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被圍攻,香港樓市的明天在哪裡?

這段時間,一些論壇上到處都充斥著一些網友對劉德華的人身攻擊和諷刺謾罵。

劉德華出身貧寒,是見證了香港騰飛的一代人。

他用自己勤奮和堅持敘寫了不老的天王神話,成功之後,依然在秉持著樸質的心態為基層做慈善做好事。

那麼,就這麼一位口碑極佳的公眾人物,為什麼還會引發一些香港人的不滿?

答案緣於一個短片——

(短片時間3分鐘,希望大家點開看一下)

“香港曾經走的很快,但近年外面世界也都越走越快,當全世界都向前走的時候,我們香港又在做什麼?”

“買不了房子,租不起樓……”

“如果香港能出現一大片全新的土地,我們會多很多空間,這些基層市民改善生活,就不用等那麼久。新的空間可以用來創業,讓更多的年輕人找到就業的機會,一切社會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如果要長遠紓緩住房問題,「東大嶼人工島」看起來比較可取,可能有人說填海造地需要很長時間,但我認為,不應該因為時間問題而猶疑,相反只要值得做,就應該抓緊機會,馬上做,縮短等候的時間。”

“我們見過一個潮氣蓬勃的香港,我們也見過一個停滯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見到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01

“華仔的錯”

從起步到騰飛,再到停滯,劉德華對香港的一世情懷深入靈魂。

這次他用自己聲音為香港的基層構建了一個可想象的未來—窮人可以從又破又爛的劏房、鴿子籠裡走進充滿陽光的公屋,年輕人可以卸下房子的重擔,灑脫地為未來努力拼搏。

然而,這種畫面對香港一些人來說,卻是「極致罪惡」。他們就是香港的財團和地產商、擁有住房的中產階層、免費獲得土地的新界原住民和所謂的環保主義者。

因為東大嶼人工島開發下來,總計會釋放約1700公頃土地,可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

根據市場供需,開發島嶼,房屋供給增強就會導致房價下跌。

他們著急了,素質一般的開始對劉德華進行人身攻擊,素質稍微高的開始用“人工造島破壞環境”,“政府財力不足”,甚至是“冰川融化會把島嶼淹沒”等藉口進行抨擊。

冠冕堂皇的掩飾下,是醜陋的利益心。

10月10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發表“應對房價高企、房屋供不應求問題”的施政報告後,傷感地說:“劉先生敢於表達自己意見,值得敬佩,他沒有任何錯誤,我們只不過是想為香港下一代做點事情!”

當然在香港,這種事情已經不再是首例,多年來,凡是有人想提出建造公屋,解決老百姓居住問題的計劃,都會引發大規模反對。既得利益者對房價的深度綁定已經將整個社會推入泥潭,寸步難行。

那麼香港究竟為何落到如此地步?房價高真的是因為地少人多嗎?

這個還得回到1997年。

02

碰不得的利益

1997年,香港迴歸,舉國歡騰。

當時的香港因為常年利率低、按揭比例高,房子已經成為了中產階級的首要投資標的,樓價短短几年暴漲了5~10倍,迴歸時,香港的房價已經達到了10000港元。

房價暴漲激發了人性的貪慾,幾乎所有中產紛紛殺入樓市,月薪供房比例達到了74%,也就是香港人平均把74%的薪水拿來供房了。

劉德華被圍攻,香港樓市的明天在哪裡?

樓價連續暴漲近乎透支了一些人一輩子的財富,越來越多的窮人對高漲的房價開始抗議。

香港特首董建華知道其中利弊,草擬德政,推出了著名的「八萬五建屋計劃」——就是每年至少推出8萬5千套住宅,其中一部分為政府興建的公房,計劃10年內香港70%的家庭有房可住,這個計劃可謂宏大。1997年,香港總共就落成了6.44萬套住宅,提高了住宅至少35%的供應量。

然而,八萬五計劃一實施就碰上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了維護穩定匯率,香港金管局不得不緊縮銀根,香港各大銀行也對房貸收緊了口袋,房價一落千丈。

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香港住宅價格下跌了一半,注意,確確實實是一半,完全是自由落體。

可是政府不可能及時調整房地產政策,更不可能把已經開工的公屋給炸掉,結果是新增供給源源不斷,房價稍微反彈就被打了回去。

2003年,非典入侵,樓市雪上加霜,同年8月香港房價觸底,累計下跌超過70%。

一夜之間,香港大量中產階級變成了「負資產階級」,銀行沒收房產,立即流落街頭,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提高,只剩下全家燒炭一條出路。

劉德華被圍攻,香港樓市的明天在哪裡?

房價暴跌後,上街遊行的負資產階級

2003年6月,香港所有按揭貸款的22%是負資產按揭,借款人把房子賣了都還不清按揭,無家可歸的情況下仍然要繼續還款。

這時候的香港人悲痛欲絕,幾乎把房價暴跌,傾家蕩產的罪名都指向了董建華,他們認為沒有八萬五計劃,他們就不會一夜破產。當初就連政策利好的基層階級都很少有站出來為董建華髮聲的,因為50%都有公屋住,感覺房價漲跌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殊不知,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到來,新加坡的樓價跌得比香港還兇,就算沒有8萬5也一樣照跌,因為真正使樓價暴跌的元兇是亞洲金融風暴。

民怨沸騰下,特區政府從此再也不敢提八萬五計劃,擬議中的數碼港、中藥港也沒了蹤影。要知道特區政府的生命線是土地轉讓金和地產稅,地價持續下跌,港府自己就要破產。怎麼辦?

只有縮減土地供應。

董建華黯然下臺的同時,港府提出“孫九招”護盤樓市:取消土地拍賣一年;停止公屋新建計劃;停止私人建屋與混合所有制建屋計劃;取消限購政策;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特別按揭貸款,等等。

這些政策本來是為了救急,影響卻極其深遠,說白了就是兩大原則:減少土地供應,減少公屋興建。2003年,香港樓市總算觸底反彈,2010年收復歷史最高點,背後的最大原因仍然是供給:2010年,香港落成的住宅只有19800套,不足八萬五計劃的四分之一,不足迴歸當年的三分之一,從此房價一路飆升。

至於公屋,本來是控制房價、讓底層人民有居住權的工具,可是港府不但不大量增加公屋,反而把已有的公屋賣給REIT,公屋居民也失去了政府的低房租保護,而當年八萬五時期興建的一部分公房,在房價暴跌時期居然被廉價賣給地產公司改建成豪宅。

從1997年之後,鑑於八萬五計劃的慘痛教訓,再也沒有一屆港府敢於搞什麼“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對於房地產行業都只敢在外圍敲敲打打。而越來越多的港人把自身利益和房價綁定,對提高房屋供應,誓死抵抗。

在今天,劉德華說,我們見證了一個騰飛的香港,同時也見證了一個停滯的香港,其實還不如說是被高房價脅迫,日漸衰退的香港。

03

香港的明天

現在的香港,房價貴絕全球。

全境住宅用地不足18%,人均居住面積全世界倒數。三代人住40、50平米房屋很普遍,大量商品房供應面積30多平米,過50平米就是豪宅了。

擁擠程度苦不堪言,毫無尊嚴。

我有一個朋友,50平米房子裡住著一家六口,有兩張雙層床,兩個老人一張,兩個小孩在另一張的上層,主人夫妻睡的下層是特別設計的,晚上拉出是雙人床,白天收回去,床前支起飯桌。但就是這樣的50平米,價值四五百萬港元!

而香港傢俱店賣的床,一般不超過1米5寬,較多的雙人床是1米37。有人說:“我有兩個夢想,一是世界和平,二是可以從三邊下床”。

劉德華被圍攻,香港樓市的明天在哪裡?

香港劏房

諷刺的是,就在這擁擠不堪的籠屋、劏屋旁邊是萬年不變,佔比香港全境70%的郊野公園和麵積千畝的豪華高爾夫球場。

當然這也是不能碰的「風水寶地」。最頂尖的1%富人怕房價下跌,影響自身利益,既反對住房供應增量,也不希望把良好的自然環境與窮人分享。

陸地不讓用,政府要想讓港人住上房子,就只能選擇造價奇高的填海造地。而現在填海造地也不順利,往哪兒填,都有大量人反對,環保組織上街遊行,附近海景房居民拉橫幅抗議。

歷史滾滾風塵,善惡終有時。

香港房價不斷上漲,讓階級固化的鴻溝越來越寬,經濟像老人一樣越走越慢…

劉德華被圍攻,香港樓市的明天在哪裡?

香港街頭拾荒的老人

香港樂施會最近發表了一份《香港不平等報告》,引述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香港2016年最新的基尼係數為0.539,較10年前上升0.006,創45年新高。

目前香港貧窮家庭數目高達53萬戶,當中30萬戶屬於在職貧窮家庭,貧窮人口超過130萬人,而目前香港的總人口是740多萬。

香港最富的10%住戶的每月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傭工),是最窮10%住戶的43.9倍,這意味著,最貧窮的10%家庭需要工作3.7年,才能換取最富裕10%家庭的一個月的收入!而在十年前的2006年,這個差距只有33.9倍。

收入增長慢、房租上升快,進一步加劇香港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報告稱,2007年至2017年間,香港小型單位樓價及租金分別上升了273.9%及100.01%,但同一時期香港家庭的收入中位數只上漲了54.8%。

不斷上漲的房價和租金,讓貧窮的住戶別無選擇,因此只能繼續擠在環境惡劣的劏房之中。

劉德華被圍攻,香港樓市的明天在哪裡?

被房價榨乾了靈魂的年輕人,逐漸失去了向上的動力,整個香港死氣沉沉。而富人到頭來也不明白,這個社會並不是富人的社會,如果沒有基層老百姓向上努力,創造價值,再高的房價也是風雨飄搖的空中樓閣。

上次金融危機,樓價大跌,香港人把罪責指向了董建華,現在美國加息,樓市下跌,是否又會把罪責指向劉德華呢?而在未來,空中樓閣再次坍塌的那一刻,他們又還能怪誰?

對了,好像前段時間也有一群因房價下跌而打砸銷售處的人,他們和香港的這群既得利益者,真的很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