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山”“海”雙翼引擎助推美麗鄉村騰飛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近年來惠州惠東全力構建山海統籌發展示範縣,注重“文化+旅遊”的實踐,積極引導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全域旅遊相結合,推動農業農村與旅遊深度結合,同時立足本土資源,充分挖掘各鎮各村特色文化內涵,以文化為突破點,為本土鄉村旅遊打出名堂。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逐步推進,鄉村旅遊“山”與“海”雙翼引擎正在逐步引爆升級,形成山海統籌、山海互促的惠東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助推惠東實現美麗鄉村騰飛。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暑假旅遊旺季,惠東海濱旅遊人氣保持高熱態勢

古色韻味

多元民俗文化相互融合

今年暑假,惠東依然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不同的是,巽寮灣、雙月灣等濱海旅遊不再一枝獨秀,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傳統的範和古村、高潭革命老區等地成為了人們的新寵。

古村民俗文化能成為惠東鄉村旅遊的主力軍,得益於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自古以來,惠東就是粵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享有“嶺東重郡”“粵東商埠”的美譽。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惠東的人文形態更加多元化,風格迥異的廣府文化、福佬文化與客家文化在此交融、並存,共同繁榮,眾多古村落、古建築保存至今,各種傳統特色民俗文化活動也在此繁衍生息。

隨著以訪古探幽為目的的“古村文化”旅遊逐漸興起,獲評“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的範和村吸引力不斷上漲,鄉村旅遊被劃入到該村“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規劃中。

據範和村村委會主任陳華連介紹,村落自元末形成聚落以來,歷經600多年的光陰嬗變,古蹟勝蹟至今猶在,民俗活動、習俗風尚代代相傳,且兼合多種文化,不僅有頗具漁家特色的媽祖文化、客家特色的圍屋文化,也有哥特式天主教堂和建於民國的西式學堂。

據瞭解,範和村有頗具規模的圍屋4座,分別是羅岡圍、吉塘圍、尚德圍、長興圍,還有城隍廟、天后宮、水仙宮等宮廟神殿12座,3座明清時期古戲臺也保存至今。

除了歷史古蹟,範和村還傳承有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文化,划龍舟、白字戲、譚公醮會等大大小小的傳統文化活動貫穿全年。迎接媽祖“回孃家”是範和村300多年的傳統,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二,範和村民都會乘坐漁船浩浩蕩蕩前往巽寮灣漁業村的天后宮,接回媽祖神像。

範和村目前已與社會資本合作,形成一年一度的“迎媽祖旅遊文化節”,吸引了眾多遊客和村民一起坐船出海,體驗這場全民“土味活動”,在這過程中,遊客可以實打實地體驗一把海上人家、漁村民俗的樂趣。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範和村傳統節日,迎媽祖“回孃家”

紅色文化

帶動“美麗鄉村”建設

除了特色民俗,紅色文化旅遊也是惠東鄉村旅遊的一大側重點,惠東縣紅色足跡遍佈,有革命老區鎮16個、紅色根據地村莊71個,其中高潭鎮和安墩鎮已首先受到“特殊照顧”,在全國的紅色旅遊潮流中豎起大旗。

自去年惠東高潭區蘇維埃政權成立90週年紀念活動以來,素有“東江紅都”之名的惠東高潭鎮就成為了珠三角不少遊客回味紅色記憶的首選之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1—9月),惠東縣高潭鎮旅遊接待人數為35.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2億元,同比增長112.6%和132.5%。紅色旅遊有效地帶動了當地居民就業,居民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高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1192元,同比增長9.3%。

與高潭一樣,藏在大山深處的安墩鎮雖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卻因基礎設施落後,鄉村旅遊發展相對滯後。安墩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的誕生地和根據地,是邊縱司令部和東江第一支隊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廣東地區第一批解放區。

據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該鎮將實施交通設施、農村飲水工程建設,還將改善寬帶通信設施、實施電網改造工程。同時,惠東欲借今年粵贛湘邊縱隊成立70週年這個契機,全面統籌安墩“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修復革命遺址、建設革命歷史陳列館、完善基礎設施、實施清水治汙工程等“九件實事”,打造紅色旅遊產業,振興革命老區。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思辨突破

“文化+旅遊”迸發巨大能量

“沒有文化內涵,沒有古建築,沒有民俗文化,鄉村旅遊是留不住人的。”惠東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鍾土清坦言,惠東鄉村旅遊要發展要突破,就要立足本土,挖掘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

這也正是惠東縣稔山鎮範和、長排、大墩、芙蓉四個村的發展之路,自2016年四個村被廣東省列入第三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主體村以來,當地就結合實際,在“一村一品”理念的引導下,四個村分別根據自身特色,樹立了其獨有的文化主題。

“先去範和看三大古圍屋,再到芙蓉八卦井喝一口純淨井水,再到大墩村聽白字戲,長排村下象棋,這就很棒了!”一天之內遊玩四個鄉村且能體驗到不同的文化韻味,惠東縣稔山鎮這條以古村民俗與美麗鄉村風光交織的旅遊路線,就受到了不少遊客的青睞。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佐坑村深藏大山之內,位於烏禽嶂山麓、西枝江源頭

事實上,近年來惠東鄉村旅遊發展強勢崛起的背後,是“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資源有效結合的“化學反應”。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鄉村旅遊產業之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據瞭解,惠東縣巽寮自2012年舉辦首屆媽祖文化旅遊節以來,文旅產業大跨步發展,年接待遊客量由首屆的100萬人次增長到現在的400萬人次。

近年來,惠東立足本土文化,積極引導把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全域旅遊結合起來,推動農業農村與旅遊深度結合,不僅將惠東漁歌、白字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也通過整合古村風貌、田園風光、海洋生態、民俗文化等資源,打造古村觀光、果蔬採摘、騎行出海、趕海捕魚、曬鹽下棋等體驗式旅遊。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羅岡圍是範和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此外,緊緊圍繞“構建山海統籌發展示範縣”的目標,惠東連出妙招,乘著“海陸空”交通大格局形成的大勢,深入推進“山海統籌”發展,堅持陸海聯動,引爆“山”“海”雙翼引擎潛能。全力推進革命老區連片開發建設、聯動發展,以紅色旅遊為突破點,深挖紅色文化資源,盤活深藏於山區的安墩鎮、高潭鎮等一批革命老區,重新煥發生機。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此背景下,惠東的發展藍圖正在徐徐展開。今年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強調,惠州要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歷史機遇上有新擔當新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惠東縣作為珠三角最東端的“大灣區之角”,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隨著“海陸空”現代大交通格局的打開,“大灣區之角”加快向區域樞紐門戶蝶變,惠東更要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產城融合,加快融入大灣區、惠州“一流城市”建設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