴對方,不用真的按照避免雷區的步驟一條條生硬掰順,不用上一段戀情的錯誤繼續懲罰自己和對方,說不定你會收穫一個一生的驚喜。

不敢談戀愛了是什麼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