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精力,而非時間——《精力管理》讀書筆記


管理精力,而非時間——《精力管理》讀書筆記


說起來,算是第二次閱讀此書了。第一次閱讀時,只是匆匆掃過,然後並沒有留下痕跡。

這次再讀,是從自已親身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意識到,要想高效生活工作,一個好的精力狀態是基礎。

於是重讀此書。

全書分為6部分,全方位的講述瞭如何管理精力。

一、管理精力,而非管理時間

作者提出: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才是是高效表現的基礎。

為什麼如此說?原來作者通過對專業體育案例的研究發現:

卓越運動員能比一般運動員表現優秀的原因就在於從能各個方面更有效地管理精力,達到最終目標。

他們能通過運動間隙短暫的休息來迅速的恢復精力,從而取得更好的表現。

從這些案例中,作者提煉出了四條關鍵的精力管理法則:

原則一:全情投入需要調動四種獨立且相關聯的精力源: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

原則二:因為使用過度和使用不足都會削弱精力,必須不時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原則三:為了提高能力,我們必須突破自己的慣常極限,進行系統訓練。

原則四:積極的精力儀式習慣,即細緻具體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現的訣竅。

運動員們在賽場上競爭,而職場人士在職場上競爭,完全可以借鑑優秀運動員們管理精力的方法,提升自已的精力,達到更好的效果。

那對於職場人士,具體該如何做呢?

作者認為: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要管理好精力,需要從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四個方面來進行。

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人體的效能金字塔,在這四個層面都保持健康波動的節奏,既不使用過度,也要適量的挑戰自已走出舒適區,這樣就可以大幅提高精力管理的水平。

二、體能層面

現在的大多數工作中,人們完全不注重體能。因為絕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是坐著一動不動。

然而我們在工作時所需要的管理情緒、保持專注、創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都來自於最基礎的體能。

因此必須注重體能層面的提升。

體能層面的提升可以從呼吸、飲食、睡眠、調整工作節奏和運動這5方面來進行。

1.呼吸

呼吸是自律的有力工具,延長呼氣時間,進行三次一組、六次一組的呼吸會激發精力、敏銳和專注,也能帶來放鬆、寧靜和安寧。

2.飲食

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緩慢釋放的糖分能夠提供更穩定的精力

一天內吃五至六餐,少吃多餐

適當進食。不感到飢餓也不感到撐脹

多喝水,至少飲用1.8公斤

3.睡眠

調整生理週期與睡眠,每晚保證7至8小時的睡眠。

有近50項研究表明,思維能力——即反應時間、專注力、記憶力、邏輯分析及辯證能力——會隨著睡眠不足而衰退。

4.調整工作節奏

人體通常的精力以90~120分鐘為週期。如果不及時調整的話,下午3點或4點會是“極限點”,即一天中最疲倦的時刻。

即使世界級運動選手都有嚴格的休息習慣,因此如果能按精力週期休息並在午間休息片刻,會使接下來的工作更有效率。

5.進行間歇性訓練和力量訓練

通過間歇性訓練加強心血管的能力,最近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研究表明,只需要通過60秒的短時間、高強度的有氧練習——維持60秒左右——加上完整的有氧恢復過程,就會有非常積極的影響。通過短跑、爬樓梯、騎自行車甚至舉重等活動,都可以,只要能夠節奏性地提高和降低心率即可。

通過力量訓練增強肌肉力量。研究表明,過了40歲,如果沒有日常的力量訓練,人們平均每年失去1/2磅的肌肉重量,並且在年老時更容易骨折。

三、情感層面

獲得正面情感單純變換頻道就可以有效增加情感精力。然而通過調查發現,在作者所服務的客戶中,很少有人可以經常體驗到愉悅或深刻滿足。

作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選擇帶來享受、令人滿足和安心的活動。就個人感覺而言,閱讀、學習比看電視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愉悅體驗。

  1. 一段好的關係,穩定的人際關係可以幫助你促進精力再生。
  2. 3.學會接納不同的情感。我們傾向於選擇積極情感而忽視另一方。比如,我們可能過於看重強硬而蔑視溫和,

但其實,兩種品質對情感層面是同等重要。只有接受那些看似相反的品質,不逼自己在其間二選一,才有可能獲得最深刻最豐富的情感能力。如,毫不留情的誠實只是殘酷而已

四、思維層面

我們使用思維精力規劃生活、集中精力,如何做好思維方面的管理?需要注意以下要點:

1.保持專注和樂觀。

2.具備現實樂觀主義——看清事物真相,卻仍朝目標積極努力。

3.轉換思維頻道,激活不同的大腦部分,提升創造力。

4.積極使用大腦,這樣才能夠提升能力,否則它就會萎縮。

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小組用4年時間研究了100名年齡超過64歲的健康人群,不工作或是不保持身體思維活躍的人群,智商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五、意志層面

尼采有句名言 :“知曉生命的意義,方能忍耐一切。”

從本質上說,意志精力是一股掌管所有維度行為的獨特力量。它是動機最豐富的源泉,指點方向。

意志精力源於價值取向和超出個人利益的目標。 個人品質——依照價值取向生活的勇氣——是意志力量的關鍵因素。

最強大的意志力量是激情、投入、正直和誠實。 意志精力的消耗與再生密不可分。

意志精力通過超越自身的目標和自我關心間的平衡得以維持。 意志精力會同時消耗和產生精力。 人類的意志精力甚至可以彌補嚴重不足的體能精力。

六、如何構建起自已的精力管理系統

作者提出,可以通過以下三步達成:

1.明確目標。

只有樹立目標,真正深刻地關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認為自己所為真正有意義,人們才有可能做到全情投入。使命感是我們的火種,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作者認為人生目標紮根於精力,而深層價值取向可以提供精力。這是一種持久的行為模式——實現自我願景的旅程中遵循的“投入法則”。

人天生是抗拒改變的,每一次改變都可以看做是“英雄之旅”,如果沒有強烈的使命感 ,我們無法繼續這樣的旅程。

我們需要從內部樹立使命感,將使命感從負面變成正面、從外部轉向內部、從自我變成他人時,才能為我們提供更強大、更持久的精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明確自已的價值觀,基於明確的價值觀的設想藍圖可以指導我們如何投入精力。

第二步:面對事實。

釐清價值觀是一回事,每天都按照價值觀做事是另一回事。認識到當前的我們與理想的差距,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不能吹散迷霧、擦亮鏡子,誠實地看待自己,改變便無從談起。

作者建議將自己當作研究對象, 對人生進行詳細審查併為此承擔行為後果。書中給出了非常詳細的方法,可查閱原書進行測評。

作者認為 逃避真相會消耗大量精力,只有面對事實和真相才是唯一道路。

面對真相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承認自己被矇蔽的可能性。 承認自己的侷限性能幫助我們降低自我防禦,增強積極精力。

第三步:行動,用實際行動縮小“目前的精力管理方式”與“為達目標所需要的精力管理方式”之間的差距。

使用積極的儀式習慣來讓自已行動起來。

有研究機構的實驗表明,人類行為只有5%是受自我意識支配的,而95%都是自動反應或對於某種需求或緊急情況的應激反應。

積極的精力儀式習慣能確保精力有效使用在當下的任務上,減少行為對主觀意願和自律的依賴,還能將價值觀和目標感有效轉化為行動,通過日常行為展現我們最為看重的事物。

在實施儀式習慣時,我們需要注意:

一次只關注一項重大變化,每一步都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

每天設定養成習慣的任務,重複預想,明確目標,設定自己的相應行為。

每天進行行為自查。在床頭放一張每日自查表,每天在,上面打鉤畫叉就可以了。

七、綜述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看完這本書後,我採取了以下幾項行動:

1.組織辦公室同事開展工間10分鐘運動。通過上下午各一次的運動,同事們普遍反映更有精力,可以更好的應對工作,同時體力也得到了提升。

2.早餐用燕麥+蛋白質的組合,解決了過去上午總是暈沉沉的狀態。低升糖指數的食物的確能讓精力更充沛。

3.按照書中的工具,梳理了自已的價值觀和工作生活中的各個角色,對明確自已的方向和目標有很多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