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別拿金融創新當體面的幌子啦!

(趙悅 萬里智庫高級研究員)這幾天連續參加了幾個座談會,都和時下熱議的防控金融風險有關,沒錯,最近一兩年,特別是15年那場讓無數股民一輩子忘不掉的“股市震盪”之後,什麼萬寶之爭,什麼資管計劃,什麼萬能險,什麼銀行飛單、什麼槓桿融資,總之,"錢"都是圍著"錢"轉的,因為大家發現,還是“錢”最好“賺錢”,雖說一時間,服務實體經濟、提振民間投資,政策出了不少,可是見效甚微,我看到一個數據,以名義增長計算,民間固定資產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增幅只有0.76,這是什麼意思呢?2011年這個數是25.9!隨後一路下滑,2015年掉到12左右,跌了一半,之後更慘,一路下滑,如今......

問題來了,為什麼大家不愛投資實體經濟呢?答案就一個字,難。

算了,別拿金融創新當體面的幌子啦!

做實體經濟第一難,就是辦事難,我們現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造優化營商環境,可以說國家把問題看得很準,政策也出的很多,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放”、“管”、“服”,每天的新聞都在提出相關的號召,中央對於想幹事的老百姓和企業家應該說給出了極大地誠意,可是,如果你到基層走走看看,不見得都落實得像一碼事,聽過一些朋友的抱怨,我挺想讓大家在北京某區做個試驗,微服私訪一回,辦個公司,辦個營業執照,辦個稅務登記什麼的,試試折騰是什麼意思,不說租房子、開戶,招員工,只見花錢不見賺錢,光是排不完的隊,填不完的表,看不完的規定,您心不大點,是不行的。

做實體經濟第二難,就是賺錢難,成本在這擺著,房租、水電、設備、人工,那樣也不便宜,另一邊,想誠實守信、老老實實的賺錢,這有點難,您的產品行不行?您的宣傳夠不夠?您的團隊好不好?你的渠道通不通?您的銀子夠不夠?有一樣差點,結果就是沒戲,還不如老實在家打份工,不賺錢好歹也不賠。

反過來,看看做金融投資的,簡單多了,首先只要你有本錢,無數人都會找你開戶,你會享受到所謂“專業級”的服務,會有一幫做保險的、做理財的、做股票投資的天天給你打電話捧著你,您有本錢更好,沒本錢也沒關係,人家借給你,所有的手續您只需要籤個名字,別的都有人代勞了。再其次,做慣了工廠的老闆,一下子不用考慮一堆堆的成本問題,那叫一個舒心,再趕上市場錢多,推著大夥向前走,一時間,您會感覺自己也是賺錢的“小金手”。

有這麼多人,這麼多錢,站在金融需求的門口,金融機構當然會動腦子想著怎麼把你手裡的錢拿過來,於是乎,金融創新,成了最體面的幌子。於是乎,什麼P2P、貴金屬、文交所,一股腦全來了。

“創新”,有罪,因為這種假創新、虛創新、空創新的目的是就為了撈錢,聽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的張燕玲老師講過一個例子,現在消費熱,銀行也跟著創新消費金融,你如果買一個東西,信用卡里馬上提出給你貸款,可問題是,你需要嗎?

很多銀行都成立了消費金融公司,招幾個人,但是並不做具體的獲客業務,而是再外包給一家金融服務公司,金融服務公司為了賺錢,他就去斂身份證,斂來了以後就想辦法被你放貸款,比如它可能推薦你買一部手機,可你根本不需要手機,可他告訴你,它可以貸款給你呀,你買了這手機,還可以幫你把手機變現呀,這就是“現金貸”。銀行為什麼願意做呢?利率12%,有錢賺當然貸唄,消費金融公司過一手利率又加12%,這就24%了,金融服務公司再幫你把手機變現,又加8%,買一個手機,利息就變成32%。你想想,這都不是真正需要錢的客戶,可是它真的用金融創新,讓資金轉了一大圈。

不知道過去幾年,多少人被這些金融創新者帶著走進了迷魂陣,比如說什麼資產證券化,每次聽他們講話我都頭大,不光是在中國,美國的次貸危機也是這麼回事,人家華爾街弄出個房地美、房利美,然後弄出個次級貸款、次級債券,您聽得懂嗎?聽不懂沒關係,就沒打算讓你聽懂,反正把你的錢弄走就是了,等到風起雲湧時,才發現黑天鵝、灰犀牛都在身邊趴著呢,您吉祥。

眼下,被犀牛踩了幾腳、天鵝踹了幾下之後,大家似乎有些醒了,咱別那金融創新當幌子成嗎?咱能那錢乾點實打實的事成嗎?一邊是實體經濟嗷嗷待哺,一邊是金融企業胡吃海塞,這席面上的事,還真得改改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