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宇宙大新聞都在這裡!

2018年,宇宙很忙。

太陽系裡,火星、月球、太陽和種種行星都在忙著迎接人類的使者;太陽系外,新的太陽、超級地球、系外行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類的視野。

人類宇宙探索的深入和升級,讓我們距離“我們是否孤獨地存在於宇宙中”這一終極問題的答案越來越近。

種種宇宙拼圖引向生命謎題的答案,帶給人們不斷的驚喜、無限的想象。

首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

2018年2月,《天體物理學快報》發表論文,美國科學家宣佈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首次發現了銀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跡象。這批行星數量約有2000顆,遠在38億光年之外,質量大於月球、小於木星。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人類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已經數以千計,但都位於銀河系內。這是人類首次發現位於銀河系之外的行星。其他星系離銀河系至少幾百萬光年,以目前技術水平無法直接觀測其中的行星。研究人員提出,微引力透鏡效應可作為尋找銀河系外行星的一種手段。

首次發現太陽系外彗星

2018年2月21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的彗星,在距離地球800光年的另一顆“太陽” KIC 3542116的軌道上,發現了六顆彗星的塵埃尾巴。研究團隊稱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外星系彗星。而這次的發現中,公民科學家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這次的研究發現再次展示了公民科學家在當今的宇宙探索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僅用計算機算法去從太空望遠鏡的數據中篩選有用的東西,是不可能的,還需要人類的眼睛去識別。如今眾多公民科學家在做著龐大的數據篩選工作,很多新的發現都是由公民科學家最初篩選出的。

谷歌在2018年開放了用於搜索系外行星的AI代碼,公佈於開源網站Github上,太空愛好者足不出戶,在家就可以開始獵星了。

超級地球頻繁現身

2018年3月,《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論文,科學家又發現 15 顆全新系外行星,其中一顆可能是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超級地球,這些行星都圍繞著太陽系附近的紅矮星運轉。

這些紅矮星中最明亮的一顆,K2-155,距地球200光年,有三顆“超級地球”圍繞,其中一顆K2-155d可能處於宜居帶,它的半徑約為地球的1.6倍。科學家通過三維全球氣候模擬而推測K2-155d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但是並不能確證。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2018年9月,《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發表論文,科學家稱在恆星HD 26965周圍發現一顆超級地球,圍繞這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恆星HD 26965也被稱作波江座40A,它正是《星際迷航》中所設定瓦肯星所環繞的“太陽”。

2018年11月,《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科學家發現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單星系統巴納德星周圍,有一顆類似地球的候選行星在運行。

銀河系最新地圖公佈

2018年4月25日,歐洲航天局公佈了蓋亞探測器的最新數據集,其中包括關於銀河系超過13億顆恆星位置和運動情況的詳細資料。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人們在仰望夜空時,往往會想這些星星在多遠的位置,往什麼方向移動,事實上科學家們並不知曉銀河系絕大多數恆星的確切位置和運動情況。來自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的數據包為繪製最新的銀河系地圖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更多信息和細節,為人類用用更加完善的銀河系地圖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蓋亞的數據集形成了一份最新的銀河系三維地圖,一份迄今為止銀河系人們已知的最全的星系目錄。精確的恆星運動信息可以用來模擬星系的過去和未來,揭示星系的歷史和演化,並且可以幫助人們推斷暗物質的性質和分佈等。

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

2018年5月5日,美國航天局的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從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11月26日14時54分許在火星成功著陸,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奧秘的任務。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八次成功登陸火星。它並非人類登陸火星的首個航天器,但卻是深入火星內部的首個航天器。隨洞察號前往火星的,有刻有全球240多萬人姓名的登機牌,存在兩枚芯片中。

洞察號對火星研究有重要意義,它的使命是通過探索火星的內核,來分析火星形成的歷史,同時增進人類對地球起源的認識。

外星水冰和有機物陸續發現

2018年6月8日,美國宇航局(NASA)宣佈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發現了有機分子。好奇號在蓋爾撞擊坑鑽入一塊大約35億年前的細粒沉積岩,僅5釐米深處,就發現了3種不同類型的有機分子。在檢測中,還在這些岩石樣品中發現了有機碳,另外一些可識別的分子包括噻吩、苯、甲苯和小碳鏈,如丙烷或丁烯。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這些有機物質的來源有三種可能,一是我們未知的生命活動,二是隕石,三則是地質酌,即岩石形成過程。

同樣在2018年6月初,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關於冥王星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冥王星上沙丘狀的地表是由甲烷凍粒構成的。

地球人尋找外星生命的重點近年著眼於土衛二和木衛二之上,進一步的消息也不斷有出現。2018年6月27日,《自然》雜誌發佈了新的證據,根據對卡西尼號探測器的數據的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宣佈,在土衛二上的冰羽流中,成功找到了大體積的有機分子,這使得它支持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是首次在地外星球中的含水星球中探測到複雜有機物的存在。

2018年7月25日,《科學》雜誌發表研究結果,火星南極發現有一處長約19.3公里的液態水湖泊,藏在1.6公里厚的冰層之下。這是歐洲航天局首次確定火星上存在成規模的穩定的液態水體。

聯盟號宇航員戲劇性逃生

2018年10月11日,俄羅斯“聯盟MS-10”飛船發射失敗,升空後119秒,火箭第二級發動機突然關閉,飛船“發射逃逸系統”自動啟動,兩名航天員緊急逃生,安全返回地球。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俄羅斯航天局公佈了“聯盟號”火箭故障後成功返回地球的俄羅斯宇航員Alexey Ovchinin和美國宇航員Nick Hague的照片。兩名宇航員都將在2019年春繼續執行太空任務。

俄載人飛船發射失敗的原因,是負責發出分離指令的一個傳感器發生故障,導致運載火箭的助推器未及時分離到安全距離。

帕克號太陽探測器觸摸太陽

2018年11月8日,美國宇航局最新報告說,帕克號太陽探測器成功在近日點飛掠太陽,狀態良好,並創造了人類航天器最快飛行速度。

11月5日,帕克號第一次抵達近日點,當時距離太陽表面1500萬英里處(約2414萬千米),並實現了約34.31萬千米的時速,創造了人類航天器有史以來的最快速度。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帕克號太陽探測器2018年8月12日升空,9月9日拍攝到了它此番太陽之旅中的第一張圖像,預計在未來7年內環繞太陽飛行24圈,並在金星引力的幫助下調整軌道逐漸逼近太陽,最終抵達距離太陽表面約610萬千米的地方。

人類實現了對本星系恆星距離最近的一次造訪,這將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地球和宇宙。

月球計劃密集發佈

2018年,各國月球計劃密集發佈。歐洲航天局剛剛“出大招”,宣佈將在位於科隆的歐洲航天局宇航中心建一個模擬月球土壤和月球棲息地的新工程,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緊接著於11月19日高調宣佈,俄羅斯將登月時間設在2030年,宇航員將在月球停留長達14天。而美國宇航局又通過發佈一個兩分鐘的視頻重申要通過在月球軌道建立長期基地而重返月球的決心。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11月19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在國際空間站成立20週年之際發表演說,高調宣佈俄羅斯登月計劃,稱2030年至2035年間將是俄羅斯創建月球軌道器的時間範圍,俄羅斯宇航員將實現首次登陸,預計停留14天。

歐洲航天局11月發佈的登月“大動作”是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合作,在位於科隆的歐洲航天局宇航中心建設一個模擬月球土壤和月球棲息地的新工程,作為測試月球探索技術的“訓練場”。

2017年12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號太空政令,宣佈美國宇航員將重返月球表面,並最終前往火星。

以色列一家名為SpaceIL的非營利性太空組織2018年7月10日宣佈,將於約半年後將首個由私人贊助的無人航天器送上月球,從而使以色列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的第四個將探測器送上月球的國家。

2018年5月,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在國際太空發展大會上再次強調他的殖民月球規劃不會改變,稱在月球上建立人類定居點勢在必行。

發現太陽失散已久的雙胞胎

2018年11月,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天文學家發現了我們的太陽失散已久的雙胞胎兄弟,這顆編號為HD186302的恆星距離地球184光年,研究者強調這顆恆星不僅是太陽的兄弟,而且是“雙胞胎”兄弟,是太陽2.0。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天文學家們相信,85%以上的恆星都是二元星系,甚至可能是三元或多元星系,有證據表明,太陽也曾經有過二元伴星,而太陽的二元伴星與太陽失散已久,在太空中的某個地方存在著。這顆HD186302在各個方面都與太陽極其相似,被認為是太陽曾經的二元對。

首次抵達小行星貝努

2018年12月3日,美國宇航局小行星探測器奧西里斯-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開始探測這顆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近地天體,並有望為研究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提供新證據。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奧西里斯-REx於2016年發射,抵達“貝努”後將逐步接近它,計劃於2020年伸出取樣臂接觸小行星表面並“一觸即走”,獲取至少60克土樣。如任務進展順利,它將於2021年3月踏上歸途,2023年9月從地球近旁飛過時把樣本艙彈出送回地球。

貝努成為研究目標的原因之一是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美國宇航局認為,在2175年至2199年之間,“貝努”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2700分之一。另一個原因在於其表面碳含量豐富,可能存在氨基酸等有機分子,相關研究有助探索地球生命起源。

2018年的宇宙大新闻都在这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董芳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