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都”南京,你不能錯過這樣一碗麵


在“面都”南京,你不能錯過這樣一碗麵


吃貨各有擅長,而南京人稱霸的,是麵條。

調查顯示,南京是全國小吃和麵點消費指數最高的城市。也就是說,南京是全國最愛吃麵條的城市。

據不完全統計,南京現有面館26000多家,而扛著拉麵招牌打天下的蘭州也只有16000多家……

也許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麵霸”,我們來自“面都”。

麵條野史

算起來,南京人吃麵條的歷史並不悠久。

麵條是北方的吃食,在明清時期,麵條並沒有在作為江南文化中心的南京流行開來,但也並非完全沒有。

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列舉出了“鰻面”、“溫面”、“鱔面”、“裙帶面”、“素面”多種麵條的做法,這些麵條並非當時在南京本地流行,而是袁枚記錄的食譜。比如“裙帶面”,就是一種寬得像裙帶一樣的麵條,在揚州非常盛行。

據考證,清代乾隆年間的南京,並沒有專門的麵館,只是秦淮河畔的茶館裡,在給食客提供小吃的同時,也同時有簡單的麵條出售。

南京何時有專門的麵館?沒人能說得明白,但如今還在營業的老字號“劉長興”,是南京最早的麵館之一,應該是無疑的。

“劉長興”開業於1912年,創辦者是劉國發夫婦。《金陵野史》裡說,民國時期的“劉長興”麵條,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麵條都是用木槓反覆壓出來的;二是下法特殊,麵條要先放在開水裡煮一滾去鹼味,然後挑到清水裡“過湯”,再放到另一口鍋裡煮熟;三是湯汁特殊,用燴制澆頭的菜滷原汁做拌麵的湯汁。這三點,能確保劉長興的麵條有韌性、爽口、味鮮。

“劉長興”的另一秘訣是澆頭,夏天的鱔魚、秋天的蟹黃,都能用來做澆頭。用秋天的蟹黃拌麵,一大碗麵,一小碗蟹黃,一碟薑絲,讓顧客自己拌,想起來都讓人口內生津。當然,劉長興的招牌面是鱔魚麵,已經火了百年,吃貨們說劉長興的鱔絲澆頭是“軟硬兼施”,“軟”,是指軟炒鱔魚絲,鮮嫩無比;“硬”,是指油炸五香鱔絲,脆滑爽口。

南京餐飲老字號很多,如綠柳居、奇芳閣、永和園、六華春等,但真正以做麵條聞名的,還只有劉長興。

huai一碗麵

南京人究竟有多愛吃麵條?

每天中午,街頭的大部分麵館就會被擠爆,斬半隻鴨子,來一碗兒皮肚大肉面,加一份油渣,多點油渣,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標配。而每當列舉南京小吃時,“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從未缺席。

在“面都”南京,你不能錯過這樣一碗麵

皮肚面的歷史其實並不悠久,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用一股子“窮講究”的勁頭做麵條,肉擱不了太多,那就把其他的部位都用上,骨頭和豬肝熬湯,腰子切片燙熟,再把豬皮煮軟了炸一遍,來個皮肚面。再配上香腸、肉絲、雞蛋、平菇、木耳、青菜、榨菜、西紅柿,手頭邊上有啥蔬菜都丟進去,雖然這些添頭加在一起也沒多少錢,但是精神上卻奢侈的令人髮指。紅黃黑翠白,煞是好看,再加上各家自制的辣油,那叫一個鮮!現在,皮肚面已經成了南京麵條界的代言人。

南京有名的皮肚麵館非常多,有巴子、鴻福、喬記、張府園大碗麵、一家人、許記、南湖中華麵館、狀元、易記、張緒玲、祁家、黃福記、李楊等,而且還不斷有新的“網紅”湧現。

老滷麵則是“老南京”的最愛。最早老城南一帶,就是老滷麵的天下。老滷麵都是紅湯麵,重滷、重湯、重澆頭,澆頭有很多種,比如大肉、牛肉、小排、鱔魚、大排等。劉長興、老瞻園、地雷、路子鋪大肉面、小龍大肉面、張記、老葉哨子面、四鶴春,都是做老滷麵的知名行家。

除此之外,南京的安樂園、李榮興、綠柳居、奇芳閣、馬祥興、蔣有記、李記、金同記、東方宮等的牛肉麵也很有市場,夏天的時候,很多南京人還喜歡吃幹挑面,江南春、李楊、劉記,這幾家的幹挑面都拌得非常入味。很多外地的著名麵條在南京也能找到,如鎮江鍋蓋面、蘭州拉麵、北京炸醬麵、蘇州面、宜賓燃面、山西刀削麵、陝西biangbiang面、常熟炒澆面、當塗大肉面、寶應長魚面等,都有追捧的粉絲。

身為“面都”人民的你

今天huai面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