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因為一部《如懿傳》,周迅幾乎零差評的二十多年好口碑,在該劇開播後一夕之間崩塌了。

作為大女主劇,周迅需要飾演如懿從十幾歲到老去的幾十年人生。但四十四的周迅來飾演十幾歲的青纓實在太違和,一時間引來無數對周迅臉的吐槽。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在影視作品中,主角人物年齡跨度大是十分正常的事,如果由同一個人演,例如周迅演完如懿的一生,就遭來觀眾的吐槽說不適合,如果換演員,又會讓觀眾跳戲。連名導陳可辛,也為這個問題感到頭疼。

而有這樣一位導演,做了一件其他導演不敢做的事,解決了上面這個關於演員年齡的難題。就是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他耗時12年之久,拍攝完成了電影《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少年時代》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耗費12年時間拍攝了少年梅森成長曆程。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是美國影壇最成功的獨立影人之一。他拍攝的電影大多都發生在一天24小時之內,聚焦於那些叛逆的年輕人,給予他們這個社會少有的同情和理解。他拍攝的電影《Slacker》一度成為了叛逆青年文化的代稱。

《少年時代》這部電影,用3個小時的時間,將主演12年的成長串在一起。除了主演從沒換過,連電影的所有配角也都是原班人馬。

為了不影響主角的生活,這批演員每年夏天聚一次,拍攝三四天。拍攝團隊笑稱,每年從公司拿一些零花錢倆拍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挺悲傷的成長故事。梅森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一雙兒女輾轉奔波,一邊求學一邊工作。巧的是,這個小男孩現實生活中,父母也離婚了。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梅森的母親是個不甘於中產階級郊區家庭的主婦,渴望成為一個現代知識女性,但遭遇了幾個老公和男友,最後都以離婚收場。門森從小就跟著母親四處搬家、轉學,也領教了繼父們的酗酒、暴力、不堪......

而梅森的親生父親,雖然也是個長不大的男孩,但對於梅森卻是精神導師。父親堅持每兩週接孩子們一起過週末,不論母親帶著孩子們搬到哪兒去。

父親鼓勵門森,也對他進行政治教育、性教育,還有教他如何吸引女生......這樣構建了父子之間的感情。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這部電影停留在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這個少年穩穩當當地成長。沒有長殘,也沒有校園暴力,沒有反叛。這12年的成長過程中,更是將電影貼近了生活的本質。

沒有對於情節的過多解釋,也不交代人物關係,不做鋪墊,一切全交給觀眾自己腦補。這樣冗長簡單的拍攝方式,讓人剛開始以為是紀錄片。

但電影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拍攝方式,它一反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敘事系統,電影中沒有強烈戲劇衝突,甚至情節都是分開的。由主角梅森成長中的十二個片段聚合在一起做成流水賬,那些生活中的細節是多麼貼近真實群眾的生活。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那麼平淡和隨意,時間就那樣一點一滴的流淌過去。在電影的最後,母親在梅森高中畢業後果斷的賣掉房子,和兒子告別時說:“我的人生要完了,就這樣一系列的里程碑,結婚、生孩子、離婚。我們以為你有誦讀困難的日子,我教你騎自行車的日子,再次離婚,獲得碩士學位,最後找到我想要的工作,送薩曼莎去上大學,送你上大學。你說接下來是什麼?是我的葬禮!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看到這裡會恍然大悟,人生真的好短暫,從出生到葬禮也不過恍然一瞬間的事。這部電影用時間告訴我們“這一刻”可貴。少年梅森的臉在慢慢成熟,唇邊開始長出胡茬,皺紋慢慢爬上父母的臉,光陰似水,歲月如梭。

電影中有一個概念“這一刻”。剛滿18歲的梅森,在與剛認識的女孩聊天,女孩說:“你知道每個人都在說要抓住這一刻嗎?我卻覺得,應該是反過來,應該是,這一刻抓住了我們。”

梅森回答道:“是的,這一刻似乎是永恆。這一刻永遠都是現在。”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導演林克萊特,似乎在這12年實驗般的拍攝,告訴我們,時間可貴。

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一個美國少年的成長,對於中國青年沒有代入感。但真真實實地去感受這3個小時,更像是與梅森做了一個朋友,雖然每一次的相處只有兩三天,但足以能品味出他人生最珍貴的瞬間。

耗時12年才完成的神作,原以為是紀錄片,看完不禁溼了眼眶

《少年時代》是一邊拍一邊剪輯的,連主角艾拉·薩爾蒙都不知道接下來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曾經在拍攝過程中,艾拉正處青春叛逆期,告訴導演他不想演了,問林克萊特,能不能把他的角色寫死,導演回答說,這不行這太drama了你必須演下去。

生命停止不息,還有無數的過客來往。大浪淘沙,最終我們會從“時間”裡獲得什麼,只能感受每一個“這一刻”去品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