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空軍第三任司令員馬寧:解密一江山島之戰

馬寧是新中國空軍第三任司令員,同時也是空軍歷史上第一個會飛的司令員。1954年至1955年,在解放一江山島及浙東沿海島嶼戰役中,他擔任轟炸機師師長,組織指揮了轟炸部隊的作戰,他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瞭解放軍第一次三軍聯合作戰的一些內幕細節。

為什麼選擇一江山島

早在朝鮮戰爭結束前夕,美國高層就預感到朝鮮停戰協定一旦簽字,中國就會把目標轉到解放臺灣。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和不能接受的,因為美國從戰略角度考慮是不能輕易放棄臺灣這個太平洋戰略要地的。所以,美國人千方百計想把臺灣納入其冷戰的勢力範圍。這時,國民黨政權最擔心的就是我們解放臺灣,因此蔣介石必須要依靠美國的力量來阻止我們進攻臺灣。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國民黨政權和美國政府緊鑼密鼓地醞釀締結“共同防禦條約”,企圖把浙江、福建沿海島嶼都劃入其“防禦”範圍之內。

與此同時,國民黨在浙東沿海以上、下大陳島為中心,在福建沿海以金門、馬祖為中心,積極備戰,伺機“反攻大陸”。這期間,國民黨軍、海匪、特務等頻繁在我近海竄犯和對我沿海各地進行襲擾活動,對我沿海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早在抗美援朝期間,華東軍區就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開始擬定解放東南沿海敵佔島嶼的作戰方案。經過反覆調研論證,華東軍區先後提出了攻打金門和攻打大陳島兩個作戰方案。總參作戰部根據華東軍區提出的作戰方案,經過通盤研究,分析各方面情況後,認為先打大陳島,而後再打金門比較有利。時任總參作戰部部長的張震還專程到浙江、福建搞了一個多月的調研論證,然後直接給毛澤東主席、聶榮臻代總長、粟裕副總長寫了調研報告。報告認為,從作戰方向看,由南向北,先打上、下大陳島之敵更好些。並提出對盤踞海島的敵人,要“以聯合作戰方式聚殲之”,“求得在這個戰役中取得陸海空協同作戰經驗,同時也予海空部隊的實戰鍛鍊機會”。同時建議“由華東軍區組成前指統一指揮,取得指揮經驗,作為今後攻金門的基礎”。此報告上報時,朝鮮戰爭尚未結束,彭老總從戰略全局考慮,認為等朝鮮戰爭結束後再實施為宜。所以,此計劃暫緩執行。

朝鮮戰爭結束後,解放東南沿海敵佔島嶼的計劃,又被提到議事日程。很快,中央軍委就下了首先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的決心。隨後,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軍區正式組成浙東前線聯合指揮部,擇定了聯合戰役指揮員。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的張愛萍同志擔任前指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設空軍、海軍、登陸三個軍種指揮所和一個後方勤務部。然而,在首先攻佔大陳島還是一江山島的問題上,又出現了兩種意見。在前指總指揮張愛萍的主持下,經過反覆研究,綜合分析敵情、各島嶼地形以及當時的海軍可能集中的艦艇等情況,認為“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打開了門戶,才能順利進入室內。首先攻佔這一小島,也是為登陸大陳本島的大規模登陸作戰取得實戰經驗;同時,攻佔一江山島後,有可能不戰而奪取大陳本島及漁山等浙東沿海敵佔島嶼,取得浙江全境的最後解放”。因此,最後決定把戰役的突破口選在一江山島。

轟炸機凱旋

邊戰邊練

1954年9月,我們師接到命令,將所有飛機從廣州轉到杭州,準備打仗。實際上就是開始準備解放東南沿海一帶的敵佔島嶼。那時我們師搞了8個大隊,我又從南京調來6個大隊。一面訓練部隊,一面準備打仗。當時浙東前指賦予我師任務是:首先協同陸、海軍兄弟部隊,打擊和消滅國民黨軍的海上艦艇,封鎖國民黨軍從海上對所佔島嶼的支援,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然後摧毀敵佔島嶼防禦設施,協同和支援陸、海軍攻克國民黨佔據的浙東島嶼。

這時候張愛萍是前線總指揮,海軍是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然後,海陸空部隊就開始進行緊張的戰前準備。打的時候也是分步驟,一開始就是爭奪制空權,因為那時候,美國也好,臺灣也好,他們的飛機在東海那裡經常飛,對我浙東地區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爭奪這一地區制空權,空軍把十二師調到陸橋,十一師調到寧波,我們師調至杭州筧橋,實際上來了兩個轟炸機團,另外又調來一個拉-11團來掩護我們。這些部隊過來後就開始戰鬥值班,經過10次空戰,基本上掌握了制空權。

接著就爭奪制海權。這時候浙江沿海那些敵佔島嶼都是靠臺灣來運送給養、彈藥等,他們的艦船經常來往。奪取制海權一方面是打國民黨軍的補給線,另外就是打他們的軍艦,讓他們的軍艦和運輸船不能常來,這主要得依靠轟炸機和強擊機來完成。

由於解放浙東島嶼之戰,是我軍首次進行的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所以,一方面必須要進行三軍聯合協同作戰的準備和訓練;另一方面,還要隨時擔負作戰任務,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邊作戰邊準備,並做到打仗和訓練兩不誤。

我們沒有轟炸軍艦經驗,為了解決轟炸海上移動目標準確率不高的問題,我就帶著飛行員、領航員,到舟山群島海軍的艦船上去參觀,以增加知識。實地察看軍艦多長多寬,轉彎半徑多大,增加一些感性知識。那時候從南京來的蘇聯空軍顧問,也給我們一些指導,我們有一些訓練就是按照他的指導進行的。可是,首次轟炸敵艦並未命中目標。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我和領航員駕機直接飛到海軍的江灣機場,找海軍東海艦隊的顧問請教。我先把我們是怎樣炸的,把當時作戰情況向他進行了描述。因為這時南京的蘇聯顧問已經休假了,所以我就去問海軍的顧問。他說,我們炸得不對,帶100公斤炸彈的話,1架飛機帶9枚炸彈,如果是編隊的話,是間隔10米1枚炸彈,9枚炸彈投下去也就是100米的距離,假如是3機編隊的話,那麼左右的投彈距離也都是縱向100米,這就是轟炸的範圍。轟炸時,一般都是跟著長機投彈,領航稍微偏一點就炸不到。如果是9機編隊的話,一投彈就是這樣一大片。他說軍艦的寬度是10多米,炸彈間隔10米,如果投彈時機沒掌握好就正好讓過去了,所以炸不到。他建議轟炸時掛100公斤的炸彈,間隔25米一個。這樣轟炸距離就長了,9機編隊一炸就是一大片。長機領航員即使瞄得偏一點也沒關係,因為其他的飛機還會補上。一般100公斤的炸彈投準了就能解決問題。所以,回到部隊後,我就改掛100公斤的炸彈,間隔25米;250公斤和500公斤的炸彈,間隔距離再大一點。然後組織部隊反覆演練。

接著,我們就進入到緊張的臨戰訓練狀態。這時候,根據空軍前指的要求,我們把訓練的重點集中在“狠、準、活”上。針對實戰中的預設問題,不斷增加臨近實戰的訓練內容和難度,重點是提高對海上點狀目標的投彈命中率。另外,考慮到戰場的變化因素,我經常在訓練中突然改變轟炸方向和目標,以鍛鍊部隊在作戰中的應變能力。這一點在後來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戰效果不理想

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訓練,部隊的技戰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訓練與實戰畢竟有差距,部隊轟炸技術水平的真正提高,還必須要經過實戰來歷練。到了1954年11月,根據前指命令,各航空兵部隊又緊張地投入到封鎖敵佔海島之戰,這意味著解放一江山島之戰漸漸地拉開了序幕。

1954年11月1日,我們師接到前指的作戰命令,這是我們這支新組建的部隊第一次參加真正意義上的戰鬥。出征之前,全體指戰員在機場草坪上舉行了戰前誓師大會。首先由華東軍區首長為參戰部隊六十團授軍旗,張偉良剛被提升為副師長,代表六十團受領軍旗,然後帶領全團宣誓。宣誓完畢後,軍區首長直接下達命令:今天中午六十團出動一個大隊,由獨立一團全程護航,對停泊在大陳島上的敵人艦艇實施轟炸!

中午11時,由張偉良帶9架杜-2轟炸機編隊,在8架拉-11殲擊機的掩護下,飛向大陳島戰區。大陳島位於浙江省正東,距海門港約40公里,分上、下大陳島,中間由一條狹長的海峽隔開。上大陳島是國民黨海軍的軍港,一錨地位於上大陳島正面,二、三錨地分別在上大陳島的西南和正西,島上駐有1萬多名國民黨軍。下大陳島上有1.3萬多名漁民,還駐有美軍設立在該島上的特務機關——西方企業公司。整個大陳島上國民黨軍都築有嚴密的防禦系統。

當轟炸機編隊飛到大陳島上空時,發現敵人各錨地的軍艦正拖著白色的浪花四處逃散,顯然敵艦已經發現了我們的飛機。張偉良帶編隊瞄準其中一艘個頭比較大的敵艦,下令開始攻擊。由於是初次作戰,沒有經驗,在相對運動中投下了炸彈,只見敵艦頓時冒起了煙霧,他們以為炸中了目標,可實際上卻偏離了50米,彈片只是對艦上設備和人員造成輕度損傷,艦上的煙霧原來是敵艦放的煙霧彈。

這一仗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部隊的情緒有些沮喪。但是前指首長卻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飛機返航著陸後,華東軍區參謀長、浙東前線司令員張愛萍和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帶領軍區文工團的同志一起來到機場向飛行員們獻花。可是,飛行員們誰都不願意接受這份榮譽。張偉良一下飛機就向聶鳳智司令員檢討:“司令員,我沒有完成好任務。”沒想到聶司令員卻說:“不能那麼說,你們是沒有把敵艦炸掉,但你們英勇地用炸彈表達了6億中國人民的決心!在政治上給敵人以震撼。我們收聽到大陳島向臺灣的求援電報,到現在還沒有停止。”本來他是準備挨批的,沒想到還受到首長的鼓勵,這讓他深受感動,他當即表示:“請前指首長放心,下一次一定完成任務!”

對停泊在大陳島軍港敵艦實施重點轟炸

1955年1月10日,我們師按計劃正與海軍的一艘護衛艦進行“海空對抗演習”。那一天,海上的風很大,我們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訓練部隊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投彈的命中率。於是,我把六十團的飛機都放出去了,大概有30架。這時,我突然接到寧波空軍指揮所聶鳳智司令員打來的電話:“命令六十團三個大隊28架飛機,裝掛重磅炸彈,一次出動,形成一個拳頭,對停泊在大陳島軍港敵艦實施重點轟炸!”

據敵情通報,這些國民黨軍艦是在頭天到上、下大陳島的,來給島上敵守軍送軍火和給養的,由於海上風大,這些軍艦還沒有走,停在港灣避風。於是,前指下令讓我們抓住戰機,趕緊派飛機去轟炸這些敵艦。

上午10時20分左右,我在塔臺用暗語喊張偉良:“102,開飯了。”他立即明白是叫他們團立即返航。隨即,在海上訓練的飛機陸續返航。張偉良落地後,我馬上向他傳達了前指的命令。飛機全部著陸後,我就趕緊跑到飛行員教室下達任務。然後,我告訴張偉良,為了不讓敵人過早發現我們的意圖,前指沒有派飛機去偵察,對敵艦的具體位置還不清楚。前指要求你們要根據戰區實際情況,確定戰鬥任務,指揮部隊的戰鬥行動。另外,我提醒他,今天風大,海面上風會更大,這對我們飛行不利,這也是我們的困難。但也正是因為風大,敵艦才停在港灣出不來。所以,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戰機,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堅決炸掉敵艦,決不能再讓敵艦跑掉!

12點30分,我下達了起飛命令。這次任務六十團全團出動,28架杜-2轟炸機以15秒的間隔依次起飛,然後在空中編成戰鬥隊形,由殲擊機為我們的飛機護航,隱蔽飛向戰區。為了迷惑敵人,我們的飛機編隊先飛向臨海,使敵人搞不清我們的意圖。為了保密,實行無線電靜默飛行;為了避開敵人的雷達,採取低空隱蔽飛行;為了提高命中率,機群編隊為跟進隊形。

飛機接近海面飛行,氣象條件很差,風速很大,17米/秒,海面有8級狂風呼嘯,海浪翻滾。飛機顛簸得很厲害,但飛行員們忍受著劇烈顛簸,頑強地駕機飛向目標。在接近大陳島時,為避讓國民黨軍的防空火炮,張偉良向機群下達了“爬高”的命令。機群上升到近3000米高度時,他又下令搜索目標。很快各機組都相繼發現了敵艦目標。飛機編隊由空中指揮員張偉良指揮,他隨即分配任務。

這時,敵艦和大陳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已經發現了我們的轟炸機群,他們拼命地用艦載高炮和地面高炮向我們的機群射擊。瞬間,轟炸機群的周圍都佈滿了一朵朵爆炸的彈花,有3架飛機被爆炸的彈片擊傷,但仍然繼續戰鬥。整個機群冒著敵人火力網的密集炮火,無所畏懼,保持轟炸隊形,勇往直前,直接撲向3號錨地一艘較大的敵艦。

這次戰鬥,炸沉國民黨軍登陸艦1艘,炸傷敵護航驅逐艦1艘,摧毀了大陳島上的部分火力網和防禦設施,另外,強擊機部隊也擊傷敵艦3艘,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我師參戰飛機只有3架受輕傷,完成任務後全部安全返回。事後查明,被炸沉的那艘國民黨軍艦,是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贈送給國民黨政府的“中權”號坦克登陸艦。該艦全載4000餘噸,乘員130多人,可裝輕型坦克20餘輛。這次到大陳島主要是運送彈藥和油料,另外,還裝有一部美國援助的最新式雷達,這些裝備、彈藥、油料等還沒來得及卸船,就被爆炸的烈焰吞沒後沉入了海底。

在封鎖敵佔島嶼的戰鬥中,我們逐漸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特別是自這次戰鬥以後,國民黨軍的飛機和軍艦再也不敢輕易在大陳島一帶活動,為解放一江山島渡海登陸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軍首次聯合作戰

 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建軍史上從來也沒有過。空軍雖然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績輝煌,但那僅限於空戰,並沒有與陸軍協同對地面部隊直接實施空中支援。整個戰爭期間,基本上都是各打各的,所以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由於當時三軍都不太懂具體的協同問題,因此海軍擔心空軍不能保證戰區空域和海域的安全,或者把我艦當敵艦打;登陸部隊感到陸、海、空炮火和炸彈那麼密集,擔心炸到自己身上;空軍則擔心地面高炮和艦艇高射火力把我機當敵機打,強擊機俯衝時擔心被105榴彈炮、122加榴炮等彈道曲線高的火炮誤傷,等等。

攻打一江山島的兵力配置包括陸、海、空三個軍種,17個兵種,28個技術群參加。這麼多軍兵種,這麼多兵力兵器,這麼多現代化裝備的技術群等,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狹小地域,並且要同時展開,其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消除大家的顧慮?如何在協同作戰中形成強大的合力?前指三軍首長做了大量工作。

最後,形成的作戰指導思想是:渡海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是步兵,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陸軍的登陸作戰任務來進行。張愛萍多次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樹立以步兵的需要為需要,以步兵的勝利為勝利的整體思想。”

突擊一江山島

1955年1月17日,我接到前指作戰命令:二十師於1月18日上午8時準時向一江山島發起攻擊。具體作戰任務是:出動3個轟炸機大隊,在地面部隊實施登陸之前,連續兩次對一江山島實施航空火力突擊,徹底摧毀島上敵守軍的核心工事及通信、指揮系統。同時,派兩個中隊對大陳島上的敵榴彈炮陣地進行壓制,阻止其對一江山島守敵的火力支援。前指要求:空軍部隊在登陸作戰中,要密切配合陸、海軍部隊的戰鬥,一切以陸、海軍的需要為需要,以陸軍的勝利為勝利。

1月18日,我起得很早,先到作戰值班室向值班參謀瞭解了當天的天氣情況,又仔細地研究了一遍作戰計劃的細節,然後就到機場檢查各個部門的戰前準備工作。這時地勤人員正在緊張地做飛行前準備,機械師和機械員在檢查飛機和給飛機加油,軍械師和軍械員正忙著給飛機加掛炸彈,一切工作都緊張有序。

可是,最讓我擔心的就是天氣。這時,天漸漸地亮了,南方的冬天潮溼陰冷,很容易形成大霧。果不其然,18日又是一個大霧天,在跑道的這頭看不到跑道那頭,能見度極差。由於天氣寒冷,溫差比較大,杜-2飛機的擋風玻璃都結了一層霜,這種老式轟炸機既不密封,也沒有加溫設備和除霜設備。飛機前面和左右的擋風玻璃都結了霜,從座艙里根本就看不到外面,按常規這樣的天氣飛機是不能出動的。可是,這是陸、海、空三軍協同打的第一仗,我們空軍又是首戰的先鋒,如果我們不出動,勢必會影響到整個戰役的大局。因此,我考慮再三,堅決不動搖,不管有多大困難,也一定要按時起飛。

起飛命令下達後,7時4分,轟炸機編隊依次起飛。我在地面塔臺指揮,張偉良副師長擔任空中總領隊和指揮員。為了保密,在飛機到達目標之前,整個機群都實行無線電靜默。我就在塔臺上看著飛機一架接一架起飛,因為要起飛兩個團的飛機,先起飛轟炸機,然後拉-11戰鬥機再跟在後面起飛。在此之前,我根據飛行員的技術狀況對機組進行了搭配,有的飛行員強,領航員稍差一些;有的領航員強,飛行員吃勁一點兒。通信和射擊的關係不大,不必要再作調整。這樣配合可以讓每個機組都能很好地發揮其作戰效能。實際上,在訓練時就作了這種調整組合,在實戰中證明這樣做是對的。

當時的霧很大,能見度很差,只能看到一半跑道,開始飛機起飛還比較順利,可是才起飛了十幾架的時候,突然看到有一架飛機搖搖晃晃的,沒有保持好方向,在起飛滑行中跑偏了,偏了就起飛不了,再往前衝就要衝出跑道了。這架飛機的飛行員叫曲明孝,他處理得比較好,一看飛機偏了就把舵一蹬,讓飛機直接滑出跑道,這樣就不至於影響到後面等待起飛的飛機。如果他把跑道佔著那還得了,那後面的飛機就起飛不了,那樣可就要誤大事了。他處置得也比較果斷,一蹬舵把飛機轉向草地上去了,如果在草地上滑出去或者陷下去也是不得了的,因為飛機上不僅油量滿載,而且還掛著2000公斤的炸彈,一旦受到劇烈的震動或摩擦,很容易發生爆炸。我的心裡一緊,就擔心飛機發生意外爆炸。好在領航員反應很快,他眼疾手快,飛機一滑向草地,他刷地一下就把起落架收了起來,飛機在草地上滑行了一段就停下來了,安然無恙。我這才放下心來,這樣跑道上的飛機就可以照常起飛了。

任何時候打仗都要有一種靈性。當時我們還有3架備份飛機,中隊長是王樹槐、石俊光、許本福。他們是作為預備機的,原計劃是如果有飛機出現故障沒起來的話,他們就跟在拉-11飛機後面起飛補充上去。許本福是預備機中隊的右僚機,當他看到前面有一架飛機沒起來,反應很快,他立即把自己的飛機滑過去一轉彎就上了跑道,當拉-11飛機起飛後,他就跟在拉-11後面起飛了。起飛後,他也不知道哪個編隊缺飛機,飛上1000多米就出了雲霧了,飛機轉彎後編隊通場時,一架飛機也不少。實際上是許本福飛上去後,看到哪個地方缺飛機就主動補上去了。由於實行無線電靜默,不能說話,長機也不知道他的僚機沒有起飛,許本福也不知道長機是誰,就跟著編隊飛向了戰區。

我們的飛機實施第一波次轟炸,接著是拉-11攻擊,對攻擊哪些目標事先都作了明確分工。我們第一波次的轟炸任務是,對一江山島敵縱深核心工事、炮兵陣地、指揮中心等重要目標實施航空火力突擊。

下午,我師又奉命在登陸部隊開始航渡時對敵實施第二波次空中火力突擊。張偉良又率3個大隊於13時開始陸續起飛,再次對一江山島發起突擊。但在我登陸艦艇部隊向一江山島開進時,突然遭到大陳島敵軍的炮火攔截。這時,我們的轟炸機編隊已飛近臨海上空,空軍前指命令我第二大隊臨時改變任務,直飛大陳島壓制敵人地面炮火,以保證登陸艦艇按時登陸。可是,二大隊領隊未聽清命令,仍繼續飛往一江山島。空軍前指發現後,立即命令三大隊第三中隊轉往大陳島壓制敵人火力。

 這樣一來,我在戰前準備時經常改變作戰目標的訓練派上了大用場。三大隊三中隊長機宋宗周接到命令後,立即改變航向飛向大陳島。可是,快要飛到大陳島上空時,空軍前指又令其立即折返一江山島,繼續實施火力突擊。宋宗周打仗比較靈活,他返回到一江山島時,發現原來預定的轟炸目標已經被前面到達的飛機摧毀了。可是他已經進入到轟炸航線,依然冒著敵人的炮火威脅,沉穩駕機通過。然後,掉轉機頭對4號和8號目標敵人的火炮陣地進行突擊轟炸,一舉將其摧毀。

另外,副團長齊忠清、中隊長陳子華率兩個轟炸機中隊,摧毀了國民黨軍一江山島司令部的全部營房和通信設施,使島上敵人的指揮系統陷於癱瘓,為登陸部隊掃除了障礙。

下午3時22分,我師空中編隊全部凱旋。我們轟炸完了之後,接著就是炮兵用海岸炮開始轟擊。第二波轟炸後,海軍艦艇載著陸軍開始渡海登陸,登上一江山島時,部隊傷亡並不大。因為國民黨的部隊從來沒有受到我們這樣強的火力打擊,飛機轟炸、強擊機攻擊、各種海岸炮和火炮轟擊時,敵人就躲在地下掩體藏起來了。等我地面部隊登陸以後,我們的飛機接著就去轟炸上、下大陳島。這時火力轉移了,島上的國民黨軍也清醒了,他們就利用暗堡向我登陸部隊掃射,但很快被全部殲滅。

後據瞭解,從我軍開始實施登陸作戰,到最後全殲駐島國民黨軍,僅用了3個小時,俘虜國民黨軍567人,擊斃519人,國民黨軍守島司令王生明也被擊斃。

然而,整個戰役並未結束。1月19日,根據前指的命令,我師又派兩個大隊18架杜-2轟炸機,繼續由副師長張偉良帶隊,對大陳島敵軍指揮所、雷達站、敵炮兵陣地等重點目標進行轟炸,為解放上、下大陳島做準備。那天天氣很差,大陳島被一大片雲霧籠罩著,按預定高度根本就看不見目標。張偉良果斷下令,飛機編隊由2000米高度下降到雲下實施突擊轟炸,將預定目標全部摧毀。與此同時,轟炸機編隊還向敵佔島嶼空投宣傳單,分化瓦解敵軍。

在歷時三個月的戰鬥中,我師先後炸沉了國民黨軍“中權”號坦克登陸艦、重創“大和”號護航驅逐艦,對奪取制海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後續的戰鬥中,還取得了摧毀敵炮兵陣地18個、軍需和彈藥庫9處、雷達站1個、營房30幢、地堡15座以及其他掩體工事多處的戰果,有力地支援了整個戰役行動。

在這次戰役中,張偉良、宋宗周,還有一些領航員都打得很好。戰鬥結束後,前指張愛萍司令員和華東軍區空軍聶鳳智司令員還特意跑到機場來看望和慰問我們。張愛萍對我說:“你們空軍二十師打得很好!謝謝你們!”聶鳳智對我說:“你帶的部隊不錯啊!打仗很潑辣啊!”實際上,我們二十師這支部隊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飛行員、幹部、骨幹等,原來都是陸軍的團長、營長和教導員,這些人到空軍後保持和發揚了陸軍的好傳統,飛得好,訓練嚴格,作風潑辣,這也是我們奪取戰鬥勝利的保證。張偉良和宋宗周由於戰績突出,被空軍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受到了中央領導的接見。

一江山島之戰的勝利,開創了我三軍聯合協同作戰的先例,這次戰役雖然規模不大,但它對我軍的影響卻遠遠超過這次戰役本身。這是我到空軍後參加的第一次戰役,也是我軍旅生涯中最後的一次戰役。至今,國防大學和各軍事院校一直都把這次戰役作為一個經典戰例。

○馬 寧 口述 | 徐秉君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