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10分鐘聽課,如何改變命運

每天花10分鐘聽課,如何改變命運

知識付費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這要感謝羅胖,是他讓大家改變了在線學習的付費意願,喚起了國人學習的熱潮。朋友圈裡,越來越多的人訂閱得到,每天早起聽課,分享課後小結,時間比高鐵還準。看來大家為了改變命運也是拼了,我有朋友甚至一次買了5個專欄,截圖發朋友圈說:“老羅課上說了,訂閱5個專欄的人可以直接面試谷歌”

最近朋友們分享最多的一個訂閱欄目是《5分鐘商學院》,因為一傳十十傳百,關上門也能聽見大家的熱情推薦。我忍不住改變命運的衝動,一改多年只讀紙質書的習慣,果斷付款,成為得到的付費客戶。我抱著極高的期待,一篇篇翻看課程的圖文,當然還有音頻配合播放。總算可以用最快的時間和最低的價格讀EMBA了,我想一定要認真學習。

堅持了幾天,早期打卡,課後留言。為了節省時間,我關掉音頻,只看文字。不知不覺沒過1個月就把1年的文章看完,2000字一篇,日更一年,總共60萬字,相當於一個月讀了一本書。各位覺得我有沒有學會到EMBA的管理技能呢?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幾個知識付費的bug,拋出來和大家探討。

一、知識和能力,得到交付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得到交付的是知識,那知識的結構、體系、體系間相互聯繫、適當的練習題,我並沒有看到。以點帶面是它的風格,每天講一個點,以碎片化的方法講解管理學。不到一年的時間,讓你遍歷全部知識點。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知識以信息的方式輸入大腦,如果沒有體系和結構的支撐,這些信息僅僅是大腦的過客而已,讀者根本無法記住這麼多知識點,那這一年僅僅是長了見識,最多學到點談資而已。

如果得到交付的是能力,能力需要一定的刻意訓練才能形成。那我聽了這些東西,找誰訓練呢?僅有的課後問答,還要拼運氣才能被老師選中。恐怕這種方式很難培養真正的能力。

二、如果不會思考,二手知識真的比不知道好麼?

羅胖對自身的定義是知識的搬運工,換句話說,得到的定位是找一群大師把一部部經典嚼碎了,加上調料告訴讀者。我們連牙齒都不用,端起來就可以直接下嚥。如果為了長見識,就像肚子餓了,隨便什麼都可以吃,先墊著再說。可一旦你長期吃不適合自己的調料,突然想做一頓自己想吃的沙拉,你會發現你的口味已經被大師們影響了,因為你已經習慣接受別人嚼碎的食物,牙齒和味蕾已經退化,刀叉碗筷也忘了如何使用,這時該怎麼辦?還不如不要這些二手貨。

三、是經典成就大師,還是大師定義經典?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遇到新穎的觀點或結論,我們要信自己還是信大師。有不少書籍因為是大師之作,連謬誤都會被世人說成是獨到的見解。請問,我們會不會因為聽大師講解二手知識,而被大師矇蔽雙眼,本以為是在聽經典,實際是大師定義過的內容,僅僅因為講者是大師,我們便封之為經典。可到底誰才是經典?

知識付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俗話說得好,名師出高徒,可數遍歷史名師,無一不是在刻意練習上讓弟子下功夫,越牛的大師話越少,高徒基本靠自己悟。知識在書中早已寫了,何必再念一遍給你。由於很多人從小就沒遇過什麼名師,得到的出現,總算可以花很少的價錢聽一聽大師之言,開一開天眼。這從調節生活和工作情趣來說,無可厚非。擠地鐵、蹲廁所、睡覺前翻翻文章,聽聽見解。可就這樣,最火的財富自由、經濟學、心理學,也不過20萬訂閱,相比於全中國十幾億人口,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實在太少。更可怕的時,這幾十萬想要改變命運的人,恐怕會和機場電視的培訓班裡一樣,課上激情四射,課後鳥用不頂。失望會是大多數註定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