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0)從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讀格致的散文自選集《風花雪月》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這麼多年來,我看到的一直是我的一部分……

今天,內方書苑跟大家分享的是女作家格致的第一本散文自選集《風花雪月》的讀後感.....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風花雪月》輯錄格致多年作品精華,篇目由其親自挑選排序,分別以雪、雨、風、花、月作為篇章題目,從其個人經驗出發,對公共經驗和心靈問題予以深刻探討。人民文學獎在給格致的頒獎辭中說:“格致的作品和傳統散文相比有著明顯的變數,提升了散文審美上的難度,同時也加大了對於散文認識上的難度,體現了一種珍貴的散文精神。”《十月》雜誌主編、著名散文家周曉楓認為:“格致的散文體現了某一種意志性,文字裡保持了獨立的判斷和獨立的智慧。”她的作品體現出的對生活的獨特感悟,是一種對生命的真誠和對人生的傾訴。《風花雪月》文字精美,富含哲理,堪稱中國當代新銳散文作家的代表作品。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作者格致,滿洲人。家鄉東北吉林烏拉。祖姓愛新覺羅。1999年開始寫作。出版有散文集《轉身》(2004百花文藝出版社)《從容起舞》(2006時代文藝出版)曾獲人民文學獎、布老虎散文獎、駿馬獎、長白山文藝獎、冰心散文獎等 。

從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

——讀格致的散文自選集《風花雪月》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風、花、雪、月都屬簡單的自然現象,以此來作為第一本散文自選集的書名,顯然作者選取的角度是以自然為底線、為基礎的。選集分為雪、雨、風、花、月五個小輯,更是把自然這一基礎,穩穩地踏在腳下。這樣的一本選集,是作者重新審視自己十多年來的舊作,並從中挑選出自認為還“沒有被洪水沖走”、且“度過了危險期的嬰兒”的作品的一個集中展現。

這樣的一個展現處處離不開自然界裡,人類的真實生活。生活真實到無限重複的狀態之時,平淡得讓人懷疑“平庸”、“空耗”就是生命的代名詞之時,怎樣用文字去提升生活,就成了寫作者的“重體力勞動”。雖然作者在“勞動”之初的動力是:“對日常生活的不滿”的一種衝動,但當這樣的衝動被轉換成文字之後,絲毫看不見“魔鬼”的影子。她的“相互衝突的、不調和不自洽的、自我傷害的、不那麼安全的因素,都找到相應的自然物件、事件、家史、個人,平靜地、淡化地表現出來。

選集開篇《站在五十釐米的凳子上》,記述了作者因為想看看舊裙子和新皮鞋之間的搭配之美,而發現鏡子原來能照到的只是她的上半身,在這面非落地鏡前,作者先是想到換個新角度,於是搬來凳子,站了上去,結果鏡子裡沒有了“頭”。於是她知道了自己缺了什麼——一面更大的鏡子。文字到這裡與前面所有的敘述,形成了一個自然的轉折,也給了我等讀者一種想要看看有了更大的鏡子之後,會有什麼新故事的期待。文章最後一句“這麼多年來,我看到的一直是我的一部分。”一下子把照鏡子這件女人每天必做的自然之事,提升到一個高度。我相信不光是作者自己多年來看到的一直是自己的一個部分,其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但就是這樣一句樸實無華的結尾,讓我陷入了深思:或許作者是想通過這本自選集,讓讀者們全面的瞭解自己。畢竟十多年的文章,彙集了作者的方方面面。在這本只有《後記》,沒有序言的散文集裡,這首篇文章絕對有代序的嫌疑。由此,照鏡子這一自然事件在文章裡、在選集裡有了多重角度。類似這樣的多重角度,在我等這些凡人眼裡往往是被屏蔽掉的,在作者眼裡卻有大發現。絕對的細心和獨特的視角,總能讓作者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角落和細節。並在平常中發現陌生,在細小中發現重大,在日常中發現哲理。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溼透的城市》是一個完整事件的記述。這樣的記述前後銜接起來長達十年。沒有絕對的耐心和用心留意,是無法做到的。這樣的一篇散文,更趨向小說的形勢。篇幅、節奏以及冷靜地敘述,給人一種閱讀小說的快感。文中的銀行院子“曬錢”一事,在十年前發生或許是有些許可能的,但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作者對於銀行以及類似銀行的某些實體的諷刺。“沒找到,失蹤了。就怨那些啤酒。”一句放在了文章的接近尾聲之處,在怨啤酒的人說完這句之後,習慣性地喝醉了睡去。喝酒的人睡著了,作者卻睡不著:“我想事,亂七八糟的事,都可以拿過來想一想。”這成了結尾。我讀完此句,並沒有想亂七八糟的事,我想到是喝酒人怨的“那些啤酒”和他醉酒之前喝的“那些啤酒”,應該是不一樣的。但這卻又是矛盾的。啤酒的一樣與否,似乎貫穿於全文,冷硬、殘酷地拷問著飲酒者、讀者們。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在關於家史的文章《庭院》、《第一束花》、《花朵的佈局》中,作者的佈局是緊湊的。雖然篇幅不短,但仔細讀來,細細品味並沒有絲毫的多餘。對於家史的敘述,她說:“敘述的過程是認識的過程。對祖先對父母的認識是認識自己的途徑。”作者通過認識自己的途徑表現出來的文字,是多元素,多角度的,沒有一種虔誠的心態是無法鋪展的。這樣的一種虔誠讓一些細節的描寫,不僅僅是生動的,更是入懷難忘的。比如在《庭院》開頭寫一碗湯:“那碗湯上的熱氣已經很軟,軟到像孩子哭到筋疲力盡。”想畢我們每個人都記得孩提時哭得筋疲力盡的感覺,記得卻說不出來。湯的這樣一種狀態,與文章的結尾:“他沒有自己的顏色,他掩藏在眾多個相同裡,他的處境是多麼的安全。他不需要我的教育,他將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能力贍養我,為我提供衣食,並最後把我埋葬。”形成了相互的照應。我更願意把這最後一段,看成是作者想到若干年以後的自己,是一碗溫暖的湯的那樣一種狀態時,正是自己“軟”的時候。軟到被兒子、被家庭需要。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對於寫人,《女人沒有故鄉——寫在蕭紅先生誕辰百年》是唯一一篇被收錄進選集的文章。文章在最後第二段說:“女人是沒有故鄉的。其實故鄉也不承認女人。我們家的祖墳裡,是沒有我的位置的。我們家的家譜上,也不會有我的名字。我們家的財產沒有我的份額。我回家,我是且,是客人。客人是必須得走的。這裡不是你的家。僅僅是出生地,然後你要離開。故鄉在你離開後,就完全地把你除名了。”所以作者把蕭紅稱為先生,從心裡,她還是希望蕭紅能“名正言順”地回到故鄉的。哪怕她和蕭紅“都不知道最後的墓地在哪裡”,但文字絕不會讓她們“那就四處走吧”。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選集裡還收錄了《利刃的語言》、《減法》、《替身——帷幕下的人間生活》、《轉身》、《女子籃球賽》等作者的散文名篇。至於那些“夢說,我說”類型的散文,我感覺並不是我目前所能夠讀懂的,我甚至避開它們,放一放之後,我相信會有一個細讀它們的時期。

在反覆翻閱了幾遍選集之後,發現作者極少抒發自己的情感,總是在生活本身的層面之上,去提升生活。這無疑促使我更加細心地留意平淡的生活。不僅僅為了文字和寫作,更為了工作、自然、生活本身。

2018/10/15(730)从自然的多角度去提升生活——读格致的散文自选集《风花雪月》

— END —

文|王雄

syxjc22

長按識別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回顧上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