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信仰的故事素材,你會引用嗎?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斗爭時期,弱小的紅軍偏隅深山一角,在國民黨軍的四面包圍之中,有人對中國革命的前途產生了悲觀情緒,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毛澤東寫出《井岡山的鬥爭》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兩篇光輝著作,以辯證的思維、寬廣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和鞭辟入裡的分析,一掃人們心中的陰霾。古田會議結束,毛澤東又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使紅軍在艱難困苦中彷彿看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亡國論有之,速勝論也有之。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提出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科學論斷,深深折服人心,堅定了中華民族抗戰到底的決心和信心。

2.【三個犧牲】毛澤東同志1938年4月9日出席抗大第四期開學典禮時對學員說,你們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個犧牲的決心,“第一個決心是要犧牲升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更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後的決心”“沒有最後的決心是不夠的,更要有為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犧牲自己貢獻生命的決心”。

3.【小石頭打破大水缸】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後,站在瀏陽文家市裡仁學校的操場上,毛澤東向著僅剩的千餘人隊伍,用濃重的湖南鄉音滿懷信心地講道,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們咬緊牙,挺過這一關,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會打爛那口大水缸!說完,毛澤東帶領部隊一頭扎進深山密林。半年之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形成;兩年之後,紅軍武裝已達10萬餘人,紅色根據地遍及南方數省;22年後,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江南北,國民黨反動派這口“大水缸”應聲破碎。

4.【信仰的味道】潛心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把墨汁當成紅糖水蘸粽子吃下,品出了信仰的甘甜。長征時,紅軍在進入草地不久就陷入斷糧境地,紅軍戰士周廣才懷著革命信仰和必勝信念,忍飢挨餓,將吃剩下的半截皮帶留了下來,準備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留下了“半截皮帶”的佳話。

5.【始終不忘本】“革命就是為了使全國人民不再過苦日子,要過上好的生活。應該下山,應該進城。但是正如老根據地的同志所說的那樣,下了山不應該忘了山,進了城不應該忘了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總理在一次聯歡會上的一番話,詮釋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人民就是靠山,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是共產黨人最堅強的支撐、最深厚的底氣,其重何止千鈞,其高豈止萬丈!

6.【彭湃跟黨走】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出生於一個大地主家庭,家裡有“鴉飛不過的田產”。他投身革命,並不為從黨的“鍋裡”舀米吃。相反,為了救國救民,他當眾燒掉田契,捨棄萬貫家產,毅然決然走出豪門之家,與周恩來等一起,參加和領導了南昌起義。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

7.【組織的力量】80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夜晚,茫茫草原深處燃起了一堆篝火。29名負傷掉隊的紅軍戰士圍坐在一起,某部三連副連長李玉勝建議:大家雖然不是一個連隊的,但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我們組建一個臨時黨支部,帶領大家走出草地。他的建議得到全體同志的一致響應,並推舉李玉勝為臨時黨支部書記。有了黨組織,29名傷員就有了“主心骨”,大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草地,回到了黨中央、毛主席身邊。

8.【堅定不移跟黨走】有“農運大王”之稱的彭湃出身於大地主家庭,家裡有“鴉飛不過的田產”,為了革命,他將自家田契當眾焚燒,將田產還給農民。1938年,賀龍填寫了一份黨員登記表,他在表中“動產、不動產、現金各多少”一欄中寫道:“我什麼都沒有了。”當年許多先輩投身革命,拋棄優越的生活條件,拋棄高官厚祿,都是奔著理想而去,奔著信仰而去,奔著光明而去。

9.【“拽著馬尾”走長征】1934年10月,57歲的徐特立踏上了紅軍戰略大轉移征程,成為了長征中年齡最大的老兵。這位後來被尊為“延安五老”之一的教育家之所以能“拽著馬尾”走完長征,是因為他羸弱的身軀內有著為民族謀解放的崇高理想。當時很多人說,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和徐老在一起,就感到對未來充滿信心。

10. 【一生牢記信仰的典範】開國上將李聚奎臨終前把兒女們叫到床前,顫顫巍巍交給5個孩子的遺產清單,竟然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老將軍用行動表明了什麼是純粹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