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鹽的傳奇——諾鄧古井製鹽,將古老的傳統工藝保留至今


2015年7月8日報道,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雲南大理雲龍諾鄧紅遍中國大江南北,那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諾鄧村是一個因火腿而名聲大噪的小村莊,曾因鹽業而興,一度成為滇西茶馬古道上商業中心之一。但隨著海鹽的發展,諾鄧古井鹽因其製作成本高、製作工藝複雜而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歸於沉寂。圖為村民對擺放整齊的鹽餅進行烘烤。

千年村寨——諾鄧白族村四面環山,村子最低處海拔為1900米,最高處海拔為2100米,高差較大。民居幾乎都建在山坡上,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的建築。諾鄧也稱“諾鄧井”,“井”就是鹽井。從唐代開放,周圍一帶自古以來就十分喜歡食用“諾鄧鹽。現在仍在用傳統方式自制加工鹽。

“萬馱鹽巴千石米,百貨流通十土奇”的繁榮景象早已不復存在,但幾經興衰的諾鄧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古井製鹽法,並用其醃製火腿和鹹菜,甚至製成工藝品。如今,諾鄧未受到工業文明而帶來的影響,至今仍保留著一種自然和傳統的純淨,將古老的傳統工藝保留至今,遂成了中國古老文明的微縮景觀。圖為用來壓制獅子形態鹽工藝品的模子。


如今,諾鄧未受到工業文明而帶來的影響,至今仍保留著一種自然和傳統的純淨,將古老的傳統工藝保留至今,遂成了中國古老文明的微縮景觀。用大鍋熬製滷水,形成鹽巴,當地稱這個過程為“煮水”。有時,路過的遊客也會因好奇過來親自參與。

諾鄧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古井製鹽法。圖為滷水經過24小時的沉澱之後,便可加熱除去水分。

諾鄧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古井製鹽法。水快煮干時,則可將鍋內的鹽撈出並瀝乾水分。圖為“煮水”之後形成的鹽塊。

諾鄧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古井製鹽法。鹽塊還需經過手工捶打變細,之後才可製成一筒筒的鹽巴。

諾鄧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古井製鹽法。用來錘打鹽塊的錘子底部黏上了厚厚一層鹽。

諾鄧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古井製鹽法。多番捶打後的細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