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磹水村坐落於君山之北,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變遷,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人人嚮往的風韻古村。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磹水村(資料圖)

乘坐旅遊巴士沿著環島路一路向北,在抵達村子前就可欣賞到一望無垠的海景;村口不遠處,一片金燦燦的向日葵花田分外醒目;整潔乾淨的水泥馬路通到村子的各個角落;村裡的部分石厝被改造成為文創工坊和咖啡書屋,遊客們可以在此一邊品嚐香濃的咖啡,一邊暢談一路上的旅行見聞。

然而你不曾想過,幾十年前,整個磹水村只見青山不見路,要走一條水泥馬路,都是一件奢侈事。改革開放的春風,讓這座古樸沉寂的小漁村開始脫胎換骨。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只見青山不見路成為歷史

磹水村村域面積3.8平方公里,村莊戶籍人口3300餘人,常住人口2400餘人。包括排塘兜、上嶽頂等7個自然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過去,村民們都是靠捕魚或種些農作物來維持生計。

從排塘兜沿著水泥緩坡而上,可至上嶽頂。在這裡,村子全貌盡收眼底,傍晚時分,古樸的村中石厝升起寥寥炊煙,最讓你驚歎的,莫過於遠處的長江澳風力田,早已成為不少揹包客的“打卡聖地”。然而你不曾想過,幾十年前,你要走這樣一條水泥馬路,卻是一件奢侈事。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磹水村(資料圖)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村沒有水泥路、沒有電燈。群眾出行只能徒步或少數靠自行車和二輪摩托車來實現。”磹水村村支部書記許起智回憶道。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磹水村裡修起了村主幹道,蓋起了新村部,泥濘的路面“換了臉”。在實驗區成立後,環島路貫穿了平潭的東部沿海線,這也讓毗鄰環島路的磹水村村民受了益。

“現在到城關辦事很方便,以前路難走,又費時。現在環島路就在家門口,直接通到城關,一路上還有美麗的海景。”在村裡長住幾十年的老鄉這樣說。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磹水村(資料圖)

在村道的一側,便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的磹水漁港,時至今日,仍舊有許多漁船在此停靠。這裡,記載著磹水村民無數次的征程與歸來。而如今,不少村民們也走出村子,到城關買房或做生意。

“祖祖輩輩過著苦日子的漁民們走上了致富路,不少村民蓋了新房還買起了小汽車。”許起智笑著說,只見青山不見路的情景一去不復返了。

綠化美化不斷提升

人在村中走如在畫中游

隨著實驗區的旅遊產業不斷髮展,磹水村的命運再一次發生改變。2016年,磹水村被定位為“風韻古村”,擬在風景名勝區基礎上,植入兩岸共同家園和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元素。第一期先對上嶽頂村和排塘兜村進行改造提升。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磹水村(資料圖)

經過一年多開發建設,村容村貌得到大提升。如今,走在村道上,鬱鬱蔥蔥的黃金榕、成片的向日葵花田、一排排南洋杉……目光所及之處,各色花木風情萬種,滿目蔥蘢。

隨著遊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公共廁所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周邊的綠化也成為改變村容村貌的“點睛之筆”。改革開放四十年,帶來的不僅是經濟騰飛,更大大提升了村民們的生活品質,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中醒來,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磹水村(資料圖)

許起智告訴記者,風韻古村改造後,大家都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變化,比如新建的停車場、新裝的路燈……村民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舒適了。

“不僅綠化多了,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傍晚出來散散步,看著滿眼綠色,心情也更加舒暢。”村民徐華嬌說。

而隨著綠化美化的升級,也讓這座海濱小漁村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綠色的梯田隨著山勢向海岸邊伸展,村民們在綠樹掩映的梯田裡種植勞作,偶爾幾隻老牛或是山羊穿過乾淨整潔的鄉間小道,山村之美就在這點滴間體現得淋漓盡致。

振興鄉村旅遊產業

兩岸青年創業築夢新場所

在磹水村村口,一間名為“起風了”的文創工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棟紅瓦白牆的房子,保留了石厝古樸的風格韻味。在文創工坊裡,小魚乾、地瓜幹、“藍眼淚”圖案的原木繪等伴手禮以及石厝元素音樂盒,每個創意產品都極富平潭特色。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起風了”文創工坊(資料圖)

“藉著磹水風韻古村的開發契機,我們在此創業就業,在文創設計中融入了海島的風和石厝等元素。同時,我們還想把臺灣的設計理念慢慢融合進來,讓遊客記住這裡的美。”“起風了”文創工坊的臺灣設計師林宛靜介紹說。

無獨有偶,緊挨著文創工坊的不遠處,是一座“哈比客”咖啡書屋。這裡的石厝也經過改造,成為遊客們讀書休憩之所。據磹水風韻古村項目運營公司、區兩岸發展公司工作人員林成棟介紹,目前磹水村在保護特色石厝的基礎上,對村子進行整治提升,從而吸引越來越多兩岸青年來此創業生活。

改革開放40年·平潭丨磹水村這座小漁村為什麼能“脫胎換骨”?

“哈比客”咖啡書屋(資料圖)

而許起智也告訴記者,隨著鄉村旅遊景點的開放開發,村民們也紛紛加入發展民宿的隊伍當中,支持本村旅遊產業開發建設。

談及未來的期許,許起智充滿期待。記者跟隨他,遠眺磹水村遠處的長江澳潔白風車,那些數十座高大的白色柱子直聳入雲,巨大的風葉“吱呀、吱呀”地轉動,彷彿誦讀著一首奔放奮進的詩歌。而沙灘上,遊客們紛紛脫了鞋子,在海邊追逐玩耍。

“我們有長江澳天然海水浴場、風車田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條件,此外,遊客還可以去磹水灣趕海拾海螺、抓螃蟹、釣魚等,後續還有許多有趣的旅遊項目正在規劃中,相信磹水風韻古村將越變越好。”許起智說。

  • 來源:平潭時報
  • 文字:陳瀾清
  • 圖片:平潭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