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珠江口海戰(中)

開 戰

HDML 1323號炮艇是英國戰 時設計建造的標準型港灣防禦摩 託炮艇,戰時一度在澳大利亞海軍 (RAN)服役,主要任務是在達爾 文港和荷屬幾內亞執行海岸警戒和 掃雷任務。戰後,它和一批姊妹艇 被缺乏小型艦艇的英國遠東艦隊租 借,用於香港的防務。


中英珠江口海戰(中)


這種HDML炮艇採用木質艇 身,排水量不到100噸,長22米, 寬4.83米,艇上裝備柴油主機兩臺,總功率544馬力,雙軸雙槳, 航速12~16節。該艇的駕駛艙艙壁 和舷窗可以嵌入裝甲板,有一定防 御能力,而指揮台則設在駕駛室頂 部,是露天的,它的桅杆頗有特 色,是單桅但必要時可以改為雙桅 杆——據說是為了改善其續航力低 的問題,必要時可以掛帆行駛。

該艇的武備相當充分,艦首 設有一門帶裝甲防盾的40毫米博福 斯機關炮,這種武器英軍各艦多有 使用,俗稱乒乓炮。其後部裝備一 門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駕駛臺兩 側則各佈置有並聯劉易斯式機槍兩 挺。此外,在海上行動時還可以攜 帶6枚反潛深水炸彈。考慮到其噸 位,這種武器配置相當充分。

所以HDML艇屬於一種袖珍 輕型但具有相當火力和機動性的艦 只,雖然不起眼,卻可以完成多種 任務。中國國民黨海軍在戰後曾接 收了8艘這種型號的炮艇,作為巡 防艇使用,分別命名為防一至防 八,其中防三和防八兩艇於大陳防 衛作戰中損毀。

對於這次出航和交戰的經過, 根據澳洲海權中心的紀錄是這樣 的:“在1953年9月9日,ML1323號 炮艇在香港以西方向執行巡邏任務 時,於珠江口遭到一艘中國炮艦的 攻擊。在這次交鋒中,該艇始終為 對方不斷的炮彈和子彈所覆蓋,艇 長和幾乎半數船員被擊斃。


中英珠江口海戰(中)


值得注意的是,該艇從血戰中 倖存下來的船員通過緊急修理控制 住了軍艦,並將這艘傷痕累累的炮 艇駛回大澳錨地。他們撤退到大嶼 山的時候,才得到後方的支援。香 港英國皇家海軍部隊聞訊後,迅即 派出驅逐艦“康科德”號從將軍澳 錨地趕去提供更進一步的增援,以 協助其阻擊追敵。

在戰鬥中共有6名皇家海軍人 員和1名香港皇家防衛部隊成員被 擊斃。從描述來看,雙方的戰鬥規 模不大,但英方明顯吃了虧,而事 件的經過描述得含糊不清。比如中 方是一艘什麼樣的軍艦,為什麼朝 HDML1323號開火等,都沒有給出 符合邏輯的說法。

在香港英軍1323號艇的存檔記 錄中,也有這次戰鬥的簡短敘述, 稱“1323艇在香港以西停船檢查一 艘可疑船隻的時候,一艘中國登陸 艦從廣州方向迎面駛來。當1323艇 試圖靠近登陸艦並拍攝照片時,登 陸艦命令ML1323停船。這個命令 被忽視了,並導致登陸艦開火。7 人被擊斃,倖存者全部負傷。

這裡面的內容讓人哭笑不 得——登陸艦在海軍中是典型被保 護的目標,美國人戲稱為“大型慢 速靶標”的東西,怎麼會有這麼強 的戰鬥力?克萊佛的戰友,當時 也在艇上的約翰·H·弗雷明上士 2002年所寫《HDML1323秘話》 一書中,對此戰有著更加詳細的介 紹,同時對於雙方交火的起因和責 任,也有春秋筆法的分析。


中英珠江口海戰(中)


他是這樣描述的:“出事的時 候,正是中國對香港態度頗為微妙 的時刻,在上一個月有4艘英國輪 船遭到過中國方面炮艦的攻擊。我 們的船裝備有一門6磅炮,而且此 後的調查聲稱我艇是在國際水域活 動,但是船上的最高指揮官G·梅 裡曼中尉,一個南非人,卻有著喜 歡挑釁中國人的名聲。

炮艇穿過青州和大嶼山之間向 西行進。克萊佛曾經在事件發生後 50週年召集健在的戰友舉行過一次 紀念活動,他們幾乎都記得到達珠 江口後,當時艇上有人在不斷對過 往船隻拍照,因此這次出行很可能 帶著海軍方面的情報蒐集任務。他 們在對一艘帆船進行檢查的時候,

發現一艘炮艦順流而下,朝他們駛 來,可以看到對方艦上飄揚著中國 人民海軍的旗幟。儘管此時因為朝鮮戰爭剛剛進 入停火狀態,英軍方面有命令要求 避免各種衝突,但梅里曼中尉卻下達 了一個“迎上去”的命令,全艇人員 都進入了戰位,克萊佛進入了前方40 毫米炮的防盾後方,只要一聲“站炮 位”的命令便可進入戰鬥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