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發展“夜間經濟” 北京力補城市消費短板

21世紀經濟報道 周慧 北京報道

北京正在努力讓居民的夜間生活更加豐富和便利。

繼2018年11月出臺支持便利店發展的相關政策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北京市商務局獲悉,北京或將在2019年出臺鼓勵“夜間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其中包括支持建設24小時便利店,鼓勵有條件的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以及深入推進“深夜食堂”。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夜間經濟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消費經濟的延伸,夜生活的豐富程度,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反映城市現代化和活力繁榮指數。而多元文化彙集、年輕消費群體集中、人均收入實體靠前的北京,不僅有發展“夜間經濟”的基礎,亦可通過此舉措補齊城市消費短板。

鼓勵發展“夜間經濟” 北京力補城市消費短板

北京發力夜間經濟

一系列數據表明,北京有發展夜間經濟消費的基礎。

從宏觀的消費數據來看,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多年排名全國城市前兩位。以2017年為例,北京的服務性消費在總消費中佔比達51.3%,進入服務消費佔主導的時期,增長的速度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

而在人均收入方面,2018年12月24日,北京市發改委公佈數據顯示,預計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將首次超過2萬美元。而在夜間生活豐富度方面,北京酒吧、24小時書店、各類演出市場,都是北京的深夜消費的主陣地。

但與之相悖的是,北京的夜間經濟活躍度並不高。如根據高德數據顯示,北京儘管為全國加班最多的城市,但在夜宵外賣方面的消費數據卻僅排名全國第六,訂單量低於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

而據餓了麼外賣平臺夜宵時段訂單量排名,夜宵經濟最火的5座城市依次是上海、杭州、深圳、溫州、廣州,北京僅列第6位。

對此,一位先後在廣州、上海、杭州和北京工作過的80後媒體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北京的24小時便利店密度不如之前工作過的城市,對於經常在便利店解決早晚餐的單身年輕人不夠友好,“上海、杭州和廣州的一些地鐵站附近甚至站內都有便利店;另外北京的夜宵大排檔的豐富程度亦不如廣州、上海”。

可以佐證上述言論的是,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以便利店數量、24小時便利店的比例等為指標排名,北京僅排名全國第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通過走訪發現,北京核心商圈的一些咖啡館、餐廳大多在9點左右停止營業。北京朝陽區的核心CBD朝陽公園附近的某公園廣場,其入住的咖啡館多在8點前就關門,此外,北京很多地鐵站附近方圓200米內無便利店。

北京人焦俊在北京從事餐飲行業的創業,目前在朝陽門和世貿天階都開了沙拉的門店。但他的店大概在8點半關門。在他看來,2018年並不是北京餐飲業的好年份。他認為自己在這兩個地方開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目前二環內呈現去商業化元素的趨勢,晚上人在變少,同時員工住宿等成本都在抬高”。

針對上述現象,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在近日表示,研究出臺全市繁榮夜間經濟促消費政策成為2019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如將支持建設24小時便利店,鼓勵有條件的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深入推進“深夜食堂”。

同時,2019年北京市將會進一步通過政府的努力激發市場活力,提高消費便利化水平,也會研究出臺多項全市繁榮夜間經濟的促消費政策。

這並非官方首次提出要發展夜間經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早在2018年初,北京市商務部門官員即透露,將支持商家開設24小時營業的“午夜餐廳”,進一步方便市民夜間就餐。

而在2018年11月,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等7部門又聯合發文,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在推出的19條新舉措中,以優化便利店的發展環境,方便市民的生活為核心。

北京力補短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針對城市便利消費上,不管是“深夜食堂”,還是24小時便利店,北京近兩年都在補課。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報告稱,一線城市上海、廣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場發展已趨於成熟,接近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便利店發展水平。

近兩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系列扶持政策,以及各大便利店品牌競相進入北京市場,使得2017年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保持在了20.7%,是一線城市中發展最快的。

西貝莜麵村副總裁楚學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北京市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不斷的努力,讓市場主體的經營更便利,比如減少部分申報材料,僅此一項就可以縮短開業時間22天,平均節省3.3萬元;再比如點亮夜間經濟,實施早點工程,完善菜店的建設,重新規劃北京區域範圍內便民網點的配置佈局等。

對於未來的政策建議,楚學友說,發展夜間經濟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比如延長商場營業時間,商場設立通樓頂的直達電梯,對晚間的配電量有相應的匹配等。但是對於企業來說,也要考慮人員配置以及成本各方面的問題。

對於延長商場營業時間或者鼓勵“深夜食堂”的嘗試,他建議先做好提前的市場調研,比如商圈人群密集度、年齡構成和購買力情況,都需要因地制宜,“如有些核心商圈可能到晚上就沒有人了,上班族都回到通州等遠城區休息了。以餐飲行業為例,如果太晚下班,員工回家已經沒有公共交通可搭乘”。

另一方面需要重視的是,發展夜間經濟離不開便捷的夜間交通體系。

不只一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年輕人表示,北京的地鐵運營時間相對香港、臺北等一些城市來說還是收班太早,比如去國家大劇院或者三里屯看完演出,回家很可能趕不上末班地鐵。因此,在發展夜間經濟的同時,上述人士亦建議北京應該適時研究調整夜間交通的配比,以從公共交通方面為北京發展夜間經濟鋪好路。

(編輯 李果 如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