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相信每個不斷提醒、催促、嘮叨孩子的家長,都希望孩子不用家長這樣監督著、催促著就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但是沒別的辦法,“撒不開手”啊。孩子上課愛走神、寫作業總拖拉,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什麼道理都懂,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可總是“管不住自己”。剛說完的時候能做到,但就是堅持不了多久,沒幾天又回到老樣子。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很多大人也有類似的情況,並且自嘲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積極廢人”。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想要好好學習,但不能堅持,“有心無力”,主要原因就是意志力不夠。有了一定的意志力做基礎,才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養成好習慣。

意志力的“肌肉能量模型”

想要提高孩子的意志力,就需要了解意志力有哪些特點和規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為了系統地觀察和測量意志力的極限,在十多年裡做了一系列實驗。我們來看一個比較典型的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一些還沒有吃午飯有些飢餓的學生,在每個人面前放兩盤食物,一盤是香甜可口的巧克力餅乾,另一盤是胡蘿蔔。之後研究人員告訴第一組學生想吃哪個就吃哪個;告訴第二組學生,如果餓的話只能吃胡蘿蔔,不能吃餅乾。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實驗一開始,第一組學生就拿起餅乾開始大嚼起來,而只能吃胡蘿蔔的第二組學生大多一臉苦相,控制著自己不吃眼前美味的餅乾,這簡直就是一種煎熬。研究人員通過監控觀察到,有一名第二組只能吃胡蘿蔔的學生拿起一塊餅乾,聞了一會兒,又不捨地放回了盤子裡。這足以證明,在這個過程中,只能吃胡蘿蔔的第二組學生調動了自己的意志力,而可以吃餅乾的第一組學生則沒有這種感覺,他們的表情相當放鬆和愉快。

15分鐘後,研究人員給兩組同學出了同樣的“一筆畫”謎題(實際上無解)讓他們解答。這樣的題目解不出來又沒有成就感,要完全靠意志力堅持做下去。

你猜哪一組學生,會在這個任務中堅持的時間更長?是剛才沒有進行自我控制的第一組,還是隻能吃蘿蔔已經進行了自我控制的第二組?

實驗結果是,剛才那組已經進行了自我控制,要忍耐住巧克力餅乾的誘惑,只能吃胡蘿蔔的第二組學生,在後面任務中堅持的時間遠遠低於另一組,平均只堅持了8分鐘

就放棄了;而可以吃餅乾的第一組學生,則平均堅持了16分鐘

這個實驗說明,意志力會隨著使用而減少。前邊在抵抗巧克力餅乾誘惑的時候,消耗了一部分意志力,後面的任務可以用的意志力儲備就會減少。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根據這一系列的實驗,鮑邁斯特提出了意志力的肌肉能量模型: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它的能量是

有極限的,會隨著使用而減少,會有疲憊感,使得做後面任務的自控力資源不足;同樣,意志力也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的。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合理分配和使用意志力資源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孩子很多次下決心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四十分鐘,卻常常做不到,為什麼每天剛開始做作業的時候效率還行,但到後邊越來越堅持不住,這是因為他的意志力資源跟不上了。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這個意志力的肌肉能量模型讓我們瞭解孩子的自控力原理,我們要的根據孩子的意志力水平來對他提要求,併合理分配意志力資源

*我們在給孩子佈置學習任務時,要根據他的自控力水平來確立目標,如果超過他的自控力水平太多,他的意志力資源就不夠用,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要讓孩子的意志力能精準地用在重要的學習任務中,“好鋼用在刀刃上”。如果前邊提左一個右一個可有可無的任務,讓孩子的意志力資源先消耗了很多,就會使得孩子在後面的學習任務中自控力能量不足。

通過練習提高意志力水平,讓孩子學習更專注

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體會和明白,通過鍛鍊是可以提高能力的。

比如週末帶著孩子爬山,他爬不動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講:“因為你以前沒有一口氣爬過這麼高,所以你的肌肉沒有那麼多力氣。現在你可以試著堅持再多爬一段,那樣會很累,肌肉明後天還會痠疼。可是經過這樣的過程,肌肉才會更強壯,讓你有更多的力氣”。這樣孩子就明白了,原來肌肉是這樣變得強壯的,很累的時候再堅持一下,後面力氣就會增長。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下次爬山的時候,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增強了,可以一口氣爬得更高,這時可以對他說:“人的意志力也像肌肉一樣,如果你想有更強的意志,那就需要像鍛鍊肌肉一樣不斷給它超過原有水平的練習。比如學習的時候,當你覺得很累或者沒意思,快要堅持不住時,你再咬牙堅持一會兒,再堅持10分鐘,用不了幾個星期,你的意志力就增長了,以後再學習的時候就不覺得辛苦了。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這樣孩子以後每次學習的時候,都會形象地想起意志力像肌肉一樣能增長的樣子,而增長的辦法就是“堅持不住的時候,咬牙再堅持一下”。有了這樣的形象的認知,和切身的體驗,孩子在堅持的時候,主動的控制感就會特別強,就能逐漸堅持得住。

“瓶頸期”的認知與突破,讓孩子形成堅毅的品格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待人的成長,一項知識的學習至少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第一階段,是“學”,掌握知識。

無論學業中的聽課、寫作業,體育中的某項運動,才藝上的樂器,還是生活中的洗臉、刷牙,以及為人處世、遵守規則,都是先有學的過程,通過教學的過程,孩子得到相關的知識,表示孩子“明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步驟就快速完成了。

這個階段對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是充滿樂趣的,畢竟瞭解新知識是人的本能。孩子初始的興趣,大多處於“學”這個階段。比如彈琴,剛接觸的時候覺得很快樂,因為手指一彈下去就有好聽的聲音出來,孩子會很開心地彈,興趣盎然。

很多大人也是這樣,他們可以買過看過很多書,也在網上閱讀和收藏很多文章,享受這種“學富五車”的感覺,樂在其中。平時閒聊侃大山沒他不懂的,什麼領域都能發表點兒不同意見。但是一到工作和生活中,學過的這些東西卻大多用不上,是沒有實戰價值的“紙上談兵”。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學”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習”,變成技能。

這個階段強調的是刻意地練習和實踐。孩子把剛剛學到的知識、方法和技巧等通過多次練習變成自己的技能。比如孩子剛開始刷牙的時候,可能弄得到處是水和牙膏泡沫,甚至衣服也弄髒了,之後父母還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幫忙處理。這就是孩子練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錯誤遞減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可能犯10個錯誤,經過練習,明天可能9個錯誤,後天犯8個錯誤…以此類推,直到沒有錯誤。當孩子的錯誤減少到零的時候,說明他把學到的知識變成技能,完成了學習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三週左右的時間。

這個階段相比第一個階段,過程明顯要長很多,並且多數時候是比較折磨和煎熬的。這也是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迴避這個階段的原因之一。這個階段在很多場合也被稱為“瓶頸期”。

很多家長對這個階段缺乏正確的認知,當孩子剛學了一項新知識,還在形成技能的練習階段時,想當然地認為“學會了弄懂了,就不該再犯錯”,看到孩子在嘗試中犯錯,卻看不到錯誤遞減的過程,而認為孩子“不聰明”“不認真”“不上進”,甚至是故意和自己作對。這樣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進程,對學習不能形成正確的認知,久而久之形成了難以調整的負面的自我評價。

*讓孩子認識和體會“瓶頸期”

當孩子學琴的時候進入瓶頸期,一個技巧怎麼練習都不對,很多天看不到自己的進步,這種情況孩子會感覺無聊、煎熬,不想再繼續堅持下去了。這時就要和孩子講:

“你看這個技能很難,四五天了都沒有提升,讓你感到有點煩,覺得自己很難堅持下去了,是吧?這就是進入瓶頸期了。“

“所有技能學習都這樣,到了一個階段之後,就會在某一個點上卡住,一段時間內很難提升,大概要三週的樣子。“

“在這個三週左右的時間裡,只要一直去堅持練習,練你的指法,練雙手的配合和速度,那麼三週之後,你就過了這個瓶頸期了。“

“那時你會發現你的技能突然間長了一大截,你就突破這一關,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了。堅持三週試試看,三週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當這個曲子彈熟練的時候,再來回顧一下讓他卡住的那個技巧,孩子肯定會發現,現在真的覺得沒有那麼難。這時就可以對孩子說:

“這個跟肌肉練習是一樣的,彈琴時你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掌握好一個技能後,你再面對這個技能時,就是小菜一碟了。”

“當然,在下一個階段,練一段時間後,又會進入一個新的瓶頸期。到時你再堅持和觀察,看看怎麼能夠度過那個瓶頸期,在那之後自己又得到哪些提高”。

培養孩子自控力:堅毅,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意志

這樣孩子對練習和瓶頸期,不但有了全面的認知,也有了成功的經驗和深刻的體會。以後不但不怕碰到瓶頸期,還會很期待瓶頸期,期待看到自己通過咬牙堅持後,能夠獲得什麼新的成長。

學業上各科目的學習中,也都有很多技能,需要孩子在練習中才能掌握。比如,孩子學會了加減法,不代表口算不會犯錯,要提升口算的技能,需要很多次有針對地練習;小數點的知識學會了,不代表在計算的時候不會犯錯。這時犯錯不是“不小心”或者“馬虎”,而是因為缺少必要的練習。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才能成為熟練的技能,不再犯錯。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意志力就得到了鍛鍊和加強。


總結:我們的意志力像肌肉一樣,是有極限的,是可以通過鍛鍊而加強的。所以,讓孩子要把有限的意志力資源用在重要的學習任務上;在日常生活中植入“咬牙堅持後意志力可以增長”的觀念,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意志力越來越強大的感受;讓孩子對學習和成長的規律有更科學的認知和體會。這樣孩子以後不但不怕,而且會歡迎困難和挑戰,在成長中形成堅毅的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