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武董事長:環保已成中國鋼鐵行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已不是陳德榮今年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談論公司所面臨的環保壓力了。

身為國內最大鋼鐵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下稱中國寶武)的董事長,這位老鋼鐵人感嘆,行業所面臨的境遇今非昔比。在後工業時代,鋼鐵廠成為了“鄰避效應”的嫌棄對象,開始被要求搬離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

陳德榮在1977年考入北京鋼鐵學院,學習冶金專業。他記得,當時流行著一首歌頌鋼鐵工人的紅色歌曲,歌詞中有這麼一句:“我戰鬥在金色的爐臺上,這裡是毛主席到過的地方。”

時過境遷,漸趨嚴格的環保政策讓不少鋼企的危機感與日俱增。尤其是身處一、二線城市的鋼鐵廠,開始憂慮自己是否依然能繼續立足。

在10月30日舉行的寶鋼學術年會上,陳德榮把環保約束稱為懸在國內鋼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有落下的危險。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幹勇在同一場合指出,環保限制是目前國內鋼鐵行業所面臨的最嚴重挑戰,即使是眼下賺了錢的鋼鐵企業,也很忐忑,擔心自己未來能否達到更嚴格的環保政策要求。

今年3月,國務院發佈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措辭嚴厲地提出,對於重點區域城市鋼鐵企業,要切實採取徹底關停、轉型發展、就地改造、域外搬遷等方式,推動轉型升級。

在陳德榮看來,與之相比,地方政府層面的要求顯得更為嚴苛。這部分緣於地方政府所面臨的考核壓力,比如單位GDP能耗下降這項硬指標,首當其衝地指向鋼鐵行業這一能耗和排放大戶。

中國寶武旗下的武漢鋼鐵有限公司(下稱武鋼有限)曾收到過湖北省環保廳的公函,上面列舉了一串數字:武鋼有限消耗了所在地武漢53%的煤炭,排放了該市60%以上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還為這座湖北省會貢獻了近80%的粉塵。

但這座有著60年曆史的鋼鐵廠所上交的稅收,只佔到地方財政的約1%。

相比於“傻大粗”的鋼鐵行業,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之際,更受城市管理者青睞的顯然是服務業。

“對於類似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一座高樓對地方財政的稅收貢獻可能達到幾十億元。一座高爐又能貢獻多少?”陳德榮略有些無奈地說道。

高爐是鋼廠的鍊鐵設備,通常需要保證不間斷運行。但陳德榮說,國內不少鋼鐵企業的高爐現在成了電燈開關,一旦所在城市遭遇重汙染天氣,為了減少排放只能說開就開,說關就關。

嚴峻的局面正倒逼著鋼鐵行業尋求減少資源消耗、實現超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各種可能性,以求在城市繼續獲得生存權。贊同這一判斷的同時,陳德榮也提到,不能總是以鋼廠搬離城市的方式來解決兩者間的矛盾,未來必須走向產城融合共存。

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也為中國寶武提升市場佔有率的目標提供了可能。這項名為“億噸寶武”的計劃,旨在讓公司的鋼鐵產能由目前的7000萬噸提升到1億噸,進而躋身全球最大鋼鐵集團。

陳德榮解釋稱,這項規模擴張不會藉助於新建鋼廠,而是通過行業內的聯合重組,其所兼併的對象或是受制於環保壓力、抑或因為企業經營問題。在兼併後,中國寶武則計劃去除落後產能以騰出市場空間,並提高產線專業化分工,從而更好地達到環保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