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同學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人不可貌相!

小楊同學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人不可貌相!

小楊同學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人不可貌相!

新都的娃娃堰外地人可能不知道,但新都寶光寺就不一樣了。因為它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楊州高旻寺並列為長江流域佛教禪宗四大叢林。

另外,寶光寺的羅漢堂,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泥塑貼金羅漢堂。唐廣明元年(881年),黃巢軍攻破長安後,唐僖宗曾逃到寶光寺修建行宮……這些都是為佛教人士或歷史學家所熟知的。

然而,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但是,寶光寺有一副對聯說出來,肯定大部分人都知道: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何元普也是一位牛人,他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為寶光寺所作的這副對聯在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聯”。

最通俗易懂的,應該是馮玉祥的丘八詩:

寶光寺,在新都,廟宇大,柱子粗……

後面好像還有16×7個字,我就不全寫出來了,這已經夠了,只要認識字的人都知道了——寶光寺在新都。

理所當然,明朝新都的狀元楊慎和寶光寺的關係也是非同一般的。

這是人們從寺裡的塑像中看出來的——在本應該供奉菩薩的地方,除了菩薩還有楊廷和與楊慎父子的像。

誰讓人家是名人呢,寶光寺名氣大,但還是要靠名氣更大的楊廷和父子來提高知名度啊。

當時寶光寺的方丈在後人看來,理念非常超前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懂得營銷,曉得利用楊廷和這樣的名人資源來提高寶光寺的知名度。

而我們這些現代人都不知道利用這麼好的資源,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新都區馬家鎮的升庵故里,那麼好的古建築,還有一口狀元取水的古井,居然就廢在那裡,沒人利用!

小楊同學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人不可貌相!

除了為寶光寺提高知名度外,楊慎和寶光寺還有一層關係——小時候與寶光寺的和尚唱對臺戲!

因為人家是牛人,過目成誦。因為當時的信息不像現在“爆炸式”的增長,知識裝不滿楊同學的腦袋。於是,楊同學就經常逃學到寶光寺玩耍。

於是發生了下面的一場較量:

小楊慎騎在寶光寺山門的門坎上,調皮地問方丈,他是想進去,還是想出來。

方丈畢竟是方丈,一回答就把兩條路都堵住了:進者死,出者亡!

小楊同學卻又一次展示了其敏才:橫著走,越過這座生死牆!

初次較量,方丈領教了楊慎的敏才,但還不是很以為意,以為這不過就是楊慎耍了一個小聰明。

但是,接下來的較量,卻讓方丈真心佩服了我們的小楊同學。

起因是小楊慎因為調皮掀倒了廟裡的土地公公塑像。

過程是方丈讓人假意到楊府請小楊慎到寺裡

作客,但不開中門。而且,臨時單獨對小楊慎作了一條特殊規定:先對對聯,對得上走中門,對不上就從側門“爬入”。

以小楊同學的才氣,會怕這個規定嗎?答案是否定的。於是規定開始生效。

方丈出了上聯:小犬搖頭嫌路窄。

小楊同學不加思索,就吟出了下聯:大鵬展翅恨天低!

於是,小楊同學成了方丈的座上賓。

小楊同學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人不可貌相!

方丈發動了第二波更猛烈的進攻:取來一幅只畫了一棵矮小松樹的畫讓小楊同學題詩。

小楊慎看到畫的同時就明白了方丈的奚落之意,因為小楊慎是個子不高,貌不驚人。

但是,我們的小楊同學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人不可貌相!

他飽蘸濃墨,揮毫疾書:小小青松未出山,枝繁葉茂耐霜寒。如今尚可低頭看,他日參天仰面難。

這是民間傳說小楊慎7歲(弘治八年,即1495年)時發生在與寶光寺方丈之間的故事。那時,他就通過對聯和詩,展示了他的凌雲壯志,徹底征服了方丈。

我們可以把這些故事講給自己的孩子聽,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

但是,記住,一定不要講楊慎逃學!——否則,就適得其反了。

摘自17K小說網《新都牛人楊升庵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