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怡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在哪你知道嗎

博斯騰湖——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

美景怡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在哪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網絡

博斯騰湖(Bosten Lake),維吾爾語意為“綠洲”,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漢書·西域傳》中的“焉耆國王至員渠城,南至尉犁百里,近海水多魚”中的“近海”、《水經注》的“敦薨浦”,均指此湖。

博斯騰湖介於東經86°40′~87°25′,北緯41°56′~42°14′之間,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水域總面積800多平方公里(2014年),湖面海拔1048米,平均深度9米,最深處17米。湖區深居歐亞腹地,光照充足,熱量豐沛,雨量稀少,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美景怡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在哪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網絡

博斯騰湖屬於山間陷落湖,主要補給水源是開都河,同時又是孔雀河的源頭。博斯騰湖的湖體可分為大湖區和小湖區兩部分,大湖的面積近千平方公里,小湖的面積僅有百餘平方公里。《隋書》記載此湖有“魚、鹽、蒲、葦之利”。湖區周圍生長著廣茂的蘆葦,是中國重要的蘆葦生產基地。此外博斯騰湖盛產各種淡水魚,是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

2002年,博斯騰湖湖區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屬天然湖泊水域風光型自然風景區,涉及博湖、焉耆、和碩、庫爾勒三縣一市。2014年5月,博斯騰湖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成為新疆第八家國家5A旅遊景區。

美景怡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在哪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網絡

博斯騰湖地處中緯度地區、中國距離海洋最遠的省份——新疆,湖濱溼地因受博斯騰湖水域的調節,形成了春季氣候多變,夏季乾旱炎熱,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嚴寒的典型大陸性荒漠氣候,也是南北疆氣候的過渡帶。由於受到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山脈以及帕米爾和青藏高原阻擋,使得海洋氣流無法順利的到達該湖區,因此形成了氣溫年差較大,蒸發量大,乾燥少雨的氣候。

美景怡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在哪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網絡

人文歷史

歷史上,博斯騰湖乃至湖泊全流域主要是古焉耆國的所在地。古焉耆國是絲綢之路中線上的重要中轉據點,也是西域傳統的五大城邦王國之一。它是一個綠洲農耕文明生活形態的城郭,也是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區為數不多的發展至今的綠洲城邦之一。古焉耆國在清代以前歷史上又稱烏耆、烏夷、鴿夷、烏纏、阿耆尼、億尼、憶尼、烏抵,清代稱喀喇沙爾,民國又改為焉耆。博斯騰湖流域由於其地形平坦、汊流較多、水量較豐且集中、流速較平穩,主要河流(開都河)的中下游地區及孔雀河的中上游區域是塔里木盆地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其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7000~2000年)已有人類活動,當時以狩獵、畜牧為主,距今4000至2000年之間居民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只是對於這一時期缺少相關文字資料的記載,對其歷史進程不能有跟進一步的瞭解。根據史書《隋書·西域傳》、《舊唐書·西戎傳》、《新唐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中關於焉耆基本狀況的描述可瞭解到,焉耆在長安以西七千多里,西距龜茲、東距高昌都九百里有餘,且都有沙埂相隔;東南距離瓜州二千二百里,南邊是尉犁。

美景怡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在哪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網絡

焉耆(即阿耆尼國,轄地包括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周邊地區)國境東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王城在白山(天山)之南的南哈拉毛坦古城,方圓有六七里,四周群山環繞,道路險要,易於守衛,國內有九座城池。另外,在焉耆西南為天山支系霍拉山,有扼守西境的天險鐵門關,道路艱險而易守難攻。焉耆境內河流和泉水豐富,有孕育於天山諸嶺中的冰川河流敦薨水,又稱淡河(即今開都河),還有敦薨數(即今博斯騰湖),通過引水灌溉田地,焉耆境內田地肥沃。

焉耆的氣候溫和舒適,風俗質樸直爽。文字主要效仿印度,也有所變化,當地人信奉從天竺傳進來的小乘佛教,寺院有十多所,僧徒二千多人。其最高領導人自稱國王,由當地族人龍氏如龍突騎支等掌朝,有百姓四千戶,職業兵二、三千人,但王國綱常法紀還不完善,政令也不嚴明。古焉耆還是一個以灌溉農業為主的城邦國家。焉耆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興盛的經濟和文化,是西域的主要城邦國家之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點之一。

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王朝委派遣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更加緊密,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中國的古籍文獻中開始有了對南疆地區的記錄,古焉耆作為南疆地區的西域古國之一,眾多的古文獻均對其有所記載。在東漢永元二年,即公元90年以後,焉耆國兼併倆鄰近的烏壘、危須、捷技、尉犁諸國,成為絲綢之路上一個稱雄一時的強盛的國度。經歷了穩定-動亂-繁榮-戰亂等一系列的滄桑變化之後,13世紀末,在歷史上存在了15個世紀之久的古老國度最終走向衰亡。就其歷史進程而言,西漢時期焉耆已是西域諸“城郭之國”之一,初屬匈奴,公元前六十年後,屬西漢西域都護府。

東漢初年,中央政局動盪不安,無力西顧,古焉耆國被匈奴和東漢政權輪流管轄,依附於莎車國或匈奴,公元95年,班超擊破了匈奴的統治,隨後保持了長期穩定。魏晉南北朝時期,焉耆再次戰亂不斷,先後被柔然、高車所控制。後來,焉耆龍姓王族重新執政,焉耆國振興。

隋唐時期,古焉耆國逐漸安定下來,唐初期已成為安西都護府四鎮之一,並建置了焉耆都督府,成為大唐帝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唐後期安史之亂(公元755~762)後,焉耆國被吐蕃所佔領,後又歸屬漠北迴鶻汗國。9世紀60年代,焉耆歸東部的高昌王統治。直到13世紀末,焉耆國不復存在,隨後納入到察合臺后王統治下。

明朝時期,因國力較弱,勢力沒有擴張到西域地區,焉耆地區被西域各政權所爭奪和管轄。1680年,準噶爾部進人天山以南諸地滅亡葉爾羌汗國,焉耆成為其管轄之地。清朝統一新疆後,在焉耆設立辦事大臣,改地名為喀喇沙爾。

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恢復了焉耆原名(當地維吾爾人仍稱喀喇沙爾),後升格為府,管轄輪臺、新平、若羌三縣。民國後,新疆四道增為八道,焉耆為八道之一,管理焉耆、輪臺、尉犁、若羌、且末、鄯善縣六縣和吐魯番廳。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焉耆盆地遂建立起諸多人民政府。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外探險人員和學者對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其邊緣地區進行了多次探險和考察,其中斯坦因、斯文赫定等撰寫的大量探險考古報告和著作以及黃文弼撰寫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記》等為認識博斯騰湖流域的過去提供了有用的歷史地理資料。焉耆曾是絲綢北道上的大國,公元658年,即唐顯慶三年,唐王朝在焉耆設都督府。開元七年,唐朝以焉耆取代碎葉成為安西四鎮之一,可見焉耆在西域軍事地位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