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幫扶暖人心 中國社會扶貧網開啟“互聯網+”社會扶貧新模式

“互聯網+”社會扶貧是國家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社會扶貧工作的有效手段。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國務院扶貧辦於2017年指導建設了中國社會扶貧網,平臺上線至今,已累計發佈幫扶需求340萬條,對接成功率超過70%,平臺已有390萬愛心人士為217萬貧困戶提供了醫療、教育、房屋修繕等方面的求助,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和機構及貧困地區基層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持。

“讓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搭上互聯網發展的快車,是互聯網普惠共享的應有之意。” 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中國社會扶貧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永富如是說。中國社會扶貧網作為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的社會扶貧網絡平臺,中國社會扶貧網正是以全國建檔立卡數據庫為基石,以“數據驅動扶貧”為核心理念,通過“互聯網+”社會扶貧模式,上線愛心幫扶等多個板塊,真正實現幫扶到戶到人,構建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龔仁春今年17歲,上個月剛參加完高考,由於成績優異,前幾天收到了長沙理工大學錄取通知書。知道喜訊的那一刻,龔仁春和他的爺爺奶奶犯起愁來,雖然有政府的助學資金,但平時的生活學雜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早在2001年龔仁春的父親便患上尿毒症,住院4個月後醫治無效撒手人寰,先後花費20餘萬,為此家裡落得人財兩空。母親也在2002年離家出走,杳無音訊。十幾年來,龔仁春一直和自己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兩位老人也疾病纏身,家裡一直靠著政府兜底、貧困資金、社會愛心人士和左鄰右舍的幫助維持生活……”

當地扶貧幹部以及中國社會扶貧網信息管理員得知此消息後到其家中進行信息採集。次日,將此需求發佈到中國社會扶貧網愛心幫扶平臺,在需求發佈後9小時的愛心接力中,得到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幫助,龔仁春籌到了下學期的生活費。

“9小時圓貧困學子夢” 這種基於社交網絡,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籌款渠道,及時解決大病患者醫療資金問題的模式,讓龔仁春,也讓更多家庭有了應對疾病的勇氣和力量。

中國社會扶貧網是運用互聯網手段成為扶貧工作的一種創新方式,愛心幫扶板塊則是扶貧對象和愛心人士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樑。中國社會扶貧網實現了貧困戶需求和社會愛心資源的精準有效對接,是扶貧對象發出幫扶需求和解決脫貧的手段,也是社會扶貧組織者的工作載體,既讓困難群眾樹立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也讓大愛傳得更遠、更快。

下一步,中國社會扶貧網將繼續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強化平臺支撐保障體系;擴大與各部委、各中央企業、社會企業的合作;建立縱向、橫向聯絡人機制,加強機制體制建設;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完善愛心幫扶等多個板塊的運營機制;依託國家貧困數據庫,以醫療、教育、房屋修繕等多方面扶助為主要幫扶方向,廣泛發動社會愛心企業,匯聚社會愛心資源,為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社會精準扶貧工作貢獻力量,助力祖國扶貧事業蓬勃發展。

社會扶貧,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中國社會扶貧網通過創建“互聯網+”扶貧新模式,不斷擴大影響力,為打贏祖國脫貧攻堅戰贏得“加速度”,真正實現了“脫貧攻堅、我們共擔當”的社會大扶貧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