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40週年,這40年不僅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隨之留下的種種故事。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始終對電影工作高度重視,給予了極大關心,因此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也有大量的電影電視節目以及紀錄片集中在2018年的下半年登場。

這些影視劇集都有一個稱謂,叫做“獻禮片”,其中含義不言自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獻禮片其實也可以有市場效應,並不會單純意味著會和市場脫節。

單從電影來看,已經上映的改革開放獻禮影片已經超過10部,包括《春天的馬拉松》《照相師》《大路朝天》,更有20部左右的影片正在拍攝或者後期之中。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已經登上小屏幕的電視劇集也是接踵而來,包括已經引起一定反響,豆瓣評分高達8.9的《大江大河》等。根據統計,類似題材的電視劇從今年到明年將會有超過40部在央視,一線衛視和地方臺播出。

紀錄片方面,各路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光央視的體系就通過和地方臺合作,或者頻道自制等方式推出了至少5款以上的改革開放獻禮紀錄片。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雖然我們可以籠統地把以上所有這些節目都統稱為“獻禮片”,但是細數起來並不是所有的類似影視內容都是千篇一律,其中有一些還是具有相當好的市場效應和口碑。

電視劇突出,紀錄片走心,電影反響有限

現實角度出發,不同類型的節目其市場效應會有非常大的差異,目前來看,電視劇或許是所有類型中市場反響最好的。

早在今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就公佈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第一批電視劇推薦參考劇目,其中有一些已經在火熱播放中,包括:《大江大河》《面向大海》《一號文件》《大浦東》《最美的青春》《西京故事》《都是一家人》《創業時代》《谷文昌》《那座城這家人》《風再起時》《飛行少年》《奔騰歲月》《你遲到的許多年》《青春拋物線》《啊,父老鄉親》《北部灣人家》《外灘鐘聲》《我們的40年》《姥姥的餃子館》《你和我的傾城時光》《正陽門下之小女人》等等。

其中有一些名字恐怕電視劇觀眾已經非常熟悉,最典型的就是由正午陽光出品,日前正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熱播的,由王凱、楊爍、董子健、童瑤領銜主演的《大江大河》,開播以來受到廣大網友及觀眾關注,豆瓣的評分高達8.9分,也是2018年豆瓣評分中唯一過8.5分的大劇。衛視平均收視率更是高達0.6774%,在同一時段中名列前茅。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早在開播前,就有不少網友擔心該劇會因為龐大的背景和獻禮劇的性質陷入空喊口號和說教的俗套中,但是《大江大河》卻用立體的人設、真實的年代感和情感共鳴以小見大,不僅還原了父輩們的“年代記憶”,還因此抓住了年輕電視觀眾。

除了《大江大河》之外,包括《那座城這家人》豆瓣也達到了7.9分,《正陽門下的小女人》豆瓣7.8分,8月播出的另外一部《最美的青春》評分更有8.4分之高;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並不是每一部“獻禮”劇集的評分都是高漲的,主攻年輕收視群體的《創業時代》和《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在流量明星Angela baby、趙麗穎的加持下,網播量和熱度較高,但是過多的感情戲和浮誇的劇情難以引起觀眾共鳴,豆瓣評分只有為3.7和5.7。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不過平心而論,獻禮劇中確實不乏精品,讓很多人感到意外,許多作品就算是評分一般,也引起了不少流量的追逐。

可惜的是,這樣的品質到了電影方面就略顯單薄了。

11月29日,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國電影、華夏電影以及有關重點影片出品單位聯合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重點影片宣傳推介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重點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獻禮影片。

包括《春天的馬拉松》《照相師》《大路朝天》《閩寧鎮》《中國合夥人2》《黃大年》《天渠》《熱土》《片警寶音》在內的9部影片齊刷刷地在11月底12月初一起登陸了大銀幕。

從故事題材來看,這9部影片的選擇上頗具匠心,因為每一部影片的內容都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改革開放的縮影。《春天的馬拉松》講述浙東山村籌備國際山地馬拉松分站賽故事,《照相師》描摹深圳老城照相館祖孫三代人生變遷的影片,《大路朝天》反映交通建設和路橋工人生活的影片,《閩寧鎮》展現東西部對口扶貧,《中國合夥人2》表現中國互聯網人奮鬥精神的影片,《黃大年》謳歌當代科學家奉獻精神,《天渠》反映貴州遵義黨員幹部帶領群眾自力更生、創造人類工程奇蹟,《熱土》展現湖南湘東新時代年輕人迴歸故園建設美麗鄉村,《片警寶音》講述內蒙古基層警察執法為民……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從影片票房和口碑來看,很遺憾卻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脫穎而出,《中國合夥人2》上映兩天票房只有400多萬,《春天的馬拉松》上映4天只有90萬票房,《黃大年》上映5天票房只有8萬……雖然故事的題材內容頗具現實意義,主創人員也下了功夫,但是面對好萊塢大片《海王》以及日本動畫《龍貓》重映的勢頭,幾乎所有其他同時期上映的故事片都無法取得票房突破。

雖然電影總局早就做出了“希望各發行團隊調動多種宣發手段,加大發行力度;希望各院線、影管公司、影院在發行重點影片時,切實體現出社會責任;希望各省市加大協調力度,對當地出品的影片率先做好發行工作”的號召,只可惜電影市場與電視劇有本質差異,觀眾的購票具有相當的自主意志,面對12月好萊塢大片以及包括印度,日本批片在內的雙重夾擊,獻禮影片想要突出重圍幾乎不可能。

這樣的現象在電視紀錄片上卻並不存在,和電視劇一樣,近期推出的不少獻禮紀錄片不乏佳作。《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在央視一套和搜狐視頻上聯合播出,雖然評分人數有限,但是幾乎所有置頂的評論都是四星到五星,網友一致認為“還挺好看的”。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除此之外,還包括國務院新聞辦在優酷上推出的《中國:變革故事》,長城新媒體推出的《見證》,上海文廣推出的《遠望》《地鐵》《築夢藍天》3部大型紀錄片,騰訊視頻推出的《我的時代和我》,湖南衛視推出的《未來已來》等等。

經過初步統計,除了央視之外,幾乎所有的主要地方衛視和各大視頻網站都有1-2部同類型的獻禮紀錄片,總計同時期播出以及未來會播映的紀錄片將超過30部。和電視劇一樣,紀錄片成本不高,尤其是歷史回顧型,許多鏡頭都可以採用檔案影像,因此在市場回報上沒有太大壓力,也容易出現品質不錯的精品節目。

40年最好的獻禮內容其實是歷史經典佳作:現代作品如何迎頭趕上?

從下半年獻禮的影視內容來看,儘管許多新晉推出的作品還是不乏市場效應,但是似乎最有品質保證的還是回顧40年曆史的經典影像系列。

從9月至今,CCTV電影頻道重磅推出了“40年40部”年度影片,在黃金時段進行主題展播,包括《歸心似箭》、《紅高粱》、《紅海行動》等影片。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展映的電影包括1979年的《歸心似箭》、1980年的《廬山戀》、1987年的《紅高粱》、1997年的《甲方乙方》、2009年的《建國大業》、2012年的《一代宗師》、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紅海行動》等40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年度影片”。

每一年選取一部經典的中國影片,通過影片的回放展示當年中國的國情以及電影人的製作水準,似乎成了更好的“獻禮”方式。從最近cctv6的收視率可以看出,除了日常的相對高收視的固定欄目,幾乎收視率同期最高的都是由這些“40年40部“包辦。

回顧歷史,中國電影從改革開放中受益是最大的。1993年《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發,隨著新一輪改革推進,中國電影開始了對市場體制機制的探索;1994年,第一部進口分賬大片《亡命天涯》在全國6大城市上映,盛況空前;2002年,中央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電影產業化改革就此開足馬力……

影視界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為何被電影拖了後腿?

我們可以發現,過去40年中國眾多優秀影視作品的湧現,確實也是改革開放的最佳見證——沒有政策的扶植,宏觀環境的允許,許多影視作品是無法成為經典的。

與之相比,今年已經上映或播出的作品還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即使部分作品確實具備市場效應,從口碑到收視都表現不俗,但其實還可以在某些方面加以提高——明年是建國70週年,未來還有改革開放50週年,60週年,或許可以有更好的影視節目來回報觀眾。

比如可以適當地加入有趣的戲劇衝突和快節奏的推進,回顧此前的中國獻禮影視,大多數都表現地中規中矩,或平淡,或一成不變,看起來都很類似,不像春節檔的國產商業片一樣準備充分,長此以往難免給觀眾留下枯燥的印象。

又比如可以增強更多的代入感,由於獻禮影視許多都是歷史題材,無論是年代背景還是當代背景都應該著力展現時代特性和細節,形成帶入感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如果代入感不強,觀眾很容易就會出戲或者乾脆切換頻道。

另外,雖然獻禮影視必須有歌頌和正能量的成份,但是也應該有時代與個人關係的緊密結合,要以小見大,在衝突中推進劇情發展,而不僅是為時代空唱讚歌。

回顧近期大量的改革開放40週年獻禮影視,我們可以發現,但凡能夠在以上幾個方面有所建樹的,都會顯示出一定的市場效應,包括《大江大河》《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最美的青春》等,而只是一味按照既定“套路”照本宣科的作品,則無疑會被淹沒在眾多市場化的作品中。

獻禮影視不應只是一種任務。改革開放40年過去,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電影電視取得的長足進步,相信未來40年還會有更多值得追憶的影視作品不斷湧現。

— THE END —

作者 | 達倫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