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產和外資機器人廠商的增速差距恐怕還會越拉越大?

2018年,機器人行業更像是整個製造業的一個縮影,在表面穩步增長平靜湖水下,暗流湧動,撕扯著國產機器人廠商的小舟。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1-10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8452臺(套),同比增長8.7%,10月當月產量為9590臺(套),比上年同月下降3.3%。

和整個製造業發展趨勢差不多,機器人行業借勢2017年的爆發式增長,在2018的開端,“慣性”增長了一個季度,甚至沒有等到上半年結束就開始增速放緩,一路向南。

對比2017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創造增速和容量的兩個歷史新高,2018年甚至可以說是給了機器人行業一個迎面“暴擊”,擊碎了很多人大展宏圖的美夢。然而,不樂觀的形式更讓國產機器人品牌的劣勢暴露得更加明顯,在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一改此前連續上升的局面,開始下滑,與此同時,外資機器人品牌迎來了大幅上漲。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國產機器人廠商真的到了不得不正視固有問題的“存亡之秋”。

夢醒後,誰來買單?

1傳統受眾行業迎來寒冬從行業來看,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行業,2018年出現了明顯下滑,即便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整體數據沒那麼“難看”,但這已經對於很多機器人廠商造成了很大影響,對於產品線單一的廠商來說,甚至是“毀滅性打擊”。而在去年的顯著增長點3C行業,今年的發展也並不景氣。而且,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5G技術以及手機屏幕材質等問題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讓手機制造廠商對於設備投資更加謹慎。2

投資市場逐漸“冷卻”和情懷滿滿的製造行業不同,資本市場顯得更加敏銳,在期望值一再降低的情況下,逐漸理性,這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了很大困難。此外,國家政策的力度調整,讓很多企業捉襟見肘,即便是一些體量大的企業也不得不降低技術研發資金。

3國際貿易摩擦攪局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很多國家對於中國高端製造業的防範甚至打擊,同樣影響著機器人行業的出口。對於核心零部件技術短缺的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他們不得不考慮,如果沒有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加持,自己的產品還能走多遠。

4中低端,只配打價格戰除了外部的“撕扯”,國內機器人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已經讓這艘行進不穩的小船搖搖欲墜了。

汽車行業有“肉”吃,那就扎堆兒湧進一群焊接、噴塗機器人,3C崛起了,那就都轉頭加碼電子製造,快速迭代背後,一群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機器人面面相覷,為了贏得市場,只能價格一降再降,昂貴的進口零部件已經讓“薄利多銷”那一套不那麼好用了,費力不討好,行業上層的泡沫開始慢慢破滅。

寒冬裡,“國貨”當自強

儘管2018年機器人行業發展得並不輕鬆,但從現今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保有量來看,依舊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多外資企業信心滿滿,並沒有受到眼前形勢的影響,持續加碼機器人業務。國產廠商也是時候重整旗鼓,奮力一搏。

1揚長避短,擺脫惡性競爭在傳統行業下滑的情況下,理論上來說,國內和外資機器人廠商的起跑線已經拉近了,很多外資廠商已經開始大力佈局細分領域,對此,國內廠商也應當找到自己的定位,牢牢抓住自己擅長的細分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不僅能夠獲得市場機會,更避免惡性競爭,推動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市場應用當中,也應當利用國產品牌的優勢,與傳統工藝實現融合,依靠產品和服務打動受眾廠商。 2提高研發能力,打通產業鏈如今,擁有整套機器人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品牌屈指可數,在如減速機一類的核心零部件領域依舊嚴重“受制於人”。

因此,研發能力是整個國產機器人領域急需加強的部分,很多整機廠商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正處於積極轉型當中。而對於一些零部件廠商來說,提升產品性能,縮小與國外產品的差距更是當務之急,也是有效控制成本的關鍵。因此,行業內企業應當進一步加強合作,打通產業鏈,共同推進行業的發展。

3留住人才,方能長遠行業的發展不是一代人就能夠推動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製造行業人才流失嚴重,甚至出現斷流情況。為了推進行業的長遠發展,人才的培養同樣不容忽視。這一點,我們同樣應當藉助國產品牌的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強產學研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2019年,国产和外资机器人厂商的增速差距恐怕还会越拉越大?

在2018中國機器人企業家峰會中,機器人產業聯盟面向國內機器人廠商做了快速調查,2019年,國產和外資機器人廠商的增速差距會拉大還是縮小?

面對靈魂一問,國內廠商們的觀點各佔一半,基本持平,那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來辯!

2019年,国产和外资机器人厂商的增速差距恐怕还会越拉越大?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