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三大志願,最後一個是寫本書,讓全世界人評論好壞


毛主席的三大志願,最後一個是寫本書,讓全世界人評論好壞

1961年8月在廬山時,毛澤東曾和身邊的衛士張仙朋閒談,他感慨地說:我有三大志願:

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業,搞一年農業,搞半年商業,這樣可使我多搞調查研究,瞭解情況,我不當官僚主義,對全國官員也是個推動。二是要騎馬到黃河、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我對地質方面缺少知識,要請一位地質學家,還要請一位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一起去。三是最後寫一部書,把我的一生寫進去,把我的缺點、錯誤統統寫進去,讓全世界人民去評論我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毛主席的三大志願,最後一個是寫本書,讓全世界人評論好壞

這三個願望中,就有沿黃河實地考察,可見毛澤東的黃河情結之深。其時,毛澤東是全國人民偉大的領袖,工作自然是千頭萬緒,許多大事需要他去考慮,這些看似普通的要求,對他來說就成了奢望。

1963年的金秋時節,毛澤東坐在中南海豐澤園的搖椅上,心頭一片空明。十幾年過去,共和國基本上處於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與蘇聯的爭論也以“九評”的發表暫時告一段落,國內反動勢力已逐步被肅清,自然災害已基本渡過,“大躍進”的問題經廬山會議也初步得以平息,經濟建設正處於調整發展狀態。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忽然感到一陣少有的輕鬆,於是,詩人的情愫又在他的身上覆活了。少年時代的毛澤東曾與好朋友蕭三交流過,他一要通曉中國各朝代的歷史,尋找一條中國之路;二要周遊名山大川,結交天下志士墨客,找到國家興衰的規律。舊年的夙願被點燃了,毛澤東告訴身邊的汪東興,他要到黃河源頭去開始他的叩問,這江山如何千秋萬世,無疆無限,毛澤東以他獨有的固執拍板了,汪東興就只能馬上去落實。

毛主席的三大志願,最後一個是寫本書,讓全世界人評論好壞

第二天,蔡順禮帶圖門去中南海,汪東興把任務向圖門作了交代,並強調絕密,內蒙古自治區領導只能告知烏蘭夫和政法委書記,內蒙古軍區領導只能告知第一書記和主管政法的副政委。

這年的2月,圖門帶領一支精幹的小分隊,帶著汽車和馬匹,出發考察內蒙古境內的18個縣。他們不僅要考察沿黃河的地形、文物、史志、風土、人情,還要調查社情、道路、人員成分、政治環境,包羅萬象,詳細之至。小分隊的成員們,除了內蒙古公安廳警衛處長查德格爾隱隱約約猜到一些外,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執行這次任務,圖門心裡清楚,他要向偉大領袖提供考察路線上的一切細節。

考察的路上,歷盡了艱辛。小分隊踏著未融化的冰雪,頂著西伯利亞刺骨的寒流,吃著凍硬的乾糧,喝著雪水,艱難地行進在廣漠的草原、戈壁、沙漠上。這一群現役的或者曾經的軍人,以長期軍旅生活磨練出來的韌性,不怕野狼的襲擊,不怕沙暴的瘋狂,不怕刺骨的冰河,走過了18個旗縣,獲得了豐富的資料,和戰爭期間送情報一樣火急,這些資料迅速報到了中南海。

轉眼又到了夏季,又一批專家、學者被派來,從專業學術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考察,考察形成的資料迅速報送到了中南海汪東興那裡。圖門在此期間,精心挑選了馬匹和好騎師,到北京教毛澤東騎馬。又專門從騎兵部隊抽調武藝、膽略、騎術都十分精良的戰士,組建了騎兵警衛部隊,一邊等待中南海的指示,一邊嚴格訓練。

1965年就在等待中悄然過去了。1966年,毛澤東在他豐澤園寬大的書房裡,吸著煙踱著步子,對階級鬥爭問題、領導權問題、修正主義問題的思考,已佔據了他的幾乎全部身心,考察黃河的問題已經沒有心力了。

毛澤東一直很關注黃河,筆者考證,毛澤東曾多次想暢遊黃河。1958年8月7日,他視察鄭州蘭封東壩頭,就打算橫渡黃河,保衛人員再三勸阻,終於作罷。1959年9月21日,他在山東濼口險段視察黃河,對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說:全國的大江大河我都遊過了,就是還沒有遊過黃河,我明年夏季到濟南來橫渡黃河。但終其一生,毛澤東沒有遊過黃河,這對毛澤東來說,是一種遺憾。

毛主席的三大志願,最後一個是寫本書,讓全世界人評論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