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農村金融市場,如何切入更有賺頭?

3萬億農村金融市場,如何切入更有賺頭?

在移動互聯網風起雲湧的今天,新興市場意味著潛在商機。自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決策的出臺與部署,互聯網企業再度掀起佈局下沉渠道風潮,集中火力進軍農村搶佔市場,農村金融領域逐漸成為各路人馬的搶灘高地。

據中國社科院近日發佈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2017年“三農”領域互聯網金融交易金額為400億-450億元,但仍存在3.05萬億元的金融缺口。可見,分食農村金融市場這塊可口蛋糕的機遇良多,各界企業只要伺機而動都有賺得盆滿缽滿的可能。

農村金融前景廣闊,或將成為發展新藍海

農村金融如今仍是一個有待開拓的藍海市場。伴隨著政策紅利的逐步釋放,村民收入水平和消費實力的顯著提升,以及金融產品的收益趨於穩健,農村金融的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要解決好“三農”的發展問題,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好錢從哪裡來的問題。農村金融長期以來都是黨和政府聯繫農村、農民的重要紐帶,近期一系列發展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文件紛紛出臺,更是讓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正迎來政策紅利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指出,要健全符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保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按照國家如此旗幟鮮明的指示,想必農村普惠金融的政策鬆綁與支持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農村金融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各類企業涉足農村金融領域將大有可為。一方面,隨著資本累積在農村地區的初步完成,農民對資金投入、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就上半年農村經濟運行狀況而言,我國農村收入、消費和投資保持著平穩增長態勢。其中1-7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42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30272億元,同比增長10.4%。

另一方面,儘管互聯網企業下鄉大潮迅猛襲來,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仍是農村信用社等傳統機構,因缺乏競爭環境與有效整頓,導致農村金融出現創新主體、金融方式、產品單一及服務渠道散亂等一系列問題,讓發展農村金融既是大勢所趨,更是必然選擇。

此外,農村金融市場還未出現寡頭企業,競爭環境相對公平,市場未被壟斷,目前依然是互聯網企業深入佈局農村金融的最佳時期。

企業組團渠道下沉,切入模式“錢”途未卜

農村金融是農村與金融相結合的產物。當下各類企業組團下沉渠道,致力於打通農村金融的毛細血管,推動農村金融模式與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其中以電商平臺、三農服務商和P2P平臺為主的三類玩家,正在充分利用資源渠道和服務手段,加劇農村金融領域的廝殺,逐漸分化出三類不同的切入模式。

1.基於電商平臺的鏈式金融模式

運用基於電商平臺的鏈式金融模式的玩家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一畝田等,主要依託自身電商平臺優勢,建立線下實體店或電子商務服務站,完善自由農村物流體系,並根據電商平臺收集的農戶消費者購買數據、銷售者和供應商的信用數據,建立一套信用風控模型,提供支付、保險、貸款等服務,推進金融服務下鄉。

以螞蟻金服為例,2014年10月成立初期便宣佈啟動“千縣萬村”計劃,配合集團農村淘寶項目,投資100億元建立一個覆蓋1000個縣、10萬個行政村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推動掛號、繳水電費等各種公共服務落戶農村。2016年12月全面開啟農村金融戰略“穀雨計劃”,計劃三年內為1000個縣、100家龍頭企業、國內“三農”用戶,提供包括支付、信貸、保險的金融服務及1萬億信貸。

此後,螞蟻金融積極探索推進村淘合夥人等線上加線下的熟人模式、供應鏈產業金融模式等,現已形成了成熟的數據化平臺模式。數據化平臺模式是指將淘寶、天貓平臺上的各類交易數據轉化為客戶的信用數據,生成相應的“芝麻信用分”,再將芝麻信用分與信貸額度相掛鉤,從而發展出高效的電商平臺互聯網金融模式。

2.基於農業生產鏈的鏈式金融模式

運用基於農業生產鏈的鏈式金融模式的玩家包括“三農”服務商大北農、新希望和農分期等,重點利用多年累積的線下資源優勢、客戶信用數據優勢,捆綁供應鏈內的的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和農戶,打通貫穿農業產業化的自有供應鏈關係,建立特有的農村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為農業全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投融資、支付等綜合服務。

以農分期為例,2013年創立初期便嘗試從農業經營機械化中的農機分期消費著手,以金融為切入口,接通信託、保險和銀行的資金,為農戶提供擴大生產經營範圍所需的分期消費和貸款服務,串聯起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2016年農分期又基於“賒銷”模式,以線下地推和高度自營的方式,拓展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電商市場規模。

目前,農分期已形成農機、農資、農業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業生產鏈服務體系,通過整合互聯網工具和資金渠道等資源,聚焦規模化種植大戶的生產經營,面向種糧大戶、農機手、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優化、重塑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現代化、智能化。截止至今年8月,農分期已實現促進農機銷售3萬臺,交易用戶數量超過20000戶,預計短期內將在河南、山東等省份成為當地最大的民營農資、農機經銷商。

3.涉農互聯網金融平臺模式

運用涉農互聯網金融平臺模式的玩家包括翼龍貸、人人貸、禮德財富等P2P網貸平臺及其他眾籌平臺,主要以新農人群體、農村居民等低端客戶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互聯網將資金需求端與資金供給端實現有效對接,提供無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服務,及保險、租賃、理財類服務。相較而言,貸款金額因無需抵押物而受信用限制強,對金融機構來說人力成本高,風險把控困難。

以翼龍貸為例,翼龍貸自成立以來就強調農村熟人社會的作用,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打造“三農信貸工廠”,利用翼龍貸借款APP搭建農村金融服務橋樑,通過線上信息撮合與線下風險防控,承擔起資金和項目整合工作,並依靠本地加盟商在管理信貸風險的擔保與支持基礎,推動加盟商承擔起項目發掘、風控、貸後管理、債權回購等職責,從而保障平臺用戶的資金安全,發展出一套適合農村社會的信用甄別體系及風險控制方法,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農村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截止到目前,翼龍貸的服務已經覆蓋了1200多個區縣以及數萬個村鎮,向“三農”領域提供的撮合借款金額近500億元。

切入餘款攬儲領域,有望破解金融渠道下沉困局

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管道,要多方發力,更要雙管齊下。儘管多數互聯網企業已經通過金融借貸努力解決農村“錢從哪裡來”的核心問題,但通過餘額攬儲服務能夠破解農村“錢到哪裡去”的階段性問題。

目前,農村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擁有巨大的市場存量,大約有5億農村人口還生活在金融服務的空白區,還有73%的農戶無法從正規渠道得到貸款,通向農村攬儲的路徑目前還無法真正延伸到每一個農戶。

為此,信用社、農行、郵儲等金融服務機構響應國家普惠金融的政策號召,全力推進農村普惠金融,主要運用第三方支付技術,線上線下相結合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金融服務,比如水電費繳納、手機充值、社保繳納、機票火車票購買等服務。58農服、宜農科技等涉農企業也紛紛瞄準市場空白,通過與大型商業銀行合作,在農村網點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以58農服農村金融服務站為例,58農服通過與長沙銀行展開合作,利用前期建設“益村”平臺的經驗和資源,獲得了政府的支持與用戶的信賴,藉助村級合夥人模式,構建鄉鎮主幹站點+N個村級站點的服務體系,打造面向鎮村群眾的金融服務生態圈,方便群眾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金融服務。

58農服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以農村金融服務站提供小額現金支取、轉賬匯款、現金匯款等基礎性金融服務,及餘額查詢、交通罰繳處理、醫保繳費、電費話費繳納、金融知識普及、網上購物、農產品外銷等綜合性服務,推動“金融送下鄉,服務送到村”。今年10月至今,58農服農村金融服務站已在益陽打石灣村等數十個行政村紮根,服務周邊5萬多位村民,僅打石灣村農村金融服務站開業十天就已攬儲金額達1080萬元。

無論是金融借貸,還是餘額攬儲,各類切入模式都已經日漸明確,但各大金融服務主體的“錢”途依舊未卜。作為農村金融的傳統生力軍,傳統金融機構一早便掌握著進軍市場的入場券,具有先發制人的優勢。與傳金融機構不同,互聯網企業儘管是後進生,但依託互聯網,以流量加持為基礎,深入農村互聯網領域,無疑也能又好又快地切入市場、搶佔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