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人的心智一方面厭惡混亂,對於氾濫的信息疲於應付,另一方面對新的信息有無盡的貪婪,無限的索求。對,就是這麼糾結!

1、營銷的根本到底是什麼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營銷不是革命,灰度要大的多,有殘酷的市場競爭,也有博弈,也有合作。你的戰場在消費者那裡,你要滿足的對象、你真正的競爭對手、乃至最終的合作者、認同者,都是用戶。

營銷的本源是需求,需求來自矛盾衝突。要認識衝突,就要認識發生衝突的兩個方面甚至是多個方面。

孤陽不生,孤陰不長,萬事萬物皆有對立統一的兩方面甚至多方面。

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沒有生;沒有正面,就無所謂反面;同樣沒有反面,也無所謂正面。與此類推,“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沒有上就沒有下,沒有張就沒有馳,沒有苦難也無所謂享受,沒有順利也無所謂困難……

同樣在市場營銷中,供給和需求,消費與儲蓄,品質與成本,價格體系與渠道推動力,人性的貪嗔痴和真善美,消費的衝動和理智、大腦的感性和理性、小眾和大眾、個人和集體、思想統一和理念多元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一對對沖突,這都是大的方面,具體的衝突就更多了:

想吃方便麵,沒有碗來泡,桶裝面就誕生了,順帶還解決了不想洗碗的衝突;

“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的營養快線,解決了想吃早餐卻起的晚沒空吃的衝突;

“熬夜”、“吃火鍋”卻“怕上火”,王老吉和加多寶出來解決這個衝突;

男人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解決了很多男人又要買衣服又怕逛街的衝突;

現實生活中貧富不均引發了巨大社會衝突,而明星們看似賺錢輕而易舉,范冰冰卻被查出鉅額偷稅漏稅,陰陽合同,一舉點爆了這個巨大社會衝突

……

衝突看上去這麼多,表現形式又是複雜多變,那該如何找到衝突的兩個方面乃至更多方面呢?我們把衝突歸歸類,會發現衝突的大類別也就那麼幾個。之前,我們講了人的社會性和動物性的衝突,今天我們著重講認知上的衝突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2、最不“環保”的大腦才是最糾結的毒瘤

學過定位理論的都知道,定位有個基本的立足點:面對氾濫的信息,人的心智疲於應付,並且心智厭惡混亂,拒絕改變。

這個立足點對不對呢?當然對,而且很經典,現在的腦科學以及行為學的研究也都證明了這一點。

現代的研究結論是,大腦是個極其耗能的器官,通常消耗掉人所需總熱量的約40%,並且大腦僅消耗葡萄糖代謝產生的能量。這還是建立在大腦平時比較偷懶的狀況下,因為我們平時的多數行為,都不要大腦皮層參與,都是自然而然的模式化反應。

面對如此不節能不環保的器官,我們的準則就是能不用就不用。

以獲取信息量做大的器官——眼睛為例,人眼有500多萬視錐細胞,還有1億多視杆細胞,所以有種說法是人的眼睛相當於5.76億像素的攝像機。這麼強大的機器,一天滿負荷工作上十六個小時,要是所有信息都錄下來裝到大腦裡,沒幾天我們就崩潰了,你就是八核的腦袋都不行。所以人的大腦早早就學會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選擇性失明”是人的本能。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而行為學家的結論則是,人的有效社交幅度不超過150人,一個消費者對於熟悉品類只能記住七個左右的品牌,如果不怎麼熟悉的品類只能記住一兩個。

信息氾濫、產品同質化和心智厭惡混亂疲於應付是一對非常突出的衝突。而定位理論是解決這一衝突的最佳利器。

佔據心智階梯、聚焦、視覺錘、領先法則、對立特徵法則等等,定位給出的工具和方法論基本都是在解決這一衝突。只要人性不變,這一衝突就不會改變。

但是,人的心智只有“厭惡混亂、疲於應付”這一根本特點嗎?有沒有與之相反的本質特性呢?“心智厭惡混亂”這個“陰”,有沒有對應的“陽”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心智一方面疲於應付,另一方面還保持著對信息的貪婪,對信息幾乎無限的索求。對,就是這麼糾結!

人類進化及文明發展中,掌握更多信息的人、更早發現機遇的人、更早發現危險的人,在人群中擁有更高的地位。所以古往今來,先知、大師都受人膜拜,巫師、神漢們也總有市場。在進化中,掌握比大眾更少的信息,意味你的危險性、被淘汰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如果大家都瞭解某種信息,唯獨你不知道,你會因此而焦慮,而不安。

一方面你的大腦不願承受那麼多信息,另一方面你也不願放棄身邊每一個瞭解信息的機會,不管是國家大事、行業信息、生意機會、公司策略,乃至明星八卦、小道消息。

一方面你的心智“厭惡混亂”,另一方面你頭條抖音一刷就是兩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一方面你的心智已經“疲於應付”,勞頓不堪了,另一方面哪怕累的不行馬上就睡了,你還是想刷刷手機,看看微信有沒有人給你點贊,朋友圈有什麼新動態。

一方面你覺得掌握新的知識非常困難,超過兩千字看起來就犯困,另一方面看到有新的概念、新的知識,還是忙不迭的收藏起來,以期“有空的時候”翻出來學習掌握。很多人買了無數的書,但閱讀從來都沒不超過過50頁。

心智疲於應付和心智對信息的貪婪,是認知中最主要的一對沖突。單純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偏頗的,識別哪種衝突因素佔上風,哪種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解決消費認知的首要問題。

這兩年的互聯網營銷圈子,我接觸的多數人都質疑“定位理論”過時了,其實有些誤解。比較準確的解讀是,移動互聯使信息的易得性提高,尤其是一個新事物誕生時,容易讓人們對“信息的貪婪”超過“信息的抑制”,人們需要更多信息變成了主要矛盾。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3、檸檬市場(次品市場)是人心扭曲的最佳現場

二手車市場是個典型的“檸檬市場”,信息不對稱,劣幣驅逐良幣,次品淘汰優等品是其主要特徵,也是這個行業最大的衝突。(有要深入瞭解的可以搜索下“檸檬市場”是怎麼回事)

這兩年的網上二手車交易平臺發展極為迅速,人人車、優信、瓜子傳播聲音很大。風頭最勁的無疑是瓜子,有第三方機構稱,從2015到2018年初,瓜子二手車的廣告投放累計達到34億(含子品牌毛豆),“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已經是廣為傳頌的廣告金句,雖然這句話從專業上站不住腳,但符合人們的直覺,深入人心,是個優秀的廣告語。這是瓜子第一階段的傳播,強調C2C模式,互聯網直賣,是品類教育階段。

第二階段,瓜子的廣告主張增加了競爭性,訴求自己的領先,雖然被人人車告上法庭後,不再說“遙遙領先”、“全國領先”了,但仍然強調“行業領軍者”、“更多人在用”。熟悉定位理論的都知道,這都是典型的定位派做法,試圖通過搶佔第一樹立差異性和品牌領導形象,通過“從眾效應”影響消費行為。

相對於瓜子,人人車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上線時間比優信和瓜子都早,最早提出“沒有黃牛賺差價”,是第一個進行品類教育的。

但做平臺這事兒,是要燒錢的,人人車早期的聲音被拿到融資進行海量投放的瓜子迅速淹沒。等到人人車融資到手的時候,瓜子真的已經遙遙領先了。莎士比亞他老人家說,“大的火焰撲滅了小的火焰。”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二手車平臺的競爭還有機會嗎?

有,這個市場還有唯一的大機會,並且是顛覆性的!接手人人車策劃的葉茂中公司這麼認為,二手車市場是典型檸檬市場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了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是大多數新司機,剛開始都想買一輛二手車,轉來轉去卻總是覺得不靠譜,最後買了新車;二是跑到線下買二手車的顧客,基本都會到網上二手車平臺看一遍。

對於買二手車這事兒,相對於“疲於應付和厭惡混亂”來說,“貪婪的獲取更多信息”,力圖最大可能的解決信息不對稱,才是心智更強的需求,是更加主要的矛盾。

基於此衝突洞察,葉茂中提出“好車”策略,即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衝突,避免劣車驅逐良車。在此策略下,葉茂中公司為人人車提煉出“好車不和壞車一起賣”,“每年拒絕100萬輛大修車”的傳播訴求。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人人車的“好車”策略從2018年的春節打響,3月份即新增車源超過30萬輛,平均每天超過一萬輛,平臺成交量比一月份增長了80.6%.

短短七八個月的時間,人人車在市場上打了一場 “神仙仗”,用不到某友商三分之一的廣告投放量,獲得了高過競爭對手幾倍的成長,以勢如破竹之勢,從被別人“遙遙領先”,變成了自己的全方位領先。

根據人人車發佈的第三方權威數據,目前人人車以40.4%的市場佔有率,35%無提示第一提及率,84分的推薦意願,98分的服務滿意度等全方位位於行業第一。

而這場“神仙仗”的背後,則是對檸檬市場衝突最為精確的把握。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4、這篇講心智衝突的規律,也是營銷中最容易洞察到衝突的地方之一。總結如下:

1、 人的心智一方面厭惡混亂,對於氾濫的信息疲於應付,另一方面對新的信息有無盡的貪婪,無限的索求。人的心智承接能力是有限的,但內心對信息的需求卻是無限的。

2、 解決氾濫信息和心智認知不足之間的衝突,最佳的營銷利器是定位理論,里斯和特勞特兩位大師為全世界營銷人提供了系統的方法論,人性不變,定位理論永不過時,但使用邊界日漸清晰。

3、 內心渴望新信息使人走出舒適區,去看更大的世界,這也是人的本能。解決這個衝突的基本方法是易得、引導、互動、激勵。

4、 不同行業,心智衝突表現不同。通常,快速消費品、低值、低關注度產品或服務,“心智厭惡混亂”佔據上風,而對於高關注度、高價值、高風險、高社交屬性產品及服務,“無限索取信息”是主要衝突。

5、 移動互聯環境下,信息易得性大大增加,互動性大大加強,導致在很多情況下,“獲取新信息的貪婪”戰勝“心智的疲於應付”成為市場的主要衝突。

發現定位另一面——心智的衝突定律

互動題目:在餐飲行業,心智“厭惡混亂”和“信息貪婪”這對沖突,哪種更加容易佔得上風呢?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