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與武漢保衛戰

陳誠與武漢保衛戰

陳誠在武漢保衛戰中接見中外記者。

孫宅巍

今年是武漢保衛戰80週年。發生在80年前的武漢保衛戰,歷時4個半月,中方參戰的有第五、第九兩個戰區,及40餘艘艦艇、100多架飛機,共110餘萬兵力;日方動員了2個軍,及120餘艘艦艇、500多架飛機,共30餘萬兵力。它是抗日戰爭爆發以來,投入軍力最為龐大、綿延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陳誠在這一戰役中,擔任了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長等顯要的職務,是這一戰役的主要指揮官。

戰前準備

自南京失陷以後,武漢已成為中國繼續抗戰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為鞏固這一戰略要地,蔣介石於1938年1月1日,特令組織武漢衛戍總司令部,任命陳誠為總司令。

陳誠於1月11日在就任武漢衛戍總司令後,於26日專門召集各軍師參謀長、工兵人員及德籍顧問,舉行工事構築會議,商討了武漢地區國防工事構築計劃。

蔣介石對由陳誠負責實施的武漢國防工事特別重視,並寄予厚望。1月29日,僅距武漢工事構築會議召開3天,蔣即致電陳誠,催要“武漢附近全部陣地之設計、配備,與防禦工事計劃,及其工事完成(可分第一、二、三期)日期”之詳細報告。緊接著,他又對武漢的野戰工事提出了新的要求。陳誠接令後,於2月20日正式頒定武漢附近防禦工事構築計劃,將國防永久工事分作10區興工,規定每一工兵連每天需完成一個工事。德籍顧問曾提出,工事不可在戰前過早完成,否則易暴露目標,遭敵機轟炸,且有浸水之危險。可是,陳誠因有蔣介石催辦之電令為據,並未採納德籍顧問的建議,仍堅持按原定期限完成。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施工,終於在春季基本告成。這樣,在武漢周圍的大弧形線上及其以內地區,均以永久工事為骨幹,並增築若干野戰工事及副防禦物、交通壕等,構成了一個以武漢為核心的大縱深防禦陣地。同時,陳誠還設置了要塞、水陸道路網及交通工事等等。

除了興辦各項國防工程外,陳誠還負責武漢地區的戰時動員工作。他擬定的動員方針是“使一切能利用以抗戰者,務必全體動員,任何犧牲在所不惜;而同時不應犧牲者,以及足資敵利用者,雖一草一木,亦不應輕易委棄之。”在部隊方面,陳誠謹遵蔣介石的命令,大量使用德籍顧問。在民眾方面,蔣介石特授權由陳誠執掌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對衛戍區內所有民眾團體及動員機構,加以指導監督。陳誠在工商界、農村和青年學生中組織各種自衛團,以及民眾宣傳隊、慰勞隊、救護隊、消防隊、輸送隊、偵探隊、技術隊、徵募隊、工程隊、嚮導隊等。這些民眾組織,在以後的武漢保衛戰中,部分地配合正規部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出任政治部長

1938年2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成立,陳誠任部長,周恩來、黃琪翔任副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組織條例》規定,該部有下列主要職責:“一、關於陸海空軍之政治訓練事項;二、關於國民軍訓、民眾組訓及戰地服務事項;三、關於宣傳及政治情報事項。”同時,政治部對於各地黨政機關執行該部主管的事務,有指導監督之責;就其所主管事務,對於各地方黨政機關的命令或處分,認為有違背法令或逾越權限者,可以在呈准後予以停止或撤銷。可見,陳誠實際上掌握了全國政治訓練、群眾團體和宣傳輿論等方面的大權。他把政治部的主要任務歸納為5項,即:(1)軍隊政訓;(2)民眾組訓;(3)青年訓練;(4)宣導民意;(5)文化宣傳。陳誠在就任政治部長新職之後,隨即於3月在武昌召集了全國政工會議,進一步強調了當前政治工作的路線與任務是:(1)提高軍隊的戰鬥精神,達到國家建軍目的;(2)組織訓練全國民眾,集中全國力量;(3)運用宣傳力量,統一全國輿論,粉碎日軍戰意與野心。由於政治部是特定歷史時期中的特殊產物,在其領導成員中,包括了擔任副部長的中共要人周恩來、擔任第三廳廳長的著名民主人士郭沫若。

陳誠對周、郭二人,熟悉已久。早在他於黃埔軍校及其校軍中任職基層幹部時,周恩來就已經是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校軍政治部主任;後來,陳誠擔任了北伐軍中的團長,郭沫若則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陳誠在同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重新坐到了一起。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積極參與和倡導下,以陳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戰時動員和宣傳教育方面,還是做了不少有利於抗日救國工作的。尤其是第三廳,利用文化藝術,宣傳抗日,鼓舞士氣,對於堅持抗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浴血大武漢

陳誠自1938年春夏以來,陸續擔任了軍隊和三青團方面的全局性領導工作,但此時其主要精力還是集中於以武漢為中心的軍事指揮。陳誠於6月14日奉命擔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21日,將武漢衛戍總司令部改組,正式成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正當武漢保衛戰的序幕已經揭開,日軍兵鋒直指武漢的態勢已經明朗的時候,武漢軍民和全國人民迎來了“七七”抗戰一週年。陳誠利用這個機會,不斷髮表講話和文章,表明了保衛武漢、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念。他於7月4日專門招待了外國記者,向他們報告了半周來的戰況,接著說:“目前的大武漢,政府要用絕對的力量來加以保衛……目前保衛大武漢之戰,將成為我們的對敵決戰的開始,我們在這次大會戰中,要愈加消耗敵人的力量,要擊破敵人的主力。”陳誠還以“以全力保衛大武漢”為題,撰文紀念全面抗戰爆發一週年。文中寫道,“實際上,我是愈戰愈強,敵人卻是愈戰愈弱了,因為我採取的是持久戰略,就以空間換取時間達到消耗的目的,從長期的消耗戰中來爭取最後的勝利。”陳誠特別強調,“無論在消耗敵人,或是打擊與殲滅敵人的意義上,這次大會戰對於整個的戰局,都有重大的決定的作用。”他鼓動軍民:“今日全國民眾,尤其是在武漢的每個軍民,應當激發最大的同仇敵愾心,人人都發誓與武漢共存亡,來守住這個重大的國防堡壘,必能給予敵人以致命的打擊,促成將來決戰中極有利的形勢。”

與此同時,武漢外圍的戰事正在激烈進行。自馬壋、湖口失守以後,陳誠即調集第64軍李漢魂部、第8軍李玉堂部、第70軍李覺部和第25軍王敬久部等20餘師部隊,配置於星子、九江及南潯線的沿江沿湖一帶。他向蔣介石報告,擬集中兵力給日軍一次打擊。蔣迅速覆電陳誠:“決在德安、瑞昌一帶與敵決戰。”

陳誠根據這一指示,於8月5日擬定了第九戰區關於武漢會戰的作戰計劃。其作戰方針為:“以保衛武漢要樞,達成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之目的,應以一部配置沿江各要地及南潯路線,尤須固守田家鎮要塞;以主力控制於德安、瑞昌以西及南昌附近地區,側擊深入之敵,將其擊破而殲滅之。”8月6日,陳誠綜合各方敵情判斷,“日軍主力置於江南,尤側重於陽新至汀泗橋與大冶至賀勝橋之攻略,亟謀速戰速決;作攻南昌犯長沙與由永修犯蒲圻、岳陽之大迂迴行動之公算甚少,但仍必繞截粵漢鐵路以達不戰而取武漢之目的。”遂本其判斷作持久抵抗之部署。上旬,守軍第8軍與第64軍在九江以南沙河、星子一帶與日軍第106師團反覆爭奪,激烈血戰,屢次重創日軍,致第106師團傷亡達8000人,戰死聯隊長1人,中隊長、小隊長死傷過半。下旬,敵分兩路向南潯線進擊。在南潯線戰鬥中,守軍第81師在朱莊、大屋何逐次抵抗,經激戰2晝夜,守衛大屋何的2個營官兵大部戰死,生還者僅8人。9月中下旬,日軍波田支隊溯江而上,逼近富池口。守軍第54軍之第18師官兵,於此奮勇抗擊八日夜,直至要塞陣地工事大部被毀,守軍傷亡殆盡。9月初,武漢保衛戰已經進展到十分緊張、激烈的程度。陳誠於“九一八”7週年之際,著文號召全國軍民“衝破最後的難關”。為了號召大家堅持到最後一刻,他特別強調:“目前我們的責任,是咬緊牙關,堅持到最後五分鐘,堅持到敵人再不能堅持了,那時我們才算渡過了難關。”

9月20日,蔣介石將武漢衛戍總司令部改歸軍事委員會直轄,命羅卓英為總司令;陳誠則專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悉心指揮江南戰事。10月初,日軍第101、第106師團各一部迂迴至德安西南的萬家嶺,企圖從側背攻擊德安的中國守軍。陳誠指揮薛嶽之第1兵團,抽調第4、第66和第74軍三個軍的兵力,將敵軍圍困於萬家嶺,並以犒賞5萬元,激勵將士。9日,薛嶽從各部隊分別選拔勇壯士兵200至500人,組成敢死隊,前赴後繼,奮勇衝殺,當晚將萬家嶺佔領,並連夜肅清殘敵,取得了這一戰鬥的勝利。是為武漢保衛戰中著名的萬家嶺大捷。陳誠獲此消息後,忙於10日中午,以“限一小時到”之急電,飛報漢口蔣介石。急電稱:“敵106及101師團兩部共約四個聯隊,齊日(8日)被我包圍於萬家嶺地區,激戰兩晝夜。經我各軍勇猛進攻,卒於本拂曉全行解決。因敵頑抗,不願繳械投降,致盡遭格斃,陳屍滿谷,棄械遍野,僅數百人向西北豕突,情狀至為狼狽。”蔣介石接到報捷電後,立即於下午4時致電前線各部隊長官,稱“查此次萬家嶺之役,各軍大舉反攻,殲敵逾萬,足證各級指揮官指揮有方,全體將士忠勇奮鬥,曷勝嘉慰。”並宣佈,“除陳長官當賞5萬元,本委員長另賞5萬元,以資鼓勵。”萬家嶺一役,共殲滅日軍第106師團3000餘人,致該師團失去繼續進攻的能力,被迫取消了原定與第101師團共同進攻南昌的任務。據陳誠10月8日報告蔣介石,其所率第九戰區各部在武漢保衛戰中,計殲滅日軍第101師團1.7萬人,第106師團1.7萬人,第9師團1.3萬人,波田、山下等部1.3萬人,總計6萬人以上。

從武漢撤退

萬家嶺一役後,蔣介石雖一再電令陳誠組織江南部隊,堅守前沿,主動出擊,然因守衛部隊經此數月拼搏,亦已疲憊不堪,陳誠只能勉為其難,儘量拖延。10月中旬,蔣介石電令陳誠、薛嶽,一再改變自武漢撤退的時間。10月中下旬,日軍已形成從北、東、東南三面對武漢的包圍;21日,廣州失陷,武漢更顯孤立。蔣介石於24日下令自武漢撤退。25日夜,中國守軍自武漢市區撤離。26日,日軍第23聯隊佔領漢口,波田支隊佔領武昌;27日,日軍第60聯隊佔領漢陽;粵漢鐵路旋被切斷。至此,綿延4個半月的武漢保衛戰宣告結束。

武漢保衛戰結束後,陳誠率第九戰區部隊,撤至江西、湖南兩省的永修、幕阜山、岳陽以南一線。從此,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階段進入了更為艱苦、時間更長的戰略相持階段。

31日,陳誠於江西桂口張發奎總部,召開了第2兵團高級將領會議,決定今後方針為:以迅速培養第二期整個作戰力量,準備轉移攻勢之目的,應於修河、武寧及通山、小嶺、官塘驛以南地區施行持久抵抗,消耗敵人。陳旋移駐湖南平江。11月中旬,長沙大火案發生,陳誠前往處理,並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於長沙。是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令部於湖南南嶽召開軍事會議。會後,陳誠向蔣介石請辭各項兼職;12月初,隨帶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一部分人員赴渝辦公,將司令長官職務交副司令長官兼第1兵團總司令薛嶽代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