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經理跳槽到私募基於這兩大原因

一直以來公募基金由於受眾群體大而成為了眾多基金經理追逐的對象,公募基金和市場也締造非常多的公募基金經理人,大家最熟知的就是華夏的王亞偉,後來王亞偉從公募基金中脫身依然投入到了私募行業的大軍中,那為什麼有非常多的出色的基金經理跳槽去了私募,是哪些原因導致了這種投資界大佬的遷徙?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界定一個概念,私募,不是什麼隨便的小資金或者所謂的操盤手都能叫私募,私募基金是在證券業基金管理協會備案的正規私募金融機構,備案的私募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專門從事二級市場投資的,另一種我們叫PE,專職於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和一些金融服務工作。所以市場上只有這一種私募,分另種類型,其他的自稱私募的那都不是正規的私募。

公募基金經理跳槽到私募基於這兩大原因

我們把公募基金大佬遷徙到私募基金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類:

第一、平臺本身的制度限制,讓公募基金的大佬覺得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作為職業投資人,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不是和我相同。你所有的才華的體現不是嘴上說說,表達的再好,你云云的投資策略再棒,最終是要反應到業績上和收益上。作為金融行業的子行業,能做到傑出,必須是一個好的業績來支撐,而且是連續的業績來支撐。公募基金有投資標的的限制和比例限制,就投資範圍上和比例上來說都比私募要嚴格一點,而且持倉最低比例也要比私募高,這就決定了在某些極端的特殊情況下無法完全用自己的思路來配置倉位。所以很大跳槽的公募基金認為公募的限制條件太多,而私募稍微寬鬆,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才能,體現自己的投資水平。這是我認為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第二、報酬。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一個人離職有兩個原因,一是報酬低,而是工作環境差(包括客觀環境、人際交往、領導素質等)。公募基金的報酬體現在管理費,公募的管理費一般是管理規模的2%,而且這個管理費是管理人也就是基金公司收走的,至於基金經理最終拿多少錢都是管理人說了算。私募就不同了,私募的報酬除了固定的管理費用以外還有超額收益,而這些超額收益可以直接給到基金經理的管理團隊,也就是除了2%的固定管理費用提成外,如果你的收益超過約定某一收益的情況下,可以在高出的部分提取20%作為報酬。比如某私募基金約定超過年化10%的部分就可以提取20%超額收益,私募最終的淨值是1.3,也就是總收益30%,那麼其中的20%就能提取超額收益,如果基金管理規模是一億,那麼2000萬*20%也就是400萬就是超額收益了。所以私募的收益只要你有水平,管理業績好,自然要比公募高很多。一個是吃大鍋飯的,不管投資人怎麼虧損,你都有飯吃,不管你做的多好,還是從2%的固定管理費用裡面提取固定比例。


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市場走勢決定了一切,所有的大佬也都是市場締造的。如果像2018年這種趨勢所有私募基金的回撤都能在30%左右,淡水泉趙軍,王亞偉都是這種情況。跳槽和不跳槽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當然,公募吃的大鍋飯,在這種情況下虧的投資人的錢,拿著固定的管理費,他們相對受益。


小天帶你學投資,如有幫助,請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