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海作戰:機器人制勝

2025年南海作战:机器人制胜

2025年南海作战:机器人制胜

美國會以3萬名兩棲作戰人員的生命為賭注,攻擊南中國海的島礁嗎?

  • 美國海軍陸戰隊四位軍官(2018.9.26)

  • 作者:斯科特·科莫,奧利維亞,諾亞斯帕塔羅和傑夫·卡明斯

  • https://warontherocks.com/2018/09/how-the-marines-will-help-the-u-s-navy-and-americas-allies-win-the-great-indo-pacific-war-of-2025/

HOW THE MARINES WILL HELP THE U.S. NAVY AND AMERICA’S ALLIES WIN THE GREAT INDO-PACIFIC WAR OF 2025

海軍陸戰隊將如何助力美國

及其盟友贏得2025年印-太戰爭

美國會以3萬名兩棲作戰部隊的生命為賭注,攻擊南海的島礁嗎?

許多頂級戰略思想並不這麼認為,我們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有一些看法。

對擁有核武器的競爭對手進行大規模兩棲攻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這使得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頂級智庫和許多觀察人士,對未來此類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然而,這並沒有阻止海軍陸戰隊繼續闡明它的意圖(即使是在它的遠見卓識的概念中)優先考慮這個特定的強行進入任務。如果“兩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聯合武裝介入行動”仍然是海軍陸戰隊採購和軍力擴充背後的驅動力(上一次這樣的攻擊發生在68年前),那麼誰又能指責納稅人質疑海軍陸戰隊每年400多億美元的開支呢?

對於那些懷疑海軍陸戰隊實施大規模兩棲武裝行動持的人來說,我們最近的一篇關於“戰鬥機器人”作戰團隊概念的文章似乎引起了一些反響。“戰鬥機器人”作戰團隊的概念想象出精幹的、致命的、高度可分配的海軍精確打擊分隊。這一概念認為,經過適當訓練、受過良好教育並裝備有人工智能、自主武器系統和徘徊彈藥的海軍陸戰隊快速機動團隊,能夠支持海軍演習,以投射力量並實現海上控制。

文章發表以來,我們很高興收到來自海軍陸戰隊員和水兵,以及士兵、飛行員和其他國家安全部門的積極反饋。考慮到這種概念在多個作戰司令部和軍事行動範圍內的價值,許多人還希望類似作戰機器人作戰團隊的概念能夠代表海軍陸戰隊的未來。但他們也要求瞭解更多細節。

本文的目的是:通過設想在2025年的印度-太平洋戰爭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致命性戰鬥機器人蜂群從各個方向攻擊敵人,無論是在沿海地區還是在對峙範圍內,都能使對手陷入“毫無勝算”的困境,為美國政策制定者贏得空間和時間。

作戰機器人

海軍陸戰隊及其作戰力量可以作為加強美國聯盟架構和阻止修正主義大國的重要手段,以支持有利於美國的國際秩序。同時這些部隊可以提高海軍應對發展中威脅的能力,延長決策時間並擴大政策制定者可用的機動空間。這些手段是避免美國軍方成為“ 紙老虎 ” 的重要途徑。

在我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約有23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已經在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以西前沿部署。他們與美國在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和菲律賓的盟友和合作夥伴並肩作戰。作為第31海軍遠征部隊等部隊的一部分,他們也登上了美國海軍艦艇。這些陸戰隊員在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執行任務。他們還經常得到其他海軍遠征部隊的增援,負責訓練和協助泰國、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盟友和合作夥伴。總的來說,這些海軍陸戰隊是國防戰略四層運作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接觸”、“遲滯”、“增援”和“國土安全”。它們在“接觸”中至關重要,如果對手的攻擊性行動需要“遲滯”。“接觸”部隊“旨在幫助我們在武裝衝突級別以下更有效地競爭”,而“遲滯”部隊則“延遲、削弱或拒止對手的侵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高級領導人解釋說,為了在這些層次上有效地作戰,“海軍陸戰隊必須具有作戰的可信度,並以作戰為導向,以提供可信的威懾。”

海軍陸戰隊員的“接觸”行動中的大多數都無人關注。除了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日常互動培訓和保障活動之外,還沒有足夠的人知道這些海軍陸戰隊員還執行關鍵的戰略任務,例如幫助有需要的盟友。例如海軍陸戰隊如何幫助應對日本和菲律賓最近的自然災害。還要考慮2014年日本數千名前沿部隊海軍陸戰隊的無形價值,當時北京和東京之間的緊張關係是東海島嶼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所說的,“讓我重申,我們對日本安全的條約承諾是絕對的,第5條涵蓋日本政府下的所有領土,包括尖閣群島。”

具體到戰鬥機器人的概念,這些海軍陸戰隊員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近期潛力,能夠在國家的“接觸”和“遲滯”中實現並提供更多能力。這種潛力使他們能夠提供破壞性更精確,更致命,後勤可行且最終有效的威懾。這樣無疑會提高任何潛在對手的升級成本。

戰鬥機器人概念與目前存在的概念有何不同?戰鬥機器人將比今天亞洲海軍陸戰隊的戰場更具殺傷力和機動性。威懾的基礎是威脅能力,以及威脅的傳播和後續可信度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兌現威脅。

如果對手非法違反條約盟友12英里的領海邊界或考慮對合作夥伴採取侵略行動,戰鬥機器人可以提供可靠的打擊能力以讓盟友或夥伴放心,就像美國助理部長Randall G. Schriver所說的,最近美國會通過幫助維護國際法並確保民用和軍用船隻的航行自由,戰鬥機器人將有助於為美國和盟國武器以及他們所捍衛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提供另一個“ 必不可少的勝利”。

無論是開始兩棲航運還是在日本,澳大利亞,關島或其他地方的陸地上,這些戰鬥機器人與傳統概念相比具有最低的後勤要求和出色的火力,這正是國防戰略所需要的:致命,敏捷,彈性。此外如果戰鬥機器人增援部隊需要“遲滯”任何與美國和盟國利益相悖的潛在敵對行動,下面的圖形說明了諸如海空特遣部隊(MAGTF)MV-22和KC-130s等平臺的速度。

2025年南海作战:机器人制胜
2025年南海作战:机器人制胜

假設某次地緣危機,競爭對手試圖奪取部分條約盟友或合作伙伴的領土,該領土擁有海底網絡節點。223海底電纜系統負責超過99%的跨洋數字通信。在685個海底電纜網絡節點中的366個位於島嶼上,其中許多位於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

從美國,盟國和商業監視能力,聯合部隊海上部隊指揮官傳來信息,數千名對手突擊部隊,開始海軍航運,向東航行約16節。這個對手部隊距離預期目標300英里。對此聯合部隊海上部隊指揮官有大約20個小時制定並實施一項計劃。

由大約200名海軍陸戰隊員組成的戰鬥機器人部隊,分為12個作戰團隊。聯合部隊海上部分指揮官命令海軍陸戰隊進入陣地,以削弱敵方的攻擊。海軍陸戰隊與與美國海軍陸戰隊一起訓練過這種情況的盟軍部隊合作,通過有機全地形車輛和當地交通工具在三小時後到達這些位置。在濃密的植被中,有100多架在空中巡飛的火力單元,這些戰鬥機器人無須機場就投入使用,海空特遣部隊(MAGTF)可以探測、群集,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幾十英里範圍內消滅敵方海軍艦艇。此外它還是一個能攜帶20磅有效負載的平臺,射程500英里。

2025年南海作战:机器人制胜

在這次迷你MAGTF行動的同時,聯合部隊海上部隊指揮官命令另外三個戰鬥機器人部隊進入攻擊位置。MV-22從500英里外的一艘船上發射的一個巡飛彈,三小時後到達。第二個戰鬥機器人部隊從一艘獨立的船上通過具有導彈功能的快速攻擊飛行器進行穿插,準備採取壓制地面或快速攻擊敵人。第三個戰鬥機器人從MV-22的前沿陣地發射,並在5個小時後到達1,200英里。

聯合部隊海上部隊指揮官以及美國和盟國決策者現在擁有1000多名人員,擁有近1000個巡飛彈,以及刺刀,手榴彈,步槍,機關槍,火箭,迫擊炮,和遠程導彈。這支部隊準備好從各個方向與對手交戰,範圍遠至500英里。此外由於海軍陸戰隊的創新努力,該部隊還可以從靠近防禦陣地的位置3D打印數百個巡飛彈。此外自主飛機和船隻可以將這些武器直接運送到分佈式戰鬥機器人部隊。

此時對手還有10個小時才能穿越海洋。美國和盟國決策者向威脅國家的領導層傳達了聯盟部隊的立場,並準備維護國際法和美國共同防禦條約的義務。

你認為敵人接下來會怎麼做?

威懾的變化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戰鬥機器人概念的威懾價值和核武器的威懾價值。核武器是“緊急情況下的破窗武器”,當你摁下開關時,所有的賭注都完蛋了。然而只要作戰機器人的部署和溝通得當,不僅有助於確保玻璃不被打碎,而且在需要時提供滅火器,就像海軍陸戰隊在歷史上所做的那樣。它們不打算取代後續的“增援”部隊,但它們可以平息最有可能發生的危機。他們在為決策者提供執行政策選擇的時間和空間的同時,也幫助了海軍,安撫了盟友和合作夥伴。

根據危機的不同,政策選擇可能與剛剛描述的情景相似:帕特里克•克羅寧(Patrick Cronin)和亨特•斯蒂雷斯(Hunter Stires)的海上反叛亂運動、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和喬納森•所羅門(Jonathan Solomon)的“威懾拒止”,或者可能是執行t.x•哈梅斯(t.x Hammes)提出的“海上控制”戰略。在後一種情況下,數十家已經在“接觸”內的作戰機器人將進入位置,以幫助海軍和美國的盟友及合作伙伴,為決策者爭取空間和時間。

2025年南海作战:机器人制胜

在這個數字化,全球化,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時間和空間的力量是寶貴的。就像股票市場正在尋求利用毫秒級交易一樣,政策制定者需要贏得額外的時間來思考策略、外交反應和採取其他政治活動。在等式中添加更多算法,無論空間如何,時間值都會繼續增加。已經前出部署的作戰機器人小組將在無須動員整個海軍陸戰隊的情況下,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增強整個戰區的可信性並提供精確的能力。這減輕了海軍和其他聯合部隊的不必要負擔,贏得了所需的時間,並控制了在必要時調動“增援”部隊所需的海上咽喉要道。

雖然核武器是可信的(考慮到廣島和長崎的教訓),但它們的效果稍差,因為對手可能認為美國不會像在本文中提出的情況那樣使用核武器。換句話說,在大多數衝突升級的時候,它們涉及的方式太多樣化了。這就是作戰機器人可以用武之地。核武器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和彈性,但靈活性有限。

現在作戰機器人部隊可以提供一種致命的,靈活的,有彈性的選擇來阻止和發動戰爭,包括那些在傳統衝突門檻以下的戰爭。作戰機器人部隊的能力在程度上和種類上都是多樣化的,並且具有升級進化的可能。我們有可能會需要用到它們。

作戰機器人如何成為現實

1.在政策層面,採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任的建議:停止優先考慮“少量精緻,昂貴,有人駕駛,難以替換的系統”,接受“大量的、廉價的,無人駕駛的、可消耗的自主的系統,確保其在新的戰場信息環境中生存,並壓倒任何潛在的對手。”

2.高層領導定期與美國的頂尖技術公司在硅谷,奧斯汀,波士頓,和其他地方溝通,解釋海軍陸戰隊如何將道德採用人工啟用智能系統,以幫助保持和平,拯救生命,遏制戰爭。

3.海軍其他聯合部隊,機構間合作伙伴以及主要盟國和合作夥伴共同制定新的學說,組織總部結構和培訓標準,以確保廣泛瞭解機器人作戰部隊的能力,定期評估和整合海軍力量。

4.加倍努力,優先選擇、培訓、教育和保留一批更成熟、更有技能的近戰小型單位領導,這將作為作戰機器人部隊的基礎。幾十年來,軍方一直在討論這種努力。現在已經是時候貫徹馬蒂斯的“ 近戰殺傷特遣部隊”的意圖了。

5.按照最近的“海龍實驗”建議,改變基礎單元的組織、設備和培訓。任何認為海軍陸戰隊還是老古董的想法都必須立即消除。

6.加快推進致命性巡飛彈的研發部署,以將其支撐能力覆蓋整個海軍。同時確保部署包括啟用人工智能的致命自主武器系統,可提高精確度,縮短響應時間,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錯誤,以便快速進行目標分類和響應。

7.確保2019年海上航空計劃反映這一優先事項。是時候讓傳統上有人駕駛的航空界開始認真接納小型、遠程操控和自動駕駛飛機了。在2018年的海上航空計劃中安排這些能力的部分不到1%,而且其中還使用了過時的技術。概念是一個開始,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撥款,這些變化將會使枯竭。

8.在新興的“海龍II”(Sea Dragon II)試驗上加倍努力,特別關注於確定負載、機動和能力集,以支持分佈式和快速機動作戰機器人。

9.投資建設專用的融合綜合海軍網絡,以幫助實現這些單位和武器系統的感知,提示,指揮和控制。

10.加強海軍陸戰隊對培養和授權自下而上的創新和草根協作的承諾,就像安德的廚房和海洋製造者一樣。這些努力培養了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的文化以及技術素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