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債券市場監管政策一覽:防風險基調未改,監管重心向求穩傾斜

2018年債券市場監管政策一覽:防風險基調未改,監管重心向求穩傾斜

12月26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誠信國際)發佈了《2018年債券市場監管政策一覽》,主要觀點如下:


整治金融市場亂象:監管層繼續出拳整治金融市場亂象,延續了防風險、去槓桿的監管思路。在對市場摸底和檢查結束之後,監管陸續推出一系列針對商業銀行業務的政策,涉及委託貸款、大額風險暴露等。政策重點仍在於控制金融交易槓桿、打擊資金空轉套利等,意在引導銀行迴歸業務本源。同時機構改革拉開序幕,金融體系統一監管、穿透監管和審慎監管的趨勢更加明朗。債市的規範化要求也更進一步,監管對債市交易、存續債券管理等要求均有所強化。

資管新規及配套細則:2018年4月下旬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正式稿中打破剛兌、消除多層嵌套、禁止資金池和淨值化管理等基本原則未改,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的監管標準統一起來,大資管行業進入全面覆蓋、統一監管的新階段。資管新規落地之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分別針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託、期貨、理財子公司等領域推出相關監管細則,補充和細化了資管新規的執行要求,給機構業務行為和交易模式帶來一定調整壓力。

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監管:2018年地方政府融資監管核心仍在於打擊地方政府違法違規和變相舉債行為,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對象已從地方政府、地方融資平臺等融資方擴展到資金方和中介機構,從多維度入手來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量。在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之餘,監管也更加註重疏堵結合,繼續“開前門”。同時監管還聚焦國有企業去槓桿問題,推進“殭屍企業”出清,並強化國有金融機構的監管,防範實體經濟與金融風險交叉擴散。

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金融去槓桿過程中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逐漸突出,年內監管層多次發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向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投放資金;同時強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推動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民營企業融資難度上升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重視,10月以來不僅中央召開了高規格會議,多個部門也接連發聲支持民營企業融資,一系列措施對於提高投資者風險偏好、修復市場信心具有積極作用。

債市對外開放:

2018年雖然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有所變化,但對外開放的腳步不停。新的開放措施包括滬深交易所開展“一帶一路”債券試點、債券通改革進一步與國際接軌、財政部擴大外資收益免稅範圍等,同時滬倫通CDR業務相關監管框架也完善起來,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繼續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