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放棄鐵飯碗回鄉種“稀罕物”,創立農業複合生產模式,發了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夢想,有的人為了圓夢起早貪黑、不遺餘力地勞作;有的人為了圓夢背井離鄉、含辛茹苦地打拼;有的人為了圓夢放棄好端端的鐵飯碗,去端一打就碎的泥飯碗……焦聖貴和妻子王琳琳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夫妻倆分別就職于山東省泰安市和新泰市的事業單位,工作穩定、生活安逸,令很多人羨慕不已。圖為2018年12月的一天,焦聖貴正在野菜種植基地裡忙碌。

不料,2011年,夫妻倆竟然雙雙辭職了,他們說要回農村老家幹醞釀已久的事業——種植野菜致富。他們的另類之舉讓很多人都深感驚詫和不解,村民們議論紛紛:“現在大學生找個工作都難,為了一個鐵飯碗擠破腦門,他們卻扔掉鐵飯碗回農村土裡刨食,不是傻瓜就是瘋子!”其實,不但是身邊朋友、同事同學、父老鄉親們不理解,而且就連夫妻倆的父母剛開始也都表示難以接受。

頂著巨大的壓力、不解和嘲笑,夫妻倆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圓夢的起跑線,開始利用自家的幾畝林地和租賃的10畝水澆地及10畝山地發展野菜種植。焦聖貴說,2008年,餐飲領域開始崇尚綠色、健康、環保食品,野菜因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新寵。從那時起,他就嗅到了商機,萌生了回老家創業種植野菜的念頭。圖為焦聖貴夫妻倆種植的五花八門的野菜,令人垂涎欲滴。


為了穩妥起見,他還特地在自家地裡試種了幾畝薺菜、麵條菜、灰菜等野菜,結果一年下來,收入比種普通蔬菜效益高數倍。也正是由於這樣的結果,才使得焦聖貴增強了信心,下定了決心辭職創業。夫妻倆還並肩去了外地考察學習野菜的科學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之後引進了種子種苗,共同擼起袖子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拳腳。焦聖貴的父母,也由一開始的反對者變成了支持兒子兒媳事業的得力助手。

多年沒有接觸過農活、養尊處優的焦聖貴和妻子從此過起了農夫生活,每天都忙得熱火朝天,為野菜授粉、施肥、澆水等,都親力親為、不辭辛勞。焦聖貴說,他們還創立了一種農業複合生產模式:地上栽種果樹,地表種植野菜,地下養金蟬,一塊地可以有三層收益。此外,焦聖貴還敏銳地發現,野菜種子的需求量也很大,於是,他又開闢了銷售野菜種子、種苗的發展方向。

夫妻倆還利用在大學裡所學的計算機專業的特長,通過網絡進行推銷,並建立了多個有關野菜和野菜種子等網站、開設了網店,全方位進行網絡營銷。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他們還採取了發展VIP、每年支付3600元費用即可享受每週送一箱野菜的服務及野菜採摘休閒遊活動等多種銷售模式。最多的一天,開外夫妻倆野菜基地的車達300多輛。天道酬勤,憑著敢想敢幹的魄力和誠信為本的宗旨,他們收穫頗豐。


2017年,他們的野菜種子銷量額近300萬,利潤逾80萬元。而今,這對“80後”夫妻已經擁有200畝野菜地,用於培植和繁育。談及未來打算,意氣風發的焦聖貴信心滿懷地說,將增加野菜品種,繼續探索和嘗試種養結合新模式及野菜的深加工方法和工藝,注重合作和打造品牌,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編後語:夫妻放棄鐵飯碗,扛起農具走向田。種養模式網絡推,小小野菜大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